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探討這部《完美陌生人》背後所暴露出的種種社會問題,首先我們得先把這部電影看懂。而看懂這部電影的關鍵之處有二:

一是縷清它講故事的總體結構。二是縷清它的人物(人設)結構。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當你縷清這兩個結構問題的時候,便會發現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無論是其完美的對稱性,還是導演對電影嫻熟的節奏把控,再或是電影“假戲真演”的技法所誘發的你的深度思考……都足以讓我們學習借鑑了。

接下來我們就從電影的結構來細看下這部電影——

一、電影講故事的結構

如果你看過 57 版的《十二怒漢》,便會發現《完美陌生人》在這兩個結構上跟其有很強的相似性——

其一,他們都分三部分:開頭、結尾、中間部分。(這不廢話嗎!哪個電影沒開頭結尾……各位看官稍安勿躁,聽我說下去)我們如果去除了《十二怒漢》開頭和結尾兩部分,那便是個“獨幕劇”,一幫人圍坐一桌玩了個“大家來找茬”的遊戲(《完美陌生人》玩的則是“真心話大冒險”),從而暴露出了每個人隱藏的秘密(或者說隱私)。等於電影的開端和結尾起了個開門迎客,關門送客的作用。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電影《十二怒漢》劇照(1957)

其二,他們都是群戲表演。什麼意思?就是電影主角不是一個,而是多個,自然也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了。《十二怒漢》演的是十二個陪審員,《完美陌生人》則是三對半夫妻。此類電影沒有清晰的主角配角,但不代表沒有故事主線和討論主題。前者的十二個陪審員談的是一個小孩兒是否有罪的問題。後者則是玩了場遊戲。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電影《完美陌生人》劇照

好啦,我們講完了兩個電影的結構相似性,先看其一:是不是說結構相似就代表兩個電影的講故事結構完全相同了呢!好像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吧!

我們來看,如果說電影開端和結尾單單起到了“迎客和送客”的作用,那自然去了也不會影響故事的主題和思想。《十二怒漢》便是如此,“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這話不說誰也不會忘記自己看的故事是什麼。可《完美陌生人》不同,如果沒有那一頭一尾,將完全會成了另一個電影,主題也會完全不同了。

那麼到底這前後加起來不到十分鐘的開端與結尾發生了什麼呢?!

先來看下面三張圖片▼: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第一張發生在開端 5 分鐘左右(也就是眾人聚餐前);第二張發生在結束五分鐘左右(也就是眾人聚餐後)。注意,這兩張圖片顯示的是滿月。第三張則是發生在電影中間 1 小時 27 分左右(也就是聚餐中),注意,該圖片顯示的是月食(月亮被擋住了)。

有人會說了:這有什麼蹊蹺的呢!不就是個自然現象嗎!

問題就在於此,那幾分鐘的結尾和中間那一個多小時的內容是矛盾的,換句話說:月食過程中發生的事跟月食前後發生的事完全不搭。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注:所有月食後和月食中發生的事都是矛盾的

要不是還有個開端五分鐘跟結尾相呼應,估計我們都得糊塗了——沒錯,開端和結尾兩部分遙相呼應,告訴我們一件事情:中間那部分發生的事情,也就是那個“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根本就沒玩起來,那些矛盾衝突根本就沒發生過。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那麼中間那一個小時根本沒發生的事情講了什麼,劇中演員借 Pink Floyd 的一張專輯名道破天機——《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之暗面)。沒錯,中間那段戲講的是家庭背後那些我們在臺面上所看不到的秘密——從婚外戀、到網戀、到性取向隱藏,再到婆媳、母女矛盾……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義大利電影自古就有“新現實主義”的基因(這個“新現實主義”包括外在的現實和內在的現實兩部分),但這種借月食將“內在的真實”夾在“外在真實”之中的電影結構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好啦,以上便是我們從這種講故事結構中所能解讀出的第一層意思。那麼有沒有第二層意思?我認為有!(本人不敢斷言,所以看官勿拿“過度闡釋”來噴,那只是這種結構給本人帶來的主觀感覺)——

我認為導演在暗示:其實劇中每個夫妻甚至每個人對彼此的秘密都心知肚明,即便在實際生活中那些秘密和矛盾並沒有被挑破。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先看看上面這組圖片每個人的表情,再想想我們自己身邊的人,難道我們真會相信人都那麼笨?相信秘密是因為不知?與其說不知,倒不如說不想知、不想挑破矛盾罷了!為了家庭、為了面子、為了共同利益,大部分人寧可委曲求全,一起去維護謊言、隱藏陰暗面。這便是現代家庭的實情,當然,你也得感慨:義大利人跟中國人真像!(唯一不像的地方大概也就人家電影水準了:)

不扯遠了,再來看人設結構吧。

二、電影的人設結構

好的電影從來就不會浪費一句臺詞,即便是像義大利這種擅長嘰裡呱啦說話的民族。

說這個是想提醒大家:千萬別在《完美陌生人》中大段的臺詞對話中打瞌睡,因為那些人物背景以及性格全藏在人物對話裡了!

我們就拿電影全片出現的第一對夫妻為例——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上來第一句臺詞我們就能得知:女的是個獸醫,性格淳樸、心地善良;從後面的戲份我們又依次能看出男的是個開出租的,賺錢不多,工薪階層,愛慕虛榮、油嘴花腔,愛投機佔小便宜(從他不接電話的藉口是怕人家找他替班便知)……注意,所有這一切都是從角色不經意的聊天中得知的。錯過了一句話,可能就少明白一個點。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以此類推,我們能從對話中瞭解那個整形醫生夫妻的背景(窮小子娶了富家女);瞭解那對都好幾年沒有性生活的夫妻背景(工薪階層,男的是個媽寶);瞭解那個沒帶“女友”來的胖子的背景(學校老師,同性戀)……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這麼累,不漏一句臺詞的搞明白每個人物角色的背景呢。顯然,你只有搞明白所有人設的背景才能知道導演的用意——

沒錯,導演是在嘗試覆蓋各個社會階層——從路邊的水果販子、計程車司機,到個體戶、公務員,再到中產階層那些什麼心理學家、知識分子……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

為什麼要在人設上建立這種結構呢?顯然,我認為這種行業、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便是家庭矛盾、性別歧視乃至性取向歧視的根源。細品電影中的每個人物,你會發現他們的性格都是由其職業決定的,而其職業都是由其社會地位決定的,電影故事中的戲劇張力和矛盾衝突便是這種不對等的社會地位碰撞後的結果。

縱觀這部義大利商業喜劇片,縱使撇開那些電影涉及的社會話題不說,光是人家嫻熟的電影技法,其可圈可點可學習的地方也太多了。

不如就此止筆,帶著對電影宏觀結構的掌握,帶著對自己身邊家庭問題的思考,再把這部電影看一遍,也許我們能獲得更多啟發。

深度解析《完美陌生人》的另類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