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將辯證法運用的爐火純青,這背後是老子對萬物本性的深刻洞察。《中庸》曰: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喜歡它但知道它醜惡的一面,討厭它但知道它美好的一面,天下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都喜歡給別人貼標籤。比如好人、壞人,這種最簡單的二分法。但事實上,如果對人性深入分析,就會知道好人也有可惡的一面,壞人也有可敬的地方。

簡單的對事物進行定性,不是不可以,只是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人也一樣,故貼標籤這種固化的行為,長期來看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

故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易傳曰:

一陰一陽之為道

。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是陰陽之道的體現,故老子曰:恆也。就是一陰一陽永恆不變的意思。

道隱無名。故老子全篇核心思想都是在讓聖人效法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這裡,

老子教誨的物件是聖人,而非普通民眾。

事實上,如果深入閱讀道德經,就會發現老子教誨的物件都是聖人、君王。

他們是核心,是關鍵少數。物以稀為貴,故老子教育的物件是“權貴”,更確切地說是君王。

可能有的朋友不理解,覺得有君有臣是封建迷信。但事實上,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先後,主次。

有了先後,就有了主次,有了主次,就有了貴賤之分。

這是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關鍵,也是洞察世界的前提。中醫治病的核心理論就是君臣佐使,有君藥和臣藥之分。儒家經典《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主次,即本末。

對於太陽系來說,太陽是關鍵;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領導人很關鍵;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董事長就很關鍵。理解這一點,就能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王弼說的崇本息末。但它的物件是有權有勢的核心和少數。故才有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