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俄國文學作品是50後、60後以及部分70後開始接觸文學作品繞不過去的一個坎,特別是曾經當過知青,直接參與過文化大革命的一代文學青年,蘇俄時期的文學作品曾給予他們太多的營養。雖然,那個年代推崇蘇俄時期的文學作品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但是,蘇俄作品也確實值得拜讀、值得追捧、值得仰望。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記憶,那個時代的記憶一定會有大家一起追捧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青年近衛軍》等蘇俄文學作品,一定會有高爾基、普希金、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等等追捧的作家,那時的文學青年幾乎人人會背誦高爾基的《海燕》,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我那時雖小但也閱讀了許多蘇俄時期的文學作品,最喜歡的是普希金的短篇小說,列夫﹒托爾斯泰三部鉅著《戰爭與和平》《複合》《安娜﹒卡列尼娜》,只拜讀了《安娜﹒卡列尼娜》,《複合》看了一半實在看不下去,《戰爭與和平》沒有看。屠格涅夫作為蘇俄時期重要的作家,不斷的從國內一些作家的文章中看到他以及他的作品,但是,由於那個年代看書基本都是借閱,沒有特意去尋找,所以雖然對屠格涅夫這個名字和他的代表作《獵人筆記》篇名非常熟悉,但一直沒有拜讀過他的作品,直到現在才買了一本來拜讀,想想讀書也是要講緣分的。

在未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這是一本小說,開啟書中的“譯序”才發現這是一部隨筆集(譯者說是特寫)。這本書的譯者北京大學教授張耳以及網上對這部作品的介紹,都將這部作品定位於一部反農奴制的重要作品,屠格涅夫也確實因為這部作品反農奴制的氣息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迫害,但是,如果僅僅強調這是一部因為反農奴制而取得成功的作品,不足於我們理解這部作品的偉大。

這部作品叫《獵人筆記》,顧名思義這就是一本作者作為一名貴族在家鄉周邊打獵過程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一部隨筆集。全書收錄了25篇文章,創作時間跨越30年,記錄的人物有地主、管家、車伕、女僕、流浪漢、森林看護等各色人等,同樣是地主有富裕的、有破產的,有廣散錢財的,有為富不仁的,同樣是農奴,有狗仗人勢欺壓更下層農奴的狗腿子,有頭腦靈活賺取比一些地主還多財富的人精。整部作品就像是一部十九世紀俄國山水風俗畫,對我們直觀的瞭解、理解那個年代俄國的自然風貌、風土人情、社會制度、農村的實際生活場景以及生活於此的地主、農奴的現狀都非常有幫助。屠格涅夫作為俄國曆史上著名的作家,一生四十餘年的筆耕生涯,創作了被譽為“藝術編年史”的六部長篇小說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說、隨筆、戲劇、詩歌等文學體裁的文學作品,並撰寫了相當數量的文學評論、回憶錄、文學書簡等。俄國泰斗級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是這樣評價的“屠格涅夫對我們文學的影響是最好的,最富有成果。他生活、尋找,並且在自己的作品中說出他所找到的東西……他無所畏懼”,美國著名作家,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者之一亨利﹒詹姆斯認為“我可以把屠格涅夫,在一個罕有的程度上,稱為一位小說家之中的小說家——他的藝術影響力是價值珍貴、與眾不同、根深蒂固、確定不移”。拜讀完《獵人筆記》這本書,我個人感覺屠格涅夫確實擔得起這樣的讚譽,同時也為自己這麼多年一直與他的作品擦肩而過感到遺憾。

屠格涅夫生活的十九世紀中後期正是沙皇政府在世界開疆擴土的時期,也是國內矛盾尖銳突出的時期。俄國獨有的農奴制成為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障礙,一批接受西方思想的俄國有志之士對此深惡痛絕,當時許多文學作品對此都有傾訴,比如果戈裡的《死魂靈》、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兒》等等。雖然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了農奴制,但是還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在這樣一個社會鉅變的年代,在俄國這樣一個具有富饒文學土壤的國度,湧現大量優秀作家也就不足為奇了。屠格列夫作為這燦爛文學星空中的一員,即使不是最燦爛的,也是很突出的一顆星星。

一是悲天憫人的善良情懷。在當時社會階層劃分非常嚴格的時代,屠格涅夫作為一位擁有貴族身份的上流社會的一員,從他作品中,看不出對下層各類人物有一絲一毫的輕視。在描寫人物時,不論富貴、不論男女、不論地位、不論名聲,都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既不因為描寫的物件是與自己同類的地主而多加讚譽,也不會因為對方赤貧,房子破爛、骯髒而流露出嫌棄,對一些傳言中名聲不好的人,也不先入為主隨便下結論,而是根據自己的接觸真實記錄,讓讀者自行判讀。因為打獵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狀況(比如下雨、馬車壞了)需要到各式各樣的人家留宿或者短暫停留,不論對方家裡怎樣,他都能坦然面對。在遇到自己家曾經的女僕,因疾病癱瘓住在一處骯髒簡陋的地方,他也能仔細耐心聽取對方的述說。從他的作品裡真正能感受他浸入骨子裡的善良和教養,與當時哪些飛揚跋扈、欺貧嫌弱的地主有著天壤之別。就在今天這樣一個相對開放、民主的社會,能有這樣心態的人也不多見。

二是高超的文字功底。人品從來都不是評價文學作品優劣的重要依據,政治色彩在特定的年代會成為評價一本文學作品的主要標準。為什麼我會認同網上的說法,將這本書說成是一部“被誤讀的經典”,是因為當初這部作品在我國受追捧時,過於從階級性的角度出發,強調作者因此受到沙皇的迫害,賦予了作品過強的政治色彩,把作者創作單純的理解為是對農奴制的揭發,這在我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現在還這樣評價這部作品就狹隘了。這本書之所以成為經典,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屠格涅夫文字功底了得,當然肯定也與譯者張耳的高超水平分不開。我個人認為屠格涅夫的文字功底不論在哪個年代、哪個國家、哪種流派,都絕對稱得上一流。文章中不論是對哪個人的描摹都感覺栩栩如生,對行為的描寫也非常到位,在《歌手》裡,對唱歌前抑後揚、高潮迭起的描寫,絕不輸給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對演奏琵琶的描寫。對景物的描寫也非常了得,森林、草原、村莊在早晚的變化、在四季的變化,靜態中的觀察,動態上(馬車上)的觀察都被一一準確的展現出來,非常具有畫面感,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篇《樹木和草原》沒有人物出現,彷彿就是一部風光紀錄片,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從清晨到日落,有陽光、雷暴、風雪、暮靄的變換,美輪美奐的將作者熱愛的熟悉的場景展現在我們面前。不論是從純文學角度還是從單純好看的角度,我個人覺得這篇作品都堪稱經典。

2018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