蟄伏了 5 年的微粒貸,突然在一夜之間席捲了朋友圈。

相信從昨晚起,你一定在朋友圈看到過下面這張圖,不過目前該網頁已經停止訪問了。

微信誘導分享這幾顆雷千萬不能踩

早在 2015 年就上線的微信金融借貸產品微粒貸,對於使用者而言,已經是一張老面孔了。

5 年間,陸陸續續有人在我-支付頁面,悄悄出現了微粒貸入口,這行事風格可以說十分低調。然而昨天晚上,微粒貸一改原來的低調作風,用一個“邀請好友返現金紅包”的活動,在朋友圈刷了屏。

根據官方的介紹,該活動時間為 4 月27- 5 月 15 日,不過僅一天的時間,就掀起了朋友圈小範圍的傳播,緊接著,微信便停止了分享網頁的訪問許可權。原因明確為:網頁包含誘導分享、關注等誘導行為內容,被多人投訴,為維護綠色上網環境,已停止訪問。

微信誘導分享這幾顆雷千萬不能踩

不知道微粒貸的刷屏,會不會讓支付寶的小夥伴想起當年微信紅包的“珍珠港奇襲”。

都是利用微信的社交場景進行裂變式傳播,但不同的是,微信紅包當年是用新奇有趣的搶紅包玩法,而如今微粒貸卻踩了誘導分享的紅線。

1

為何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從流程上看,微粒貸是這麼玩的。

先是用“微信上可以借錢了,測測你的額度是多少”,引導使用者生成自己的專屬二維碼。

使用者將二維碼發到朋友圈,好友點選後,便可以微信到賬 20 元。換言之,好友識別一次二維碼,就賺二十元。有媒體驚呼“這哪裡是薅羊毛,這分明是大羊腿”!

曉程式觀察(yinghoo-tech)隨機問了幾位朋友,有人表示一晚上賺了 100 多,頗為心滿意足。沒有想到還有人一晚上賺了 500 多,更有媒體表示,一晚上賺了 700 多。

微信誘導分享這幾顆雷千萬不能踩

(圖片來自公眾號“池騁知道嗎”)

整體裂變流程,可以參考下圖。

微信誘導分享這幾顆雷千萬不能踩

(圖片來自“小裂變”)

可以看到引發此次裂變的核心有兩點:

1、用賺錢這種利益刺激使用者生成二維碼,轉發朋友圈;

2、利用使用者攀比的心理,由於每個人信用程度不一樣,借款額度也不一樣。信用程度越高的使用者就越願意分享二維碼,有使用者向我們表示,甚至為此專門建立了微信群進行額度PK。

有人估計這一次刷屏,至少為微利貸帶來了千萬的使用者量級。當然,究竟帶來了多少使用者,微粒貸應該是不會宣佈的,但使用者數只是微利貸此次刷屏收穫的一個方面,此次刷屏帶來的事件營銷口碑,是更無法計量的價值。

在這麼大的價值面前,就不難理解,為何微粒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踩了微信誘導分享的紅線。

2

在微信裡做裂變

這幾顆雷不要踩

其實想鋌而走險的企業,遠不止微粒貸一個。畢竟能從微信的 11 億使用者中小薅一把流量,也夠他們吃個一年半載的了。

不過,這也正是讓諸多企業、開發者最頭疼的地方:

微信這個天然的社交池,非常適合企業做冷啟動和社交傳播裂變;

但一不小心就會踩到紅線,不僅網頁禁止訪問,甚至對原本的小程式、公眾號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事實上,微信禁止誘導分享,是為了保護使用者良好的上網體驗,社交裂變並非不能觸碰,但要在合規的範圍內,有些公眾號、小程式的玩法踩了紅線自己還不知道,根據曉程式觀察(yinghoo-tech)的經驗,想要在微信裡做裂變,這幾件事要先想明白。

1、玩法是否為“利益誘導”,誘導使用者分享

利益誘導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最為常見也是違規最明顯的一種玩法:

包括但不限於:以金錢獎勵、實物獎品、虛擬獎品(包括但不限於紅包、優惠券、代金券、積分、話費、流量、資訊)等型別的獎勵。

微粒貸就是一個眼前的例子:邀請好友成功檢視額度,即可獲得 20 元現金紅包。再比如拼多多“助力好友即可獲得現金紅包”的玩法,都是典型的案例。

微信誘導分享這幾顆雷千萬不能踩

同理,以利益誘導使用者下載APP或跳轉到特定頁面,也是不被允許的。拼多多此前推出過一個“ 1 分錢充話費”的活動,就存在引導使用者下載APP的做法。使用者在小程式內完成充話費後,會出現“下載APP,立即到賬 15 元話費”的提示。

微信誘導分享這幾顆雷千萬不能踩

第二種將利益“裹在”某些“包裝紙”中,聲稱分享可增加抽獎機會、中間機率、成功可能:

透過簽到打卡、邀請好友助力(包括但不限於助力、砍價、加速)、設定收集任務(包括但不限於集贊、集卡、集福、集碎片)等形式利誘、誘導使用者分享以及傳播外鏈內容。

常見的“互助搶火車票”、“加速搶票”、“幫我砍價”等玩法都觸碰到了紅線,比如攜程小程式剛上線時,就推出了“火車票加速”玩法,老使用者分享連結、小程式碼給好友助力加速,助力好友越多,搶到票的可能性就越高。

微信誘導分享這幾顆雷千萬不能踩

2、拼團玩法雖好,但這個點不要碰

拼團已經成為電商平臺運營活動中的常見玩法,可以說是商家“老帶新”的核武器,也是目前社交裂變玩法中效果最好的一個。

如果商家遵守規則、把使用者體驗放在第一位的拼團活動,微信當然也是支援,但一些違規的拼團活動往往“暗藏玄機”,以虛假、欺詐、抽獎,規則不清晰的拼團活動,在朋友圈內傳播是不被允許的。

在《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 2019 年 10 月的最新升級中,明確添加了關於拼團玩法相關的條例,做了大量補充:

1。 拼團玩法需要有明確且清晰的活動規則,如果規則模糊誘導使用者參與拼團可能會被判違規;

2。 如果活動規則中未顯示使用者拼團失敗後,已支付的費用不退回,活動未以顯著方式向用戶公示的,則會被判定違規。

3、尊重使用者,切勿二次加工使用者資訊

“一鍵授權使用者資訊”是微信提供給開發者的一項重要能力,比如會員卡服務,在使用者授權暱稱、頭像、地區、性別等個人資訊後,直接顯示在商家會員卡上,既能簡化流程又能保證使用者體驗。

但是,在獲得授權後,開發者直接將使用者資訊二次加工素材則是被命令禁止的:

除標識使用者身份以外,禁止任何外鏈將透過授權獲得的標識使用者身份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頭像、暱稱)作其他用途,例如獲得授權後直接將該等資訊作為二次加工素材;以幫助使用者修改、美化、加工頭像、暱稱為名義,將拉取的使用者頭像、暱稱直接予以使用。

某些營銷類小程式每逢節日之時,便會推出“系列頭像”的玩法。比如去年國慶前夕,“給我一面國旗@微信官方”活動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其原理便是開發者在獲得使用者授權後,直接呼叫使用者頭像進行二次加工,一件生成帶有國旗的頭像。此過程中,一旦使用者頭像和暱稱被儲存下來,被不法分子用作其他用途,如偽裝身份進行詐騙等,使用者隱私便受到侵犯。

事實上,所有規範都在《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中有明確標識,只要按照《規範》中的規定,便不會踩雷。而微信禁止誘導分享的初衷正是為了要保證使用者體驗,曉程式觀察(yinghoo-tech)給大家一記心經,記好了就不會錯:

不管在微信上做什麼,以使用者體驗、使用者價值為核心目標;

不管任何時候,這條價值觀都會奏效。

原創作者/公號:曉程式觀察

本站根據CC0協議授權轉發

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絡:[運營的小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