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 | 藍莓小姐

責任編輯 | 碗仔

東野圭吾說,世界上有兩種東西不敢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這篇文章,不能不寫。就算力量綿薄,也要發聲。即使不能直接救助,也不冷漠。不配為人父母的人,泯滅人性的人渣,請記住:

有人一定會戰鬥到你受到該有懲罰的那一刻為止。

—— 壹心理主筆團 | 藍莓小姐

01

成為父母的首要標準是

人格健康

包貝爾說:

我實名申請領養這個孩子。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

網友說,這對父母讓我遇到,我打到他倆會做人為止。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

能讓他們說出這話的原因是,有些人,真的已經無法只用“垃圾”來形容。

4 分鐘的影片,比 4 小時還長。記錄了一對垃圾父母對待一個年僅 8 歲孩子的“罪行”,現在卻已在微博被刪除。

毫無理由地,一個“母親”搬起塑膠椅子狂砸向自己孩子背部。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

她把孩子甩到地上,死命地拽孩子頭髮,持續好幾分鐘。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

吃飯吃得好好的,她突然把女孩摔倒地上,拳打腳踢。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

“父親”大力掌摑女孩,拿起掃把鞭打。而弟弟只是淡定看著姐姐捱打,習以為常。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

最後,連弟弟都在飯桌上打姐姐,抓她的眼睛,戳她的頭。

他像他父母一樣暴力。難以想象,長大後會變成什麼鬼樣?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

最讓人揪心的是,整個影片,女孩一聲沒哭。

被推到地上後,她乖乖站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是,體面地梳理自己的頭髮,紮好散掉的馬尾。

那一瞬間的冷靜,透著最刺寒的絕望。

有人嘗試數了一下,女孩受到的暴打,超過30次。不知道這樣的日子,她是怎麼過來的?

官方通報:這是

親生爸媽。

當地警察、婦聯馬上出手調查,報告說目前女孩狀態良好,案件還在偵辦之中。

但所有人都無法放心。

有律師推測,在調查中女孩體表未見明顯傷痕,父母的行為可能不構成犯罪。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

大家最怕結果是:和解。但這很可能會出現。

女孩父母被警察教育“悔過”,表示以後堅決不再犯。但可想而知,回家後女孩會遭受更嚴重的毒打。這種情況,我們看多了。

而這次,女孩家沒有監控了,這才是真正的人間煉獄。

有人說,我想揍那對“狗男女”,哪怕付出多大代價,我想揍死他們。

“父親”振振有詞回懟:“關你屁事!我打的是我女兒”。

哪來的底氣?

畢竟,虐待罪最重才判 7 年,最輕只有兩年。只有到故意傷害罪,造成殘疾,才有十年以上甚至死刑。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

男童被繼母打成 75% 顱骨粉碎,肋骨斷裂兩根植物人狀態,才被判了 15 年。

定罪太輕。

結果是什麼呢?

中國虐童案頻發。鵬鵬案,辛怡案,蕭然案,蘇麗案,還有云南被虐致死女童,親奶奶摔踩致死女嬰,親爸吊打致死男童……

中國婦聯 2013 年的調查顯示:10~17 歲青少年被父母家暴的比例是分別是

43%。

51%

的農村少年兒童被父母打過,經常被打佔

22.7%,

受嚴重體罰的佔

18%。

虐童案中,長期虐童的比例高達 22。67%,致死案例多,基本沒人管。僅 2014 年上半年,媒體曝光虐童案 104 起,其中 24 名兒童被虐致死,一些兒童致殘。

孩子只有殘了,或死了,“父母”才會坐穿牢底。

那,女孩的未來在哪裡?

嚴懲施暴者,才是最有效的救助行動。對於完全不能善養孩子泯滅人性的人渣,請盡一切可能剝奪它生育的權利。

但除了呼籲人大代表們提案修改虐童法,發文章“督促”警察採取行動外,我們別無他法。

即使暫時沒有法律約束,在社會層面,我們也要意識到:在中國,成為父母的門檻實在是太低了。

在更多的傷害發生之前,我們要完成一個“阻斷”。

所有人都需要重新思考:

為人父母,到底要具備哪些條件才可以?到底怎樣做父母,才能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除去基本經濟條件,在所有條件中,父母的心理健康程度,高於一切。

02

不能直視自己心理問題的人

不適合成為父母

心理諮詢師曾奇峰說,一個人格健康的父母,即使無意做了傷害孩子的事情,殺傷力也不大,癒合起來也很快。

而一個人格不健康的父母,他們的傷害,可能對孩子就是毀滅性的。

陳小春出生在一個極度貧窮的農民家庭,貧窮到父母能為了 3000 塊把最小的孩子賣掉。

顛沛流離十幾年,父親稍有不順就對妻子孩子打罵。

有一次,陳小春被父親安排去種田,為了防止他逃跑,父親用腳鏈鎖住他的腳,“就像對待猴子一樣”。

很明顯,父親不是一個人格健康的人。

一個人童年時跟父母的關係,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人格。

也因此,陳小春的個性很衝突,孤僻不善言辭,暴躁不好相處,幾乎不會笑。

陳小春直言,自己的火爆脾氣遺傳父親。早年他和父親的關係更是差到極致。

所以,當他在《爸爸去哪兒》中,Jasper 不小心掉下床的時候,他第一反應是大吼。

Jasper 走慢了,他就不耐煩地讓孩子走快一點。

發火是常態。他罵人的樣子,連大人都覺得可怕。

Jasper 太無奈了。有一次忍不住舉起手裡的喇叭,用很大的力氣說了句:“你能不生氣了嗎?”

那年,他 4 歲,卻已經具備了這個年齡不該有的“察言觀色”。

所幸的是,陳小春沒有走他父親的老路。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暴脾氣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馬上向兒子道歉:

對不起。

而 Jasper 慢慢地也不再那麼怕他了。他默默點點頭,算是接受了爸爸的道歉。

陳小春還不忘說句:謝謝。

大家都笑稱,“春哥變形成功”。

人心,如黑洞。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也可能曾經歷陰影或創傷。

如果父母在年幼時有過糟糕體驗,又或是痛苦的個人經歷,這會對他們長大後照顧自己孩子的方式產生深刻影響。

蘇珊·沃福德在《原生家庭》裡說:

要祛除過去和現在的妖魔鬼怪,正視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一個人可能現在人格還不是非常健康,但他意識到問題的那一刻,就已經是在靠近了。

就像陳小春。

他愛 Jasper,但因受原生家庭影響太深,他還是避免不了自己的暴躁刺傷他。可幸的是,他懂得正視問題。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父母的原因導致的,他要停止這種惡性迴圈。

所以,當我們決定成為父母的那一瞬間,請你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面對自己的創傷和“心理問題”。

尤其那些令我們不安的、憤怒的部分,剛開始確實有些難,但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面對它、揪出它、消除它,才能幫我們解開心結。

03

把孩子當成所有物的人

不適合做父母

臨床心理學家琳賽•吉布森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研究和理解情感不健康的父母。

她將不成熟的父母一共分了四種類型,分別是:情緒型父母(失控)、驅動型父母(控制)、消極型父母(迴避)、拒絕型父母(忽視)。

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所有物,是驅動型父母最大的表現。

最近,朱雨辰終於談戀愛,上了熱搜。

這個 39 歲的男人,想當導演想談戀愛,無奈徹底輸給了媽媽。作為湯唯的前男友,有人直呼:

“還好湯唯沒嫁給他”。

按道理來說,朱雨辰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被媽媽照顧得無微不至,每天都有媽媽熬梨汁,進劇組也有媽媽全程照料他的飲食起居。事實卻是,他覺得

“你會把我搞死”。

兒子發微博,她每條都抄在本子上;兒子想動手做飯,她說:“多辛苦啊!”,她希望孩子忘記怎麼做飯;兒子不愛吃雞毛菜,她說:“你看,為了你,我手都凍裂了”,朱雨辰不得已嚥下去……

驅動型父母有時候看起來是最正常,但他們總想控制孩子的選擇。

有手段的驅動型父母會選擇性讚美和促進自己樂於看到的孩子的做法,而不是發自內心接受孩子獨特的興趣和生活道路。然後他們會巧妙用各種手段逼孩子做他們覺得應該做的事情。

其實,朱雨辰不是沒有反抗過:想要逃離媽媽的掌控,從上海跑到北京上學;畢業後,他選擇留在北京。

但,媽媽總會使用苦肉計。回家時,他發現

媽媽總是在哭“我怎麼這麼沒出息,兒子就這麼離開我”。

他很難過,最後媽媽跟他去了北京。

8 年前,朱媽媽說過:“我下決心,我要改”。

8 年後,她依舊沒有改變。她自豪地說:

“我沒有自我。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

節目裡,他在朋友走後深夜痛哭,睡在狗窩裡,像個受傷後無助的孩子。

顯然,朱雨辰的媽媽就是驅動型父母。

“無論那是不是我想要的,父母都想硬塞給我”。而大多數人,經歷過多次反抗無效後只能自嘲:“別說吵架,連爸媽跟我講話,我都想逃”。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父母掌控之下,在與至親的激烈纏鬥中內心失去生命力。

而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不能獨立,對於自我認知會變得模糊,會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因為他從小受到很多的“愛”。覺得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責任。我是父母的全部,我不能傷害他們。父母沒有我,活不了。如果我與父母抗爭,我會永遠失去他們。

決定成為父母時,請你要明白: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04

情緒非常容易失控的人

不適合做父母

情緒型父母,自己也是個孩子。

他們大多經歷過創傷,常常感到極度的不安全感。最常見的是把自己未完成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成功有著異乎尋常的要求,以彌補自己的缺失。

而當他們情緒崩潰,他們會帶著孩子一同去體驗那種崩潰狀態:絕望、憤怒和憎恨。

《狗十三》上映時,姜思達在觀後感影片裡哭了。他說,主角的故事和他太像了。

5 年級,父母離婚,姜思達選擇跟著媽媽生活。因為爸爸常年不在家,與他在一起的時候,又經常莫名其妙地對他發脾氣。

家裡曾有臺新電視,老人不太會用,還是小孩子的姜思達教老人使用時有點不耐煩,於是喝了酒的爸爸朝他的腦袋錘了幾下。

後來,爸爸總是無緣無故地打他。

“你不知道他哪一刻會失控。”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

他變得敏感,察言觀色,時刻關注大人到底高不高興,什麼時候會吵架,什麼時候要吵架,是勸和還是避開。

“沒有人想敏感”。

這句話流淌出,他從小到大二十多年的小心翼翼和驚慌失措。

他打電話給自己的父親,說:“我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真的不熟”。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

有個女孩對我說,很多國產片裡,丈夫出軌的媽媽對著孩子哭訴:

“你爸爸就是個沒良心的,你永遠也不要相信任何男人!”

“這不是電視劇。我記事起,我媽媽就在我面前歇斯底里地哭和發脾氣。”

她仍記得,她不知所措,那種恐懼滲透進身體的每一寸面板。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父母什麼時候會發怒。

M·A·弗莎姆等心理學者認為,孩子遭到拒絕或受到責備時,會認為家庭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是自己的錯。

他們想竭盡所能去彌補。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極度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所以,學會情緒管理,是成為父母的必修課。

05

希望所有人明白

如果不愛,請不要生

"一想到為人父母竟然不用透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

伊坂幸太郎這句話一直警醒著世人。

如果你已經成為父母,希望你能及時看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缺失和不足。

如果未來有一天,你打算成為父母,希望你能有面對自己內心問題的勇氣。

同時,在沒有合適的法律和社會保護前,我們永遠不會停止發聲。

在美國,一旦涉嫌虐童,將受到嚴厲處罰。這得益於《受虐兒童責任舉報法》反虐童成為了“人人要管”的全民共識。

倘若孩子被判定面臨嚴重生命危險,則將會終止該父母的監護權利。

《兒童虐待預防與處理法案》中規定:

一些與兒童密切接觸的人員,例如教育者、虐待諮詢的社會工作者、心理諮詢師、警察、商業攝影、製片等行業從業人員等在工作過程中,如果懷疑某個孩子受到了肉體或者精神上的虐待,必須在 24 小時內電話報警或者聯絡兒童保護組織,然後在 36 小時內完成書面報告遞交於兒童保護局。

“全社會隨時監督、舉報可疑兒童虐待,法律嚴懲虐待兒童者”才是真正可以減少悲劇的根本方法。

世界會以如何對待兒童評判一個國家。而我們,也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 The End -

8歲女孩4分鐘遭父母毒打超30次:具備這5個心理素質的人,才配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