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編劇楊健先生在其著作《拉片子:電影電視編劇課堂》一書裡提到了電影冷開場的定義,“冷開場指沒有激烈衝突和強烈外部動作的一般性開場。在需要強調開場的非動作性、弱衝突性時,才會使用冷開場的概念”

[1]

根據此定義,電影《黑炮事件》的開場可以被看作是“冷開場”——主人公去郵局發了一封電報。透過強調這樣的沒有任何“戲劇性”的戲劇動作開場,與後來此事被判定為“事件”,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感,電影作者想要表達的諷刺也由此凸顯出來。

“鐘錶”在電影裡多次出現,既是一個符號,也是一個“奇觀”。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眾人開會時掛在牆上的“巨型鐘錶”——可謂是電影裡最具象徵,也最能體現荒誕性的一個道具。鐘錶作為時間的象徵,儘管以如此“巨型”的方式出現,但卻似乎僅僅是一個擺設。

在電影裡第一次開會討論問題的時候,距離鏡頭最近的一位職工不停地在“做筆記”,甚至是在無人發言的時候也在記個不停,顯然,她根本沒有聽領導們在說些什麼,也不在乎此時此刻在討論什麼。電影作者透過這樣的設定,諷刺了眾人的“低效率”,也暗喻了眾人想要完成的任務的失敗——僅僅因為一場子虛烏有的事情,間接導致了幾百萬工程出現問題。

趙書信作為悲劇主人公,顯然不是“亞里士多德式”,因為他並沒有犯任何的錯誤。相比之下,他似乎更符合“萊辛式”——“在悲劇中,血腥和死亡並不是必需的。它的行為是偉大的,人物具有英雄氣概,激情便能由此而引起,其總的效果表現為一種構成了整個悲劇快感的崇高的悲痛,這就足夠了”

[2]

電影裡的趙書信作為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精通多門語言,熟練技術,對工作認真且任勞任怨,結果卻因為子虛烏有的事情遭到了“冷落”。然而那些“決定”著他命運的人,仍在口口聲聲地說是“愛護他”、“為了公司考慮”,以這些看似“正義”的藉口遮掩著內心的權欲和控制慾。

理論家勞遜在其著作《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一書裡論述了電影“必需場面”的意義,“必需場面是觀眾所預見的和所期待的危機,是進展所趨的目的。它是衝突的有形的頂點。高潮不僅僅是具有有形的推動力,它同時還揭示出動作的社會根源和意義”

[3]

。縱觀整部電影,事情的真相揭開可以被視為其“必需場面”。與此同時,也透過這樣的一場戲,讓主人公趙書信瞭解到為何自己被無故冤枉。

電影的結尾,趙書信與小孩相視而笑。此時此刻的笑,既是如釋重負,也是無奈。

張雍

2021年5月4日

參考

^

楊健著。 拉片子 電影電視編劇課堂[M]。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7:8。

^

克利福德·利奇著;尹鴻譯。 悲劇[M]。 北京:崑崙出版社, 1993:5。

^

約翰·霍華德·勞遜著;邵牧君齊宙譯。 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