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盛唐著名“山水田園派”詩人。一生除四十多歲時曾往長安、洛陽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過一次旅行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故鄉鹿門山隱居,或在吳、越、湘、閩等地漫遊。曾與眾名士聯詩出名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滿座驚歎,皆為之擱筆。(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作荊州長史,招致幕府,後又歸隱故鄉,不久病逝。其友王維畫像於郢州刺史亭,世稱“浩然辛”,後改為“孟亭”。

孟浩然一生淪落,卻是初盛唐過渡期中最有成就的詩人。聞一多先生指出“到孟浩然手裡,對初唐的宮體詩產生了思想和文字兩種淨化作用,所以我們讀孟的詩覺得文字乾淨極了。他在思想淨化方面所起的作用,當與陳子昂平分秋色,而文字的淨化,尤推盛唐第一人。由初唐荒淫的宮體詩跳到杜甫嚴肅的人生描寫,這中間必然有一段淨化過程,這就是孟浩然所代表的風格”(《聞一多先生說唐詩》)。李白《贈孟浩然》予以充分讚美,杜甫稱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其六)。孟浩然現存詩二百六十多首,五言居多,其中五律和排律又最多。他運用格律的形式寫了大量的山水詩。這些詩在當時是很負盛名的。孟浩然逝世後,好友王士源出版《孟浩然集》三卷,後《全唐詩》輯錄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的詩從初唐風行的詠物、應制等狹窄題材中解放出來,較多反映山水隱逸生活,恬淡孤清,形成和諧優美的意境,獨具風格,藝術上有較高的造詣。只是多寫隱居閒適和羈旅愁思,沒有涉及更廣闊的社會生活。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歌。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註釋】蘭山:在襄陽西北。篇名一作《秋登萬山寄張五》。

張五:名子容,唐先天二年(713)進士,隱居於襄陽峴山南約兩裡的白鶴山,為孟浩然的同鄉至交。這首詩寫登高思友之情。

“北山”二句:化用《應詔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寫張五隱居在北山。

北山:北面的山。

隱者:文中指張五。

始:作“試”。

興:興致。

薺:一種野菜。

何當:何時當能。

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古人以為九是陽數,月、日都是九,故稱重陽節,以為宜於長壽,所以有登高、賞菊、親友聚飲等習俗。

【籤賞】這是首懷念友人之作,寫登高思友之情。全詩情隨景生而景又烘托情,兩者緊密聯絡,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情飄逸而真摯,景清淡而優美,為孟詩代表作之一。

首句從晉代陶弘景《答詔問山中何所有》的“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的詩句中脫化而來。

三四兩句起,進入題意。“相望”表明對張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萬山”遠望,望而不見友人,但見北雁南飛。詩人的心啊,也隨鴻雁飛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際。這是寫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見了,而又近黃昏時分,心頭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卻使人逸興勃發。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春,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於沙灘,有的坐歇於渡頭,顯示出人們從容逸然的樣子,帶有幾分悠閒。再放眼向遠處望,直到看到“天邊”。那天邊的樹看去細如薺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黃昏的朦朧中卻清晰可見,似乎蒙上了一層月色。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照應開端數句,既點出“秋字”,更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進一步顯示友情的真摯。

本詩作者創造了一個高遠清幽的境界,特別是前四句既沒有著力刻畫人物的動作,也沒有著力描寫景物,用樸素的語言,如實寫來。平淡而自然,展示了農村的靜謐和自然界的優美。這充分體現了“語淡而味終不薄”的孟詩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