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麼驚悚的題目,是源於在5月聽聞又有一個孩子在校園墜亡,也聯想到前不久因與父母爭吵跳江殞命的孩子。

從2021年初至5月,已經有數個年輕的生命選擇以這樣的方式與這個世界決裂,我真的感到難以承受的痛心和迫在眉睫的緊迫。

這個題目以及這篇文章的本意,並非為了製造大家的不適和焦慮,而是想喚起更多人對這些孩子的重視。

圖片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已經失去鮮活生命的孩子後面,不知道還會有多少孩子如同站在懸崖之上,正在痛苦的掙扎和尋求出口。

他們在想些什麼?

他們可以向誰求助?

他們會得到怎樣的回答?

我不知道可以為此做些什麼,焦急的內心只是想呼喊:

孩子,請停一停,請再等等,無論你正經歷著什麼,失敗了多少次,也請再給自己一些機會,眼前的困難終將過去,這是成長的痛,沒有人能真正阻止生命的表達與生長。

我們與你一起思考生命。

圖片

1

因生長而痛苦的青春,需要支援

以前我們的公眾號關於創傷的文章中給出過解釋:年齡越低的孩子受環境的影響越大。

嬰幼兒完全浸泡在環境中,只能透過哭鬧和生病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適。而獲得語言能力的幼兒就多了一種應對的工具,可以用詞語表達自己的需要。

但孩子的身體仍然很小,大腦還在發育,思維的不成熟,很難引起成人的重視,自己的意志還是依從於父母。

直到青春期,孩子的身體和腦力都與成人相當,甚至在獲取新知識上還勝於成人。這時他們一定試圖去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希望與成人平等對話。

圖片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父母們會對青春期突然長大的孩子感到陌生。由於沒有與時俱進的新方法,舊有的壓制又不管用了,所以這個時期的衝突變得明顯起來。父母不知道自己“很乖”的孩子怎麼了。

此階段還伴隨著學業壓力、社會性發展、自我認同等等內容,孩子需要透過自己的觀察實踐來適應和尋找自己的道路。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孩子最希望成人給予一些耐心和支援。

圖片

而人到中年,生活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己的暴擊。成人一邊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一邊修補著自己內心的破碎,舔舐著自己的傷口,應對著眼前的種種挑戰。

對於孩子提出的新問題無暇應對,壓制、忽略、掩蓋就變成了常態做法,孩子尋求突破口的力量沒有得到迴應和支援,於是又回到了孩子自身。可以想見,這樣反覆的嘗試和失敗累積多了很容易產生絕望感。

圖片

(圖片來源於網路)

2

因生長而遇到的侷限,需要突破

青春期的孩子在知識儲備和資訊獲取上與成年人相差無幾,而且他們的能力還在持續提升中。在未來,他們會有比父母更加寬闊的空間和視野,會擁有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幾乎是必然的。

孩子是活在未來的。

但成長的艱難困苦常常把一個人絆住,會使人在某個狹窄處迂迴盤旋很久,身處絕境的感覺在那個時刻就是真實、真切的。

圖片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此時我要告訴“身處絕境”中的孩子:再等等,再忍忍,因為,不論是我自己經歷的體驗,還是我在諮詢工作中對來訪者的觀察,我瞭解到,此時的“絕境”是自己過去的認知和經驗裡的“無路可走”,而不等於它本身是一個無解的題。

我們需要的是新的方法,用來匹配上你生命成長的需要。

圖片

(圖片來源於網路)

3

因生長而產生的質疑,需要聽到

以前我認為生命是隨機的,各種因緣際會,精子與卵子相遇,產生生命,而產生之後又不過是隨風飄零罷了。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也沒有永遠的贏家”,這句話我想大家都是比較認同的,但同時這句話也透露出一種成年人的無力感和對世事無常的無奈,似乎我們只能靜靜的等待命運波濤的到來,然後再忍耐著等著它過去。

正在生長、蓄勢待發的孩子們,看到成人世界裡的無力和無奈,看到成人被命運征服了的樣子,看到成人認同了固有的舊模式,他們不禁對自己的未來心生懷疑:難道努力生長,只是為了成為這個樣子?

圖片

(圖片來源於網路)

4

對生命的熱愛,需要被看到

電影《懸崖之上》中的一個片段,改變了我的認知。張譯扮演的張憲臣,在生命危機的時候,卻並沒有吞藥自殺。

繼續活著的選擇使他遭受了兩次殘忍的酷刑。留著這副軀體雖然痛苦無比,但是哪怕多活10分鐘,他也可以為看見黎明多做些什麼。

其實不論是家國還是作為個體的我們,對生的追求、對未來的追求是一樣的。

圖片

(圖片來源於網路)

沒有人來到世上是為了厭棄生命,立於懸崖之上的孩子,多麼希望摺疊而下的峭壁可以變成平鋪在眼前的通途。

而一代又一代人,在某種驅動下進行的接力和更迭,也絕不是要將未來推至懸崖之上。

有一種力量也許盲目,它卻想推動你在共同的迷霧森林裡找到路徑,將現有的生命姿態進行更新。

你在抗爭和堅持中所受的萬般痛苦,都是在與命運角力,命運必將回應你以尊重,探索必將迎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