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法則,也叫“契訶夫之槍”,是由俄國的著名短篇小說家契訶夫最先闡述的一個創作技巧。它是說,一個故事中提到的每一個元素都應該在後面出場,不然就沒有必要提及。假如一部影片的開頭給牆上的一把收藏用的古董槍按了一個特寫鏡頭,那到影片結束的時候,它就應該發揮作用。好比最後主人公在瀕臨絕境命懸一線的時候用這把槍幹掉了對手。要是這把槍從頭到尾都沒有發揮作用,那麼它壓根就不應該出現在鏡頭裡面。

舉個例子來說,去年上映的電影《利刃出鞘》(Knives Out ),就包含了“契訶夫之槍”的運用。這個電影說的是老作家哈蘭在自己的莊園被發現離奇自殺,遺留下億萬遺產。各個子女為遺產明爭暗鬥。

在影片的開頭,似乎很隨意的提了一筆,哈蘭喜歡蒐集各種各樣的刀,其中有些刀是真的,有些是會自動收縮的彈簧假刀。這個細節就為最後的一個關鍵情節埋下了伏筆。最後,哈蘭的外孫因為爭奪遺產的陰謀敗露,要殺害女主角:也是哈蘭指定的遺產繼承人。他用的就是一把哈蘭收藏的刀,可惜那是一把彈簧假刀。女主角也萬幸撿下一條命。

這可以說是對契訶夫之槍的基本照搬。其他一些時候,契訶夫之槍在電影中的運用是更加隱晦的,但是懂這個技巧的人還是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道。

比如,1985年的經典電影《回到未來》,還有2008年的《本傑明巴頓奇事》。這兩部電影都是跟時間相關的,要麼是時間穿梭,要麼是時間倒流。兩部電影一開始都有一個類似的小細節,說鎮上的那個鐘樓的鐘壞掉了。最後發現,影片中的時間穿梭或倒流,都是跟那個鐘相關。

知道類似這樣的創作原則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有人說,不僅沒有好處,還有害。要是我們知道了這些,那看電影還有什麼樂趣呢?不就是看了開頭就可以猜到結尾了嗎?

我認為不是這樣。因為創作原則不同於用濫的橋段。

橋段是指有固定發展模式的,是我們普通觀眾大致都可以猜出會發生的事情。你可以把橋段看作是複製貼上,其中創造的成分很少。

好萊塢的大片中經常充斥用濫的橋段。比如“反派死於話多”,反派抓到了關鍵人物總是不會立即處死,而是一邊像貓玩耗子一樣看獵物驚恐掙扎,一邊滔滔不絕360度無死角解釋自己,結果平白無故給對方留下營救的時間。

這是爛編劇,只會照搬橋段。那好的編劇呢?他們會運用創作原則。這種運用不是照搬,而是對它進行推敲,在上面加加減減,甚至是嘲弄或顛覆它,進行各種各樣適應於本部電影情境的改編,這才是構造創意情節的關鍵。

就比如契訶夫法則,其實它在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也有很多運用。銀行家安迪被人陷害入獄,在獄中結識了朋友瑞德。瑞德說他是監獄裡那種可以幫你弄到任何東西的人,於是安迪要了一把錘子,還要了一張性感女明星的海報。這些在觀眾看來似乎都是“閒閒一筆”。不就是他在監獄裡閒的無聊,荷爾蒙無處釋放唄。

可是最後答案揭曉,安迪就是用錘子從自己的牢房中鑿出一條隧道逃跑,並一直用海報來掩蓋洞口!觀眾這才恍然大悟,覺得真是神來之筆啊!

所以,從讀者的角度,就算知道契訶夫法則,我們也猜不到結尾。

從寫作者的角度,知道這些原則就更加是必要的了。對於編劇來說,既然故事最後要用到錘子和海報,那麼就要在故事的早些時候把它們用一種看似很隨意的方式安插進去,也就是倒過來用契訶夫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