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首爾就是原來的漢城嗎?為什麼改名呢?lubesthadun 2006-08-31

韓國漢城市市長李明博2005年1月19日在漢城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佈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李明博說,絕大多數國家都將“SEOUL”按照與英文標記相似的發音來稱呼,漢語中的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也都是根據這些地名的固有發音來標記的,只有漢城的中文名稱一直沿用古代名稱“漢城”。漢城市經過一年多的意見徵求,確定用新的中文名稱“首爾”取代“漢城”。

李明博說,漢城市今後將在市政府的中文網站、所有中文發行物和各種標牌上採用新的中文名稱,同時要求韓國各個機關、團體和企業採用新名稱,在機場、交通和旅遊標誌及教科書等出版物上也使用新名稱。韓國也將向中國提出這一要求。

韓國首都“漢城”易名一事,引起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學者的極大關注。他們就此事舉行筆會,下面是這次筆會的紀要。

李樂毅(研究員):我是從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報道中知道這一訊息的。感覺有些奇怪和突然,因為聽起來似乎只是韓國政府的某一機構單方面宣佈今後韓國首都“Seoul”中文將由“漢城”改譯為“首爾”,而未提及韓方是如何照會中方的,是否經過洽商等;亦未說明漢城城北的“漢山”和附近的“漢江”是否改名或如何改名;更未說明“漢城”改名的原因和理由。

據歷史資料,“漢城”的沿革是這樣的:公元前18年,百濟的溫祚王在今城址築城,稱“慰禮城”。公元474年,高句麗在此設定“北漢山郡”。新羅真興王16年改稱“漢山州”。景德王(公元742~765)時稱“漢州”。1394年,李朝把首都自開城遷至此,始稱“漢城”。這些名稱均以城北的漢山山峰得名,因此城又地處漢江下游,也可能兼由山河二者得名。1910年後,“漢城”曾一度稱“京城”,但是在歷史上更多的年代,還是稱為“漢城”的。就從明確地稱為“漢城”的公元1394年算起,達今年也已有長達611年的歷史。

也許有人誤認為“漢城”的“漢”字與中國的“漢朝”、“漢人”、“漢語”的“漢”有什麼關係,那只是對朝鮮半島的歷史的無知。

總之,中國曆來稱此城為“漢城”,其實並非從韓國話翻譯而來,而是尊重韓國人對這個地名的稱謂和寫法(過去朝鮮民族曾長期使用漢字,後來才改為諺文)。

至於將來“漢城”是否要改稱“首爾”,若要改稱,是否應採取一些什麼必要的措施包括各種準備工作,是否需要一定的過渡時期,最好經過兩國三方(包括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有關外交、新聞、教育、文化等部門商議之後再付諸實施。

謝俊英(副研究員):近來關於韓國首都改漢字名一事不僅在韓國國內引起爭議,在國際上也受到關注。因為這不僅是語言文字問題,更是國際政治問題。如何應對這種複雜的情況,儘快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不僅關乎中韓關係,同樣也關乎中國自己的國際形象。韓國更改自己城市的漢文名,我們無權干涉,但韓國要求中國政府更改譯名,我認為不能接受,但可以採用變通的方式來處理。不能接受的理由如下:

一、韓方的學術理由不能成立。

音譯只是一種文字翻譯為另一種文字時的一種手段。現在國名、地名、人名在翻譯成另一種文字時,一般採用音譯的方式,如新加坡(Singapore)、西班牙(Spain)、倫敦(London)、巴黎(Paris)、莫斯科(москва)、等。但是否全部是音譯呢?也不一定。如:舊金山(San francisco)、牛津(Oxford)、劍橋(Cambridge)。“韓國”這是在漢語中的稱呼,英文是“Korea”,“中國”的英文是“China”。這些非音譯的情況大多是歷史原因形成的。

約定俗成是語言的普遍規律。如何翻譯人名、地名,不僅要考慮“翻譯和稱說的便利”,更要遵循語言的約定俗成的原則,即尊重歷史上已經形成的習慣說法。比如英國大哲學家Russell,在中國廣為人知的譯名為羅素,如果現在譯為“拉塞爾”,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在我國,“漢城”這個名字隨著中韓各方面交流的增多,已經為很多人熟悉,相反,Seoul卻少有人知。而且“漢城”只是專有名詞,沒有人僅從字義的簡單相加理解為“漢(人)的城”。況且,漢城僅僅是韓國的一個城市,取名“首爾”(首都之義),以通用名代替專用名,從語用學角度講也是站不住腳的。假使韓國首都遷到別的城市,該城市就是“Seoul”(首爾)了,那麼漢城又該如何稱呼自己呢?

地名是一個系統,有時候一個地名的改動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漢城”即是如此。“漢城”因地處漢江之濱而得名,又因在漢江之陽,古又稱“漢陽”。現在漢城的地名與此相關的地名就有漢江、漢陽大學、漢南、漢城大學、漢城市立大學、國立漢城大學、南漢山城等。漢城的改名,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他地名也要考慮修改中文名問題。

漢字不僅僅是漢語的書面記錄工具。中韓雖然都使用漢字,但是漢語和韓語是不同的語言系統。漢字不僅僅是中國在用,其他國家也有使用漢字的,但文字系統使用漢字不能說就是漢語系統。“首爾”是在韓語系統中的書面寫法,在漢語系統裡我國完全可以不與韓語系統的漢字“首爾”一致,繼續翻譯成為漢字“漢城”。

二、中國的國際形象不允許。

大家很清楚,漢城以國際慣例的名義處心積慮要改中文名,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稱說的便利,而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目的。那麼,一個國家是否有權要求其他國家如何翻譯自己的國家名和城市名呢?如何改城市名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其他國家無權也沒有必要去幹涉,但它也同樣沒有權利去規定別的國家如何翻譯自己的城市名。如果提出這樣的無禮要求,就有干涉別國內政之嫌了。從維護國家主權和形象的角度考慮,我們完全可以按照傳統習慣繼續使用“漢城”這個稱呼。而且,一旦我們按照他國意志更改了譯名,那麼可以預見,韓國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提出此類要求的國家。到那時我們將會面臨疲於應付的被動局面。

利於兩國交流是考慮問題的另一個出發點。問題如何解決既要考慮學理上的通與不通和本國形象,對方的民族自尊心也需要尊重。從有利於兩國交流的角度出發,我認為下面變通的方式也許是處理這個問題的一個途徑,即在與韓國的國際交往中,口語表達韓國的首都仍舊為hànchéng,而在書面語中用“漢城(首爾)”去表示。這樣既不更改我國的中文譯名,保護了國家民族的尊嚴,也採用了韓方的建議,善意地尊重了對方的語言文字。另外,為了利於雙方的友好交往和彼此尊重的考慮,我們也可以建議韓方對漢城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

在國家有關部門還沒有做出改變以前,新聞媒體有的已經在新聞報道中開始用“首爾”了,如國際線上報道“韓美軍方在首爾召開首次韓美安保政策構想會議”,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管理。

孫曼君(副研究員)韓國宣佈把漢城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同時正式提請中國政府在今後的文獻資料中對韓國首都使用新的中文名稱。對此,我認為不宜接受。

國際慣例是有“名從主人”的說法,即對人名與地名採用音譯。但這並非絕對,也可以從其義、從其形,完全從音是不全面的。現實中漢語的外國地名並不都是音譯,如英國的牛津、美國的鹽湖城等。而中國的珠穆朗瑪峰在英語中則一直用殖民者的名字Everest來稱呼。如果漢城改成音譯,那麼,韓國 KOREA 也應改叫高麗;如果接受了漢城的改名,今後再有類似情況,又該如何呢?

第二,語言學中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則,就是“約定俗成”。“名從主人”的原則一般多用於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但對於使用漢字的國家,情況就有所不同。用漢語書寫韓國、日本等地名時,一般都遵從歷史和習慣,採用傳統的借形或意譯的方式,如“東京”“大阪”“漢城”“新義州”等。“漢城”在漢語中已經使用了數百年,是中國人以及全世界使用漢語的人一直習慣的說法。如果這個稱謂對韓國有侮辱嫌疑,提出改名應予以重視,但“漢城”並無此意;況且漢城位於漢江之畔,稱漢城非常貼切。應告訴韓國,要尊重歷史已經形成的習慣,尊重使用漢語民族的習慣,尊重漢語譯名的習慣。

接受漢城更名,會給我國以及使用漢語的國家和地區帶來極大的不便,教學、新聞、出版等等許多方面都要相應更改,這是一個系統工程,經濟成本巨大。而修改工作難免掛一漏萬,反而滋生事端。

即使我國接受漢城更名,目前韓國的做法也是極為不妥的。中國是漢語的故鄉,漢語是中國的母語。至於漢城在漢語中如何稱呼,涉及中韓兩國共同使用的漢字問題,理當由中韓雙方透過交流協商來協調一致,選擇合宜的音近字,而不應由韓國一廂情願,自作主張。目前韓國的做法顯然是不尊重我國的。況且,“首爾”從音譯的角度看,尚不如“索爾”二字更符合“Seoul”的讀音;從語義上,說漢語的人從“首爾”上也看不出有什麼“清涼且鳥語花香”的含意。

綜上所述,名從主人,也要兼顧“客人”,方便“客人”使用,尊重“客人”的語言習慣和接受能力,因為歸根結底,譯名還是為“客人”所用的。因此,韓國有權利更改本國首都的漢語譯名,但是中國以及其他使用漢語的國家和地區也有權不接受這個新譯名。

費錦昌(研究員):一、“漢城”這個名稱原本也是他們自己定的。現在,既然他們要把他們首都的“漢語標記”改用音譯的“首爾”(Seoul)了,咱們就“名從主人”吧。就像一個叫“張三”的人,他現在要改叫“張四”了,咱們也就得叫他“張四”一樣。二、至於他們在背後有什麼想法,一般老百姓不必深究,只要有關部門留個心眼兒就行了。三、在中國,“漢城”已經用了這麼多年,突然要改用“首爾”了,老百姓難免不習慣。建議中國媒體,在一段時間內,要不怕麻煩,在“首爾”後面括注“漢城”,如韓國首都首爾(漢城),直到大家習慣為止。這樣也有利於中韓兩國之間的交流。

郭龍生(副研究員,博士):看到媒體上對韓國首都“漢城”更名為“首爾”一事炒得沸沸揚揚,各種意見都有,而且我國外交部目前還在研究是否答應他們的要求,於是,忍不住說上兩句話。因為,我感覺這裡牽涉到的問題很多,需要說明以下:

一是韓國首都“漢城”更名為“首爾”,儘管“首爾”是它的漢字形式,是為廣大的漢字使用者們準備的,但是,根據我們一貫堅持的“名從主人”的原則,我們還是應該尊重他們的更名行為,在今後的中韓交往中使用他們自己認可的首都名稱——首爾。

二是韓國對我們或者對所有的漢字使用者的要求,方式顯得有些生硬。從一些報道中看出,漢城市市長說他們也將向中國提出這個“要求”。在其他報道中也提到了“提請”。我覺得韓國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中明顯表現出的問題是對於使用漢字的廣大人民不夠尊重。你可以改名,但是你不能硬性要求他人必須馬上跟著你這樣改過來。你可以通報他人,說明你改名了,但是,具體如何應對,那是他人的事情。因為別人在國際交往中有一貫的行為準則,不能受你改名不改名的左右。為什麼我們沒有馬上答應韓國說我們同意還是不同意,我感覺問題有幾個方面:⒈韓國不夠尊重中國,中國政府感到面子上不舒服。憑什麼你說改我就得改?⒉你這樣改了就要求我們也改,那麼其他國家也如法炮製,紛紛效仿,那不是改不勝改嗎?也許還有別的方面的原因。

我覺得中國政府可以明確告訴韓國,一是我們尊重你們的更名選擇。同時我們也希望你們在對延吉(間島)和長白山(白頭山)等中國地方的稱呼方面也尊重我們的定名。這是一個機會,可以跟他們討價還價,這樣既不失大國面子,也能夠解決一些問題。同時我們也必須明確地讓韓國政府知道,你們更名之後,只需要通報全世界知道即可,至於別人如何處理,那是別人的事情。你們沒有權利和資格對別人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你們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你們只需要盡到自己周知世界的責任。其他一切問題都可在交往中不斷得到妥善解決的。

至於從這個更名事件中所反映出的韓國民族精神和他們對歷史的尊重與否等,這些都值得國人從中體味:我們今後應該如何做。比如說,我們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英文名稱是由原來的Peking University和Tsinghua University分別更名為Beijing University和Qinghua University,我們在這些問題上是否一貫堅持了,別人是否尊重我們的定名和選擇了。如果別人沒有聽從我們的定名,我們又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從中也能夠折射出我們國家對類似一些問題的態度。有些問題我們可能覺得無所謂,不礙大局,但是當別人很看重某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感到這個問題似乎值得較真,需要認真對待。定名之事,在我國向來是重要的。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

至於有的人擔心臺灣也會仿效韓國首都進行更名等,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問題,可以不必擔心。

王暉(副教授):地名作為一種特殊的專名,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符號,往往包含豐富的文化資訊。地名的由來和變遷,也不只是一個語言問題,往往與地理環境、行政制度、經濟生活、民族精神乃至國防等有著密切的關係。“漢城”改用新的中文名稱,包含深刻的原因和複雜的背景,我們應充分理解,不宜過多指責,因為地名規範畢竟有一條“名從主人”的原則。

“漢城”的中文拼寫法,在中韓兩國範疇內並無大礙,不影響各自表達,因為有一套國際通用的地名單一羅馬化的國際標準管著,國際交往也不至混亂。所謂Seoul大學,漢城大學之類的混亂,可以用類似“首都大學”“漢城大學”的辦法加以解決,外國地名的轉譯,並非音譯一種途徑。現在並沒有統一的地名中文標寫國際標準,如何稱謂外國地名我們漢語有自己約定俗成的習慣,改不改名稱,是中國的內政。“漢城”改稱的學理依據比較牽強,“漢城”之名是受異文化(漢文化)影響的結果,可細究起來,“首爾”未嘗沒有異文化的影子。看來改名本身還在其次,對待異文化的態度倒是值得深思。

李樂毅(研究員):我想再補充一點:韓(朝)、日、越專名的中譯法問題。

按照中國對外國專名(包括人名、地名、民族名等)的翻譯原則和慣例,大多數是以音譯為主的;但是,對韓(朝)、日本、越南的專名例外。由於這些國家的專名一般是源於漢字的,它們雖然後來改用了拼音式或音節式的文字,仍然有其對應的漢字。因此,中譯時其實不是翻譯,而是照錄其原名的漢字形式;這些專名現在用它們國家的語言來讀,雖然字音已經與中國漢語普通話有差異,但是在中國仍然按漢語普通話的語音來稱讀,不採取音譯的辦法來改寫。

例如:“釜山” ,韓(朝)音Busan,中文不譯“布三” ,不讀Bùsān,仍作“釜山” ,讀Fǔshān;“平壤” ,韓(朝)音P’yǒng yang, 中文不譯“皮翁揚” ,不讀Píwēngyáng, 仍作“平壤” ,讀Píng rǎng;“東京” ,日語音Tōkyō,中文不譯“託基奧”,不讀Tuōjī’ào,仍作“東京” ,讀Dōngjīng;“河內” ,越南語音 ,中文不譯“哈諾伊” ,不讀Hānuòyī, 仍作“河內” ,讀Hénèi。

所以,如果“漢城” 據韓(朝)音Seoul改譯“首爾” ,那麼,就跟中文的翻譯原則和慣例不合。此口一開,“牽一髮而動全身” ,中文的上述國家的專名譯寫將全部改變,導致外交、新聞、文化、教育諸領域的一個混亂局面。也因此,本人希望有關各方妥善商議和處理“漢城”一名的中文譯寫問題,千萬不能認為只是小事一樁。

史定國(助理研究員):對“漢城”易名問題,我想談以下幾點看法:一、“漢城”之命名,與自然地理實體名稱“漢江”、“漢山”不無關係。擬將城市更名,不知相關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如何處理?二、地名學研究成果表明,地名更名以地形地貌、地理實體命名,較據其他因素人為主觀命名,更具生命力。三、從文化傳承和社會應用角度,歷史傳承地名不宜作大規模或面目全非的改動。四、翻譯外國地名,一般採取專名音譯,通名義譯的方法。另外,韓國傳統地名的命名,與使用漢字,借鑑漢語構詞方式的語言文字歷史淵源密切相關。“漢城”的現中文譯名,體現了上述特點。五、對傳統漢字型別的日本文、朝鮮文、越南文地名,過去習慣,相關國家之間在使用時,採用漢字詞形的“借形法”,在讀音上各自按照本民族的讀音加以調整。當前中國譯寫漢字文化圈內用漢字書寫的外國地名,宜用傳統書寫形式,照普通話讀音。用Seoul(首爾)對“漢城”重新命名,與地名一般命名原則及傳統中文譯寫習慣不合。

張書巖(研究員):1月19日,韓國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宣佈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在此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就事論事地說,此舉意義不大,而帶來的麻煩卻頗多。如果說是為了在國際場合使用方便,那麼該城市使用的名稱是Seoul,漢字寫成“漢城”還是“首爾”,和國際場合的使用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樣一改,就要改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的使用習慣,大量書籍(尤其是教科書)、地圖等等都要改正,牽扯的面兒極廣,麻煩真是太多了。

二、改名的深層含義不言自明。即韓國人認為“漢城”這個名稱總擺脫不了和中國的關係,從民族主義的立場出發,必欲徹底割斷這種聯絡才放心。對此,我們能夠理解,但認為這樣做未免有些狹隘。

體現兩個國家、兩個民族關係的地名、稱謂等,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體現了一個對另一個的歧視,這種名稱,一定要改。比如據考證,“支那”一詞,是近代日本對中國的蔑稱,所以我們決不能使用。另一種情況是體現了兩國、兩民族間的文化淵源關係,體現了文化的融合,這種情況,不能視為文化侵略。“漢城”這一名稱,應屬於後者。“漢城”是1394年韓國曆史上的李氏王朝自己命名的,絲毫不帶殖民的色彩。歷史就是歷史,韓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密切關係是改變不了的,而且中國文化在韓國的國土上,已和韓國固有的文化水乳相容,否定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實際上也就是否定了自己。如果這樣狹隘地考慮問題,那麼韓國人的姓氏大都和漢姓相同,是否也要改呢?還有漢城內的古代皇宮景福宮等等,是否也要改呢?

三、“漢城”改為“首爾”,從語言學、地名學的角度看,也是不可取的。其一,用漢字寫的“首爾”,不表達任何意義,不如“漢城”含義明確。其二,“漢城”的名稱和中國的洛陽、江陰一樣,因地處漢江下游而得,含義顯而易見。改為“首爾”,破壞了地名的系統性。

四、既然韓國人已決定將“漢城”改為“首爾”,我們也不能干涉人家的內政,但是我認為我們中國沒必要改變我們使用了幾百年的稱呼。正如英文把中國譯成China,與“秦”(也有說瓷器和茶的)相對應,而俄語譯成Китай,又與“契丹”相對應,今天我們並沒有要求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都改稱Zhongguo一樣,我們也沒有必要跟著韓國人叫“首爾”。

戴紅亮(博士):地名在使用過程中一般都要貫徹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名從主人,二是約定俗成。名從主人是指一個地名或人名在命名和更名活動中,要尊重這個地名或人名使用者本人或群體的意志,從這點上,“漢城”改為“首爾”是順理成章的,韓國政府在改名時,雖未明確宣稱,但實際上是利用了這個國際上承認的通則的。但是一個地名,尤其是大的地名改動,還需要貫徹約定俗成的原則,尤其是在和平時期,地名的穩定性對於民間交流、官方交流甚至國際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和平時期,一個地名,尤其是一個大的地名的改動,一般都不是因為地名自身名稱的含混導致的,二是經常暗含著民族意識的某種傾向、政治決策和文化上的某種走向,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漢城”改為“首爾”我們自己還需要三思。而且,作為一箇中文翻譯,韓國是無權要求我們一定使用什麼字眼的,他們的這種規定似乎也超出了他們的許可權,在國際上似乎也沒有先例。我個人覺得,在口語中,不妨繼續叫漢城,包括在外交場合。在書面語中,則不妨同時使用漢城(首爾)這樣複雜的方式,將它作為一種知識,而不是一種標誌。

厲兵(研究員):韓國“漢城”易名問題不可小覷。“漢城”的稱呼和漢字寫法沿用的是韓國曆史王朝的習慣。此次易名,不管韓國方面的解釋如何冠冕堂皇,都掩蓋不了他們狹隘和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韓國有權利更改本國首都的名字,但是它似乎無權規定別國文字的表現方式。中國以及其他漢字圈的國家有權接受他規定的漢字寫法,也有權利不接受這個新譯名。接受與不接受,這也是中國與其他漢字圈國家應有的權利,韓國應當予以尊重。因為對中國等這些國家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譯法上的問題,而涉及了歷史習慣、經濟費用等多方面的問題。

我們既然看出了醉翁的用意,我國政府有關方面應慎重對待。他們既然有消除中國、漢語、漢字影響的趨向,那麼,我們建議:中國文化部門、電影電視管理部門,在一個時期內,應相當低調地對待韓國相關產品的進口,不進或少進他們的電影、電視劇,也不舉辦或少舉辦韓國演藝界在華的活動。別出現人家處心積慮虎視眈眈,而我們卻在產生一批又一批“哈韓族”的尷尬局面。

參考資料:http://www。badukj。cn/Article/shehuiwenhua/200606/2803。html

韓國的首爾就是原來的漢城嗎?為什麼改名呢?執行停止 2006-08-31

好象是韓國人覺得漢城這個名字太像中國的城市,讓人有點混淆視聽人家就改名了唄。而且首爾這個名字在他們那也有點出處呢

韓國的首爾就是原來的漢城嗎?為什麼改名呢?匿名使用者 2006-08-31

不大清楚。。

不過서울(讀音soeul)的漢字就是漢城

韓國的首爾就是原來的漢城嗎?為什麼改名呢?鑑史御今 2020-12-26

韓國為何將首都由漢城改為首爾?這其中有何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