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是系列的第4集,這一集詳細解釋支撐與壓力的本質,並解釋交易員如何利用背後的邏輯來盈利。在開始閱讀此篇前,我強烈建議您先看完前面3集再來閱讀。

我先從現例項子出發,想象一下現在有個上市公司,它是一個建築公司,現在要競標一個大型開發專案,如果成功,那就奠定了接下來幾年的豐衣足食,但如果失敗,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費了,接下來就要勒緊褲頭。競標成功與否,完全由接下來競標拍板那一刻決定,可以說那一刻的決定讓這家公司是利好還是利空,要麼上天要麼下地。

在那一刻還沒到來以前,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結果,在股票盤面上也表現為橫盤,假設這隻股現價是20塊,每個關注這隻股的人都在等待著決定性的訊息。

最終競標成功,顯而易見這家公司接下來幾年的財務狀況都會非常良好,於是大家都爭先恐後買這隻股,股價應聲大漲,一根大陽線出現。

去買這隻股的人,肯定是認為這隻股要漲所以才去買的,至於這隻股能漲到多少?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說會漲到30塊,有人說漲到40,有人說漲到55,100,25等等,這個答案可以說是發散的,但有一點卻是市場上所有人都達成統一共識——肯定不會低於20塊。因為20塊是這利好落地之前的股價,大家都覺得這個股如果只賣20塊那簡直太值了。在這一認識上大家的想法是“斂聚”的。

於是,我們可以說20塊成了重要的支撐位。

反過來,如果最終結果是競標失敗,利空落地,那麼股價應聲大跌,20塊則成了重要壓力位。

我是想透過這個例子讓大家明白市場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從小週期看,一些重要變數在大多數時候處於混沌態,只有在某個時候才突然呈現為斂聚態。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競標成功與否只有在那拍板那一刻決定,之前都是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不會說今天成功了20%,明天成功了50%對吧?也不會說這家公司競標到20%的土地面積,可以拿來建個廁所什麼的,一般要麼承接專案的100%,要麼就一無所有。成功與否只有在那一刻100%確定,是非此即彼的關係。

基本上大多數行業都是處於這樣的狀態,市場裡面的事件都是處於這種“非此即彼”態。例如,一個科研單位是否實現技術突破,要麼突破,要麼沒突破,很少說今天突破了10%,明天20%,而如果突破了則會帶來大量的收益增量;一個生產企業決定是否擴大產能,那麼它要決定是否購買多一條大型流水線,多一個廠房;一個廠家要麼獲得一個大型訂單,要麼這大型訂單去到別的競爭廠家手裡。

正是這樣的狀態,使股價在小週期上呈現出大多數時候橫盤,某一刻突然價格波動,一般都不會處於一種循序漸進的狀態。但是在大週期上我們卻可以看到趨勢走向卻是平滑的,關於趨勢,我們會在下一集詳細探討,本集我們主要處理震盪問題。

我們說量變累積引發質變,而現實卻是市場由數不清的小型“質變”組成。所以我一直認為資本市場投機學跟量子力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宏觀上為穩定的斂聚態,但在微觀上,卻是各種充滿不確定的混沌態,會在某個時刻實現“量子躍遷”。正是這種狀態,讓股價在小週期上呈現出上躥下跳。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點,我們就可以利用它,其實我們不需要真的關注這個股的上市公司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只要看到這隻股如果突然放量大漲或大跌,或是經過橫盤後突然放量橫盤、然後大漲或大跌,那麼我們可以由此推測出發生了某些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讓市場上所有人在那一刻都一致看漲或看跌。如果是大漲,則說明市場存在一個共識,認為這個股肯定不會低於大漲前的那個價,那麼那個價位就成為了重要支撐;反之如果大跌,則成了重要壓力。

至於漲多少或跌多少,我會在下一集探討趨勢的問題裡面詳細論述。

但如果你認為,這意味著價格肯定不會跌破支撐位,或漲破壓力位,那就大錯特錯了!支撐與壓力的意義,並不是拿來預判漲跌,而是拿來作為止損或反手的依據,因為一般跌破支撐位,一般意味著接下來會持續大幅下跌,而漲破壓力位,一般意味著接下來會持續大漲——至於為什麼,這才是本篇文章的重點與難點。

理解跌破支撐決定下行趨勢、漲破壓力決定上行趨勢背後的邏輯,可以說至關重要,因為交易系統裡面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止損位,根據現價離止損位的遠近來決定倉位,離預期止損位越遠,則倉位就要越輕。而是否止損,則要涉及到對有效突破與假突破的研判。

接下來就給大家詳細解釋為什麼突破了就會決定反向趨勢:

大家可以前往以下公眾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