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當洛陽北部尉時,用五色棒打死了宧官蹇頂的叔父,有何目的呢?宋小靖說遊戲 2020-12-05

曹操20歲被舉孝廉,先入京為郎官,後來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初到任,就造五色棒十來根掛在衙門兩側,有違反漢律的,亂棒打死。中常侍蹇碩的叔父蹇圖違反宵禁規定,就被曹操亂棒打死了。這件事當時影響很大,曹操初為官,就敢動當時炙手可熱的十常侍的親人,其魄力可見一斑!

曹操當洛陽北部尉時,用五色棒打死了宧官蹇頂的叔父,有何目的呢?

至於曹操當時棒殺蹇圖,是不是有什麼目的,筆者無法揣測。但這件傳達的意義,倒是可以粗淺分析一下:

首先,這是曹操法家思想的初步實踐。

曹操的思想比較龐雜,既有儒家的崇禮尊賢,又有法家的依法治國,還有墨家的節儉薄葬,也有道家的道法自然……這些反映在文學上,就是建安風骨。反映在政治上,像雜家,但又不是呂不韋的風格。

概括地說,曹操是以儒入仕,以法治國。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以後,儒家思想就是漢朝正統思想,所以入仕的人都要透過儒學入道。曹操舉孝廉也是如此。

但曹操入世以治理地方也好,治理國家也好,更多地偏重於法家。郭嘉在官渡之戰獻上的“十勝十敗論”就把曹操法治精神上升為取勝之道之一,即“治勝”: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裴松之引《傅子》:……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曹操認為“拔亂刑為先”,漢末及三國不正是亂世嘛?所以他堅決地用法治思想來治理國家。

曹操初入仕,當然要實踐他的以法治國理念。而洛陽北部尉又正是主管治安的工作,正好成為他的法治思想的試驗田。

曹操一上任,就造了五色棒,併發布戒令,違法者棒殺。蹇圖不是第一個死在曹操五色棒下的人,在蹇圖前,已經有多人被曹操“棒殺”了: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三]曹瞞傳曰: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夡,莫敢犯者。

《三國志》講得很清楚,“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說明曹操在蹇圖之前,已經棒殺了一些違禁的豪強和平民。

蹇圖是在這幫平民、豪強被棒殺之後的數月,違反宵禁規定,而被曹操“一視同仁”的棒殺。

法家講究以法律為準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想當年,商鞅在秦國變法,一樣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太子贏駟犯法,他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一個被砍了腳,一個被割去鼻子。

曹操信奉法家,當然知道商鞅的故事。一個太監的叔叔,比起秦惠文王贏駟的師傅身份差遠了。曹操當然可以“一視同仁”地棒殺之,這是很自然合理的邏輯。

曹操當洛陽北部尉時,用五色棒打死了宧官蹇頂的叔父,有何目的呢?

曹操因為後臺強硬,雖然棒殺蹇圖,中常侍蹇碩不能把曹操怎麼樣,但估計連同蹇圖在內,曹操棒殺的其它有後臺的親戚較多,曹操得罪的權貴也自然多。所以沒多久,曹操就被明升暗調到頓丘當縣令了。後來受妹夫牽連,被免職,估計也和得罪權貴有關。

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被拜為騎都尉,隨皇甫嵩征討黃巾。後調任濟南相,在濟南相任內,曹操繼續他的法治理念。濟南相內有縣令十個,曹操上奏免掉8個貪髒枉法、攀附權貴的縣令,再次引起震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

曹操後來迎天子於許昌,官越做越大,依然一以貫之地用法家思想治國。

因而,曹操棒殺都已經違禁的豪強及蹇圖的舉措,應該就是曹操法家思想治國的初步實踐。

其次,這是曹操借“治京”積累“治軍”經驗。

曹操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年輕時並不喜歡讀書,估計是不喜歡儒家的咬文嚼字吧。但是對練武和兵法卻非常感興趣,曾抄錄許多兵法書籍,並對孫子兵法進行了批註。這些行為可以推測曹操對帶兵打仗感興趣。

要帶兵肯定必須會治軍,而治軍最基礎的一條就是要紀律嚴明,只有紀律嚴明,才能建設正規軍,否則肯定是一群散兵遊勇。

而法家的嚴格執法正好和治軍的嚴格軍紀一脈相承,互連互通。

曹操所擔任的洛陽北部尉,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長角色,也是一個半軍事化組織,曹操很有可能借整治社會治安,來積累從嚴治軍的經驗。

這些經驗應該不久就派上用場,任騎都尉征討黃巾賊的過程中,曹操也是因為用兵有方,大破黃巾,斬首數萬,才遷為濟南相的。

曹操當洛陽北部尉時,用五色棒打死了宧官蹇頂的叔父,有何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