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故事裡面爭議最大的就是《白晝流星》。

從鏡頭作用、場景宏大的角度來說,《白晝流星》是非常成功的,充分展現了陳凱歌導演的功力,這也是七個故事裡面場景最大,故事最有深度,鏡頭最有詩意的。

從寓意來講,扶貧和航天有多個意象相互呼應,航天是精神上的扶貧,也代表著國家民族自信心的重建。歸鄉是宇航員們的安全著陸,也代表了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少年從小聽聞的白晝流星故事,在現代新中國由強大的科技實力實現,讓他們相信未來。最後少年扶起擔架,象徵著他們真正地站了起來,也是少年線和航天線的徹底交融。都是可以一一對應的關係,是七個故事裡面最具有深度的。

但。

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白晝流星》是表現得最差的。陳凱歌導演太希望延續講故事講得更詩意一點的風格,20分鐘的篇幅不足以讓觀眾從意象中提煉太多內容,不足以說服觀眾為什麼兩位頑劣青年在看見降落艙的瞬間就大徹大悟痛改前非,不足以說服觀眾為什麼軍隊封鎖的現場允許兩個不知道身份的青年越過警戒接近航天員,不足以讓觀眾共情到老李嘔血倒地的悲壯情懷裡。我並不反感故事用老李的奉獻和國家富強,感化頑劣少年的方法,這是很正能量的故事,但情緒還沒到位,頓悟又來得太突然。

我個人認為七個故事裡面表現最差的是《白晝流星》,恰恰不是我看不懂它深層次的意象,而是它不接地氣,有一種炫技炫過了頭,然後時長不夠它停下炫技迴歸地面的感覺。

如果《白晝流星》最後有兩分鐘時間,把可憐的鏡頭給到兩兄弟身上,講他們如何繼承老李的心願,投入到建設家鄉的工作中,把飄到天上的抒情重新落到地面,這才是真正地好好講故事。

又或者,把《白晝流星》單獨拎出來,讓陳凱歌導演製作成兩小時的長片,我相信以陳凱歌導演的實力,完全不會把故事講得如此蹩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