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怎麼打敗明朝的?楊子電影 2018-11-03

1、明朝雖然是直接亡於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之手,但是明朝的滅亡與滿清有極大的關係。明朝為了打敗滿清,不得不對內地百姓徵收越來越多的稅負,致使農民起義烽煙四起。

2、當時執掌大明朝的是崇禎皇帝。然而崇禎有一顆中興大明的心,卻缺乏力挽狂瀾、收拾爛攤子的能力。崇禎皇帝在位的十七年,自身勤儉節約,並且嘔心瀝血地處理明朝各方面之事。但由於其剛愎自用的處事方式、懷疑一切人和事的性格、不敢承擔責任的懦弱心理,導致君臣間關係極為緊張。

3、皇太極還在戰略上制定了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的方針政策,以解除攻打明朝的後顧之憂。而且皇太極還大量採納漢族降官的建議,確立清朝對明朝實行“講和與自固之策”。正因為皇太極卓有成效的領導,使原本國力孱弱的清朝實力大增,能夠與明朝打“持久戰”。

清朝是怎麼打敗明朝的?

擴充套件資料

鄭成功在南京之戰失敗後退回金廈,於1661年率軍攻佔荷蘭佔據的臺灣,定都東寧。其子鄭經曾參與三藩之亂,率軍參與反攻失利。

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進攻明鄭。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臺灣造成戰略威脅,最終鄭克塽剃髮降清,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最後一股抗清勢力覆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明朝

清朝是怎麼打敗明朝的?網友5c7fd6f 2018-07-09

明朝方面

當時國內的狀況是:皇太極攻打中原(當時努爾哈赤已死),李自成起兵造反,國內災民起義,明政府國庫空虛,崇禎誤殺袁崇煥,而且明政府沒有處理好與剩餘守將比如吳三桂他們的關係。其實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要推翻大明王朝,因為從他自稱汗就可以看出,而且他起兵時遭到其他五房堂親(共六房)的一致反對,甚至他們多次派人暗殺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時才決定攻下明朝。

當時崇禎皇帝犯下的一個大錯就是殺了袁崇煥,因為吳三桂,祖大壽他們都是袁崇煥的副將,如果不是吳三桂投降,清軍直到入關也沒有攻破袁崇煥構築的關錦防線。皇權空前加強,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發揮了很壞的影響。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簡單地以為只要大權絕對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會永固。

清朝是怎麼打敗明朝的?

清軍方面

農民軍翻身做主人後未能做好統戰,導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闖王大順政權迅速垮臺。此時清兵已經進入北京,佔據中國北方,但是南方還是明朝幾個諸侯王的天下,俗稱“南明小朝廷”。

清朝前身後金崛起後,與明朝在關寧一帶對峙。期間後金征服了蒙古和朝鮮,也曾兵臨北京,但是未能攻破關寧防線。結果闖王李自成的叛軍反而攻入了北京,導致皇帝自縊,明朝中央朝廷顛覆。

拓展資料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百度百科-清朝

清朝是怎麼打敗明朝的?霽雨若初 2018-07-07

清朝統一全國有很多原因結合在一起的,也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少數民族雖然人數不及大明,但向來是心齊,何況當時正是明朝最腐敗的時候。

當時國內的狀況是:

皇太極攻打中原(當時努爾哈赤已死),李自成起兵造反,國內災民起義,明政府國庫空虛,崇禎誤殺袁崇煥,而且明政府沒有處理好與剩餘守將比如吳三桂他們的關係。

其實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要推翻大明王朝,因為從他自稱汗就可以看出,而且他起兵時遭到其他五房堂親(共六房)的一致反對,甚至他們多次派人暗殺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時才決定攻下明朝。

當時崇禎皇帝犯下的一個大錯就是殺了袁崇煥,因為吳三桂,祖大壽他們都是袁崇煥的副將,如果不是吳三桂投降,清軍直到入關也沒有攻破袁崇煥構築的關錦防線。

國內本來已經把李自成打得還剩十幾個人逃進深山,可是崇禎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把軍隊又調去防守皇太極,明軍疲於應付。

再聯絡國內的一切情況,如果少任何一個條件的話,明朝大概也不會滅亡。但一切都發生了。

清朝是怎麼打敗明朝的?

拓展資料

1、首先,皇權空前加強,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發揮了很壞的影響。

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簡單地以為只要大權絕對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會永固。殊不知不受牽制的權力必然走向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這一點上,不能不承認明朝是遠遜與漢唐的。

2、其次,宦官專權與廠特製度的結合,並禍亂民間。

由於太監干政是違背常理的,在道義上得不到任何支援,所以紛爭必然會在統治內部蔓延起來,最後燒到了民間。王振時代,鬥爭還停留在相關人物上;到了汪直時期,就把打擊面擴大到了整個官僚系統,甚至連平民百姓也不能免禍。

3、最後,政治上的黑暗帶來了風氣上的敗壞。

由於明朝權力在各個領域的絕對化,導致了私慾的膨脹。確切的說不是清朝的強大,而是明朝自身氣數已絕。

清朝是怎麼打敗明朝的?的人55 2015-06-17

明朝後期,國家財政收入不過兩千萬兩,加上“遼響”也不過三千萬左右,還鬧得民變四起。以明朝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卻鬧得國庫入不敷出,實在是不應該。明朝稅收最大的弊端,在於納稅最多的恰恰是最貧困的群體。如此荒唐的稅收辦法,百姓又怎能不造反。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實質上就是按照個人財產進行徵稅,平衡貧富差距,同時丈量土地,遏止土地兼併,緩和社會矛盾。張居正當政十年,國家財政收入每年有八千多萬,超過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萬曆九年時的國庫存糧充盈,即使十年鬧災顆粒無收也足以支用,這一點連漢朝文景之治也不可及。可惜了萬曆皇帝這個敗家子,張相國一死就倒行逆施,一條鞭法全部廢除,稅收改為竭澤而漁的政策,還鬧的山東蘇州接連發生民變。明朝後期國庫的空虛,起義四起。禍根正在於此。

明清松山戰役,明軍十三萬清軍十萬,主將洪承疇定下步步為贏的戰略方針,以相持戰的戰法,依靠優勢的火器防禦層層阻擊清軍,幾乎把清軍拖垮。可惜糊塗的崇禎皇帝好大喜功瞎指揮,接連四道詔書逼洪承疇出戰,洪承疇痛哭一場,明知必敗依然出擊。結果兵敗被俘。此戰是明清之間最大規模的主力決戰,自此,明朝盡失關外堡壘,山海關成為前線。清朝掌握了全線進攻明朝的戰略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