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三觀正說實話的科學健身、營養知識科普原創公眾號:

健身小食堂

——以下為正文——

一、吃下去的脂肪≠肚腩上的肥肉

陶比斯教授(Gary Taubes)在《穀物大腦》和《我們為什麼會發胖》這兩本書裡面,提出了一個嚴重打破常識的觀念:吃下去的脂肪並不會直接轉化成你身體裡的脂肪儲存起來,發胖的罪魁禍首是糖(碳水化合物)。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支援這個說法。

我們吃下去的脂肪,在膽汁的乳化作用下成脂肪微粒,然後在腸脂肪酶和胰脂肪酶作用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分別被血液和淋巴吸收入體內(脂肪的消化產物主要由淋巴吸收),吸收入體內的甘油和脂肪酸參與體內物質的代謝。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只有身體有更好的能量來源, 不需要脂肪參與代謝時,它們才會進入肝臟,合成甘油三酯,並儲存在腸繫膜、大網膜和皮下的脂肪細胞裡。

更好的能量來源是哪個?碳水化合物,雖然碳水提供的能量不如脂肪多,但它代謝和吸收快啊。

你吃下去的碳水和脂肪好比混動車輛的電池和汽油發動機,雖然電池功率其實沒有發動機大,但響應迅速啊,所以在起步和低速階段,是以電動輸出功率為主,只有到高速之後,發動機才接管動力系統。

二、脂肪儲存的機理

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說,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主要是大米,面,精製糖。

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快速分解為葡萄糖,經過血液運輸到身體各處,才能被細胞直接的利用,這裡引入一個概念:升糖指數(GI值),顧名思義,GI值指某種食物吃下去後,你體內血糖升高的速度。

細胞吸收利用葡萄糖,主要是透過胰島素來控制的,胰島素與你的身體要不要儲存脂肪,關係非常大。

打個比方,細胞是XX音樂學院、XX美院,葡萄糖是聚集在校門口的乾爹,它們迫不及待的想要進入學校,胰島素就是門衛。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平時乾爹一個兩個三個進來,門衛揮揮手就放行了,這是正常的葡萄糖吸收過程。

可要是校門口擠滿了一大堆乾爹呢?門衛不敢放行,怕出事啊,乾脆關大門,你們都別進來了。

這就叫胰島素抵抗,表現就是身體對胰島素不敏感,無法快速吸收利用葡萄糖。大部分胖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

乾爹們都在門口進不去咋辦呀,一部分直接回家了——變成糖原儲存起來,主要是在肌肉和肝臟中。

還有一部分去了夜總會——葡萄糖在肝臟內經過分解又合成為脂肪儲存起來。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別忘了,門口除了乾爹,還有一堆乾哥哥(脂肪代謝產物)等在那呢,沒的說,乾爹都回家了,乾哥哥們也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吧——於是它們也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在脂肪細胞中。

至此,身體完成了從進食後到儲存脂肪的整個過程。

二、正確的減脂飲食應該怎樣?

聰明的讀者如你可能已經想到了,那麼我不吃那些會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不就完了麼?

完全正確!

比如你的主食吃圖1這些,你的血糖會比吃圖2的明顯要升的慢,飽腹感也持續更久。

圖1:包括紅薯玉米芸豆黑豆燕麥糙米高粱小米等等,統稱雜糧,不妨以後搭配起來代替三餐吃的米飯麵條,搭配的種類越多越好!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圖2:從營養的角度來說,精製米麵,其實是營養價值很單一的食物,除了碳水化合物,大部分脂肪酸、礦物質、蛋白質都在加工的過程中隨著種皮、糊粉層、胚芽的去除而被幹掉了。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所以如果要老楊給垃圾食物排名的話,大米白麵當排在前列。

哪些食物GI值高,哪些低,可以參見下表: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又有讀者聰明如你可能會問:那我乾脆不吃主食了行不,節食不是可以瘦嗎?

可以,如果你僅僅追求體重秤上的數字降下來的話。

但這會帶來一系列潛在的健康風險,我們下節再說。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

肥胖這個鍋,脂肪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