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架構師是一個沒有被嚴格定義的角色。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把這幾年看過的關於架構和架構師的書重新翻了一遍,結果發現它們的定義或多或少有一些不一樣,而經過了這幾年,一些之前同意的觀點,現在的我也不敢苟同了。另一方面,業界對於架構師這個崗位,其實也沒有統一的角色定位。在阿里巴巴,前幾年是有專職的“架構師”職位的,現在已經迴歸到“工程師”、“專家”、“研究員”這樣的純技術職位。而我面試過的人中,也有各種各樣的“架構師”,很多小團隊裡,專案經理就經常自認為架構師。大概架構師目前還不至於稱為一個職業,更多的是在專案中的一個角色,而其角色定位也是模糊的,因此,這個文章裡,我主要還是從自己的理解出發,闡述一下這個角色的定位和個人發展的建議。

1、架構師的定義

架構師:任何複雜結構的設計人員。

架構師的名字來自於建築業,Software Architect直譯應該叫“軟體建築師”。從很多方面講,軟體架構師的工作跟建築師很像,為了尋根問祖,曾經我也看了不少建築設計的書(推薦一本《建築的永恆之道》),最後我發現,兩者一脈相承,現階段分道揚鑣,未來也許殊途同歸。

一脈相承

——不管是建築師還是軟體架構師,都是為了“大圖”而存在,做好頂層設計,充當需求方和實施者的橋樑,是其最重要的兩個職責。

分道揚鑣

——兩者的發展階段不同所致。建築業實踐綿延數千年,理論根基有數百年,真正成為一門學科也有一百多年,而軟體架構真正出現不過二十年。建築業已經在足夠高的層面上模式化,建築師能夠真正去“設計”,也就是決定“做什麼”。而軟體行業還在高速發展中,各個層面的技術還在百花齊放。技術的選擇意味著權衡,因此軟體架構師更多還在關注“怎麼做”——這也是建築師可以稱設計師,而軟體架構師只能算高階工程師的原因,設計師更關注美感,而美感在軟體架構師的考慮優先順序裡,排不上第一。

殊途同歸

——計算機發展的幾十年,也是技術不斷往上抽象和模式化的幾十年。SOA、IoT、IFTTT等技術理念已經接近於建築行業的模組化級別,各種“智慧城市”、“生態城市”已經在架構層面上考慮“做什麼”。假以時日,架構師也許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純“設計”的職業,到時候大學裡也可以開設“軟體架構”的專業了,那一句“建築設計師在成為建築設計師之前,是不會成為建築工人或工程師的“也能在軟體行業成為現實。

當然,這只是可能的未來,這需要我們這些前輩技術人員,能夠和建築行業的前輩一樣,把技術規範化,設計模式化,還要有一套關於架構美學和功能設計的完整統一的約束,任重而道遠。

2、架構的職責

在軟體技術發展的前幾十年,是沒有架構師這個稱謂的。所有的人都是程式設計師,可能有個帶頭的人,叫主程式設計師。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軟體覆蓋的領域越來越大,軟體本身也越來越複雜,現在,動輒幾百萬行、幾千萬行程式碼的軟體系統已經非常普遍。軟體的複雜化,對於開發人員的腦力負擔也不斷增大,而人腦所能處理的資訊量是有限的,於是,軟體開發工具、開發方法也在不斷髮展,從組合語言到高階語言,從函式到框架,從面向過程到面向物件,從設計模式到架構模式……

總體而言,人類在軟體開發工具的各個維度上都在做著“封裝”和“抽象”,架構設計是這種抽象和封裝的最高層次。從架構的維度上,已經不需要考慮語言、函式、設計模式這一類的抽象,而是站在整體軟體系統的高度上,考慮系統設計的技術合理性,需求實現的完整性,商業訴求的匹配度(主要是成本和效率)——這是架構的技術職責。

另一方面,隨著行業的發展,軟體專案的參與角色和人員也越來越多,從起初只有程式設計師和需求方,發展到技術、產品、設計、商務、專案管理多團隊,技術團隊內部的分工也越來越細化,前端、後端、測試、運維、售前售後技術、整合技術等應運而生。架構師是技術團隊面向產品設計等團隊的介面人,承擔著彌合技術與非技術團隊之間知識和語言體系差異的職責,同時作為技術團隊的帶頭人,要負責勾勒藍圖,明確邊界,讓不同技能的團隊通力協作,最終完成軟體系統的整體建設和釋出——這是架構的組織職責。

2.1、架構的技術職責

首先,架構師經常被類比於建築師,但是有兩個建築領域的基礎理念,在軟體架構領域是不成立的(至少現階段不成立):

建築設計師在成為建築設計師之前,是不會成為建築工人或工程師的。——現階段的軟體架構師,一定是從軟體工程師成長起來的。

建築學和工程學之間的區別表現在“做什麼”和“怎麼做”:建築師決定做什麼,工程師想出怎麼做。——現階段的軟體架構師,除了決定做什麼,也要決定關鍵部分怎麼做。

架構的技術職責分為三大塊:

抽象設計;

非功能設計;

關鍵技術設計。

首先是抽象設計。

架構師需要能自由地在不同的抽象層次和視角上分析需求,不同的架構層次/視角提供了不同的檢視,這些檢視互相驗證,又能構成整體的設計大圖。架構的抽象層次分成兩個維度:

垂直維度

從上到下,分成企業架構、解決方案架構、應用架構、系統架構等,這個分層的邏輯,是提供不同顆粒度的業務建模。CTO關注企業架構,它提現了一個企業整體的IT技術建設的戰略選擇,典型的就是集中式和SOA、大型機和雲計算的選擇等;產品經理和運維關注應用架構,這裡映射了產品的業務流程和應用的整體部署依賴;外部客戶關注解決方案架構,它定義瞭如何透過產品的整合和協同,解決特定客戶的特定的技術方案需求;研發工程師關注系統架構,這裡定義了單個系統的領域建模和系統框架。

水平維度

具體到對某一個業務的架構設計,又可以區分出業務架構、資料架構、技術架構、應用架構幾個不同的視角。業務架構是對業務領域和業務流程的分析抽象,需要提煉出業務的核心領域模型,業務的可變和不變部分,這是架構師和產品經理協同完成的;資料架構基於業務架構提煉的核心領域模型做資料模型和儲存模型的設計;技術架構基於業務的效能,可用性,安全等非功能性指標,確定語言、框架、中介軟體、部署等技術選型;應用架構基於業務抽象設計應用系統的層次結構、系統邊界等。

在這些架構劃分中,企業架構匹配商業模式,業務架構匹配業務模式,其他幾個架構的劃分,更多的是從技術的不同視角來看,他們提供了從不同的抽象層次,不同的切面對於功能需求的分析和建模。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架構的抽象是匹配於業務的,就像橋樑設計師不能直接轉做摩天大樓設計,架構抽象也是區分領域的,每一個業務領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因此在架構上也是千人千面的,好的架構設計也是對於業務抽象得最好的設計。

架構師的另一個技術職責,是對非功能需求的分析。

這也是“架構服務於功能,高於功能”的含義。這裡的非功能性需求包括了軟體系統的可靠性、擴充套件性、可測性、資料一致性、安全和效能等。考慮到成本和執行環境等限制,這些非功能性需求很多時候是不能同時滿足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權衡”,空間換時間的演算法層面的權衡,效能和可測性、可靠性的權衡,一些權衡甚至上升到了學術層面,變成無完美架構的理論根基(如CAP理論)。

架構師的最後一個技術職責是關鍵技術設計。

建築師不只是做整體外觀設計的,建築師也需要考慮關鍵部分的細節設計——曾經在巴塞羅那聖家堂,我甚至看到高迪連教堂裡一把椅子都留下了詳細的設計圖紙。同理,架構師也需要對可能影響到軟體系統整體質量的關鍵部分,做更細節的詳細設計。

2.2、架構的組織職責

架構師是企業的一員,作為“邊界人”,承擔著在不同角色、團隊之間溝通協調的作用。

和業務、產品團隊的協作

軟體系統是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的,任何的軟體系統都是業務相關的,當一個軟體系統的商業模式確定之後,架構師就開始和業務、產品團隊緊密合作,確定軟體系統的業務架構和領域模型。業務和領域模型抽象的好壞,決定了軟體產品是一次性的解決方案,還是可以持續支撐業務成長的真正的產品。

需要說明的是,業務、產品方和架構師是需求方和實施方的關係,所以,雙方之間既是合作的關係,有時候也是談判雙方的關係,特別是對於外包型的軟體產品而言,這個時候,架構師又承擔著在業務方和技術團隊之間找到訴求契合點的重任。

和技術團隊的協作

研發階段,有架構師參與的專案,往往牽涉多個不同方向,不同業務領域的研發團隊。架構在其中的作用,是整體大圖的傳導,以及應用和團隊研發邊界的劃分,對於影響到整體的非功能需求的關鍵技術點,架構師也要能親力親為完成設計。歸根結底,架構師為軟體系統的整體質量負責,也為研發團隊的研發分工負責。

部署階段,架構師需要和運維團隊一起評估滿足整體非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軟體系統部署的硬體成本和部署拓撲結構。例如對於網際網路應用,針對性能要求,是否需要CDN,頻寬需求;針對可靠性,是否需要多機房部署;針對安全,是否部署相關的安全軟體。最終的部署策略,仍然是基於成本和需求的一個權衡。

技術團隊是架構師的大本營。根據不同公司的職能定位不同,有的架構師立足於技術團隊,有的遊離於技術團隊。立足技術團隊使架構師能更深入瞭解團隊所負責的產品,因此能對業務做更合理的建模,也有利於架構師對關鍵技術方案做針對性設計,但是可能會限制了架構師擁有更加全域性的視角。遊離於技術團隊的架構師能夠從全域性看待軟體設計而不受制於屁股,因此更能從客觀合理的角度規劃整體設計,但是由於對技術團隊沒有管理職能,對於方案的落地只能依靠個人的技術號召力,而且,遊離意味著疏遠,如果架構師不能自覺地去跟進軟體產品的實際落地,可能慢慢就會架空,變成PPT架構師。

簡言之,架構師既不能完全負責某個技術團隊,也不能完全遊離在技術團隊之外,這個,又是一個職能定位的權衡了。

同時,架構師和技術團隊的協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組織職能。如前述,架構師既決定了整體的架構選型,也決定了關鍵的技術方案的設計,而什麼是需要架構師親力親為的關鍵技術方案,是架構師來確定的。因此,這就引申出架構師的另一個重要的組織職能——團隊培養。如果架構師完成所有的技術方案設計,研發團隊只管寫程式碼,架構師會累死,研發團隊也不會成長,這就要求架構師給予研發團隊足夠的成長空間和信任,並因此承擔一定的風險和責任,這是這個角色必須承擔的。

和其他角色的協作

除了產品和技術團隊,架構師需要協作的還有專案經理,外部客戶,甚至是公司財務……一句話,架構師作為技術方案的總負責人,對接所有對技術方案有關聯關係的合作方。

如何溝通

協作就需要溝通,架構需要掌握多門溝通語言,而最好的語言是圖表。對於產品來說,架構師溝通的工具是業務架構,用例和領域模型;對於研發團隊來說,架構師溝通的工具是應用架構,元件和時序圖;對於運維團隊來說,溝通的語言又成了部署架構。圖表的作用是維護共同的語言,同時也是讓設計文件化以便於傳承。

3、架構師的成長

上面講了架構師的職責,職責既是能力的要求。可以看到,架構師既是一個全方位的技術專家,也是一個溝通協作的專家。因此,總結一下,架構師的成長,也是兩條線:

技術上

架構師的首要工作是抽象建模,而首要的首要是要了解自己所處的業務領域,只有對業務足夠了解,才能更好地抽象和建模,也更能沉澱通用的設計方法論。幾年前,我曾經看過我司首席架構師的書單,其中有銀行卡組織的介紹的,有零售銀行的業務分析的,而那個時候,我司還只是金融業邊上的支付公司而已。

另一方面,架構師需要在業務領域所涉及到的技術領域中,都要了解甚至精通,譬如對於網際網路行業的架構師,小到語言、演算法、資料庫,大到網路協議,分散式系統,伺服器,中介軟體,IDC等等都需要涉獵。一句話,架構師是技術團隊的對外介面人,也應該是外部團隊技術問題的終結者。廣度之外也要深度,對於關鍵的技術模組的設計,架構師需要有技術的權威性。

組織和個人成長上

架構師要作為業務和技術的橋樑,因此需要精通業務和技術的語言,要鍛鍊溝通能力,不只是口頭的溝通能力,也包括用標準化的圖表表達設計思路的能力。

架構師需要一種“中庸之道”。不管是技術的選型,團隊的協作、培養和分工,商業訴求和成本、產品需求和技術訴求的匹配,很多時候都是一種權衡。可以說,架構的工作主題就是權衡,這可能也是工程師成長為架構師最大的挑戰。工程師經常是完美主義的,程式也總是精準精確的,但是架構師要習慣於不完美和一定條件下的不精確。

4、補充說明

上面寫了這麼多,其實針對的是

大型的,有明確需求的,多團隊參與的專案或者產品的架構師。

現實世界中並不都是這樣的專案,所以也並不都是這樣的角色分工。例如,對於創業團隊來說,活下來是最重要的,所以創業團隊崇尚的是敏捷開發,快速構建,靈活試錯,37signals的《Getting Real》是這種思想的最好詮釋。這樣的研發體系特別適用於不需要太複雜的底層設計,功能扁平化的,可以快速開發原型,小迭代不斷擴充套件的應用,特別是web應用和APP。

另外,架構師也不是技術人員唯一的方向,甚至不是大多數技術人員的職業方向。在技術上,架構師是廣度優先兼具深度,同時在技術之外附帶了許多的業務性和組織職能,而很多的技術人員會更傾向於在技術的深度上不斷挖掘,也不願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在業務和溝通上,這樣的技術人員其實更適合的是技術專家的路線。技術專家研究的是純粹的技術,這裡面可能有演算法、有程式語言、有執行容器(虛擬機器、作業系統、應用伺服器、中介軟體)、有通訊機制,這些都有足夠的源源不斷的問題等著技術人員去解決,而他們解決的問題,也成為軟體技術不斷向上抽象,不斷模式化的基礎,所以,技術專家的路線也是同樣重要的。

————————————————————-END————————————————————————

更多精彩文章,可以關注我的部落格

http://www。

coder306。cn

http://

weixin。qq。com/r/qCk0LO-

EOLJHratP93y6

(二維碼自動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