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是否存在?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4-01-11 回答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人類有五種感覺之後,這一觀點一直得到人們的認同。但是,長久以來,也有人相信人類存在著一種超過這五種感覺的“第六感”。

本月6日,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道,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人類也具有類似鯊魚對電流的第六感。

而200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腦心理學專家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類大腦額前葉的某一部會對某些危險情境起到預警作用。

人腦“第六感”可預知危險?

動物的“第六感”是獨特的認知視窗

儘管科學界還沒有給“視、聽、嗅、味、觸”這五大感覺之外的“第六感”命名,但相關的研究卻並不少。科學家曾根據這個感覺的特徵——直接影響人們感情、情緒、提議將其命名為“類嗅覺”或者“情覺”,而國外目前通常的稱法為“費洛蒙感覺”。

第六感研究領域最主要的訊息來源是動物界。動物心理學家丹尼斯·巴登在《動物心理學》一書中,用很大的篇幅描繪了動物的“第六感”。書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對倫敦進行大規模轟炸,在德國飛機襲擊前數小時,有一些貓就在家中來回走動,頻頻發出尖叫聲,有些咬著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們迅速逃離。

動物發出的種種奇特訊號,使得科學家開始破譯動物神秘的第六感。英國生物化學家魯珀特·謝爾德雷克20年來一直從事科學實驗,他認為心靈感應和預感等現象可以從生物角度得到解釋,它們是正常的動物行為,它經過了數百萬年的演變,是為適應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謝爾德表示,人類的第六感同樣是從祖先那裡繼承的技巧。

人類“第六感官”在進化中消失

在對動物界進行探索後,科學家指出動物界普遍存在著對外激素(資訊素)的感覺。外激素是動物分泌的化學物質,用於影響同種動物的行為。透過研究,科學家認定感覺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這是一個位於鼻中隔底部的軟骨結構。目前,人類外激素也已被科學界確認,只是,接受人體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卻已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兒和新生兒中,還有明顯的犁鼻器結構。

與此同時,隨著更多的科學研究,科學家發現在人類身上還存在著其他“第六感官”,這些也是透過對動物的比較研究得出的。

鯊魚在捕獵和水中游弋時能迅速地感知到電流訊號。這種超強的能力曾被視為鯊魚的第六感。日前,美國副落李達大學的馬丁·科恩(Martin Cohn)及其實驗室稱發現了這一第六感官,並指出人類也具有此感官。該文發表在今年2月的《進化與發展》Evolution&Development)雜誌上。

馬丁·科恩指出,鯊魚頭部有個能探測到電流的特殊細胞網狀系統,被稱為電感受器。鯊魚就利用電感受器來捕食獵物。同樣,鯊魚還能借助地球磁場在浩瀚無邊的海洋中辨別方向。馬丁·科恩認為這就是鯊魚具有第六感的表現。

為了對鯊魚的第六感進行探究,美國研究人員對小斑點貓鯊的胚胎進行了研究。透過分子測試,他們在鯊魚的電感受器中發現了神經嵴細胞(neural crest cells)的兩種獨立基因標誌。神經嵴細胞是胚胎髮育早期形成各種組織的胚胎細胞。研究結果顯示,神經嵴細胞從鯊魚的腦部轉移至其頭部的各個區域,並在其頭部發育為電感受器,成為鯊魚獨特的“第六感”。

人類的神經嵴細胞對人面部骨骼和牙齒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成員之一、路易斯安那大學的生物學家詹姆斯·阿伯特(James Albert)表示人類也曾具有這樣的電流感受能力。科學家認為所有的原始脊椎動物,包括人類早期祖先在內都具有電流感受能力。但隨著它們的進化,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如鱘魚和七鰓鰻等還仍舊保留著這種“超能力”。

人類大腦“第六感”可預警危險

動物的第六感給科學家以參照,有學者進一步認定,人類的認知系統中也有著獨特的“第六感”。

2005年底時,美國有科學家撰文稱,人類大腦可能具有“盲視”的功能。人類可以不透過感覺器官而直接感應到外界資訊,近似於一種“第六感”。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去年的報告指出,大腦額葉部區域可早於人類意識之前感知到危險,並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幫助人類逃脫。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發現,腦部的一塊區域——又被稱為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可能會覺察出環境中細微的變化,並起到預警作用,提醒人們逃脫困境。

目前,人們已知道,前扣帶腦皮質是大腦執行控制系統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能夠幫助調節諸如寒冷、堅硬等感受,進行事實基礎上的推理,以及產生愛、恐懼或者預感等情緒反應。現在,研究者對它又有了新的認識。

“這是一個資訊處理區域,根據資訊在決定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來區分處理的先後順序。看起來,它能夠把有關動機和效果的資訊聯絡起來,從而帶來認知的變化,改變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研究員約書亞·布朗博士(Dr Joshua Brow)表示,當我們有可能犯錯誤時,甚至在必須做出困難決定之前,前扣帶皮質實際上已經察覺到了這種“困境”,因此前扣帶皮質在大腦對外界的認知與反映中便擔當了一個早期的警告系統。當我們的行為可能導致負面結果時,前扣帶皮質便預先警告我們,讓我們更小心,避免犯錯。

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健康的年輕人響應在計算機螢幕上出現的一系列訊號。參加者必須根據螢幕上所出現的箭頭的方向很快地按鍵盤上的按鍵。但為了試驗出被測試者處理未知事件時腦部運動狀況,研究人員有時會插入另一個較大的藍色箭頭,使得參加者必須轉換思維,而按另一按鍵。掃描參加者的腦部活動顯示,最後只要僅僅顯示與較大箭頭相關的藍色,就足以發動前扣帶皮質的活動。研究人員解釋,這項研究表明腦部的這塊區域提早了解到事物資訊,儘管你未必能意識到它。

人類潛意識不等同於第六感

針對國外的這些研究成功,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嘉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大腦能給人預警,是人類的潛意識問題,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第六感。

劉教授指出,我們所感知世界的資訊就像一座冰山,但以意識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卻僅為冰山一角。很多的資訊只能是處於非意識狀態,儲存在我們大腦的某個部位。當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資訊會“莫名”地呈現,但之前我們也是完成了一個對此資訊的儲存過程,只是一直處於“潛在狀態”。因此,大腦早於我們意識進行一些腦部運動,也是屬於大腦認知活動的正常範圍。

劉教授還披露,目前國內真正意義上從心理學角度對人類超能力的研究並不多。

本報記者李健亞

調查

一半美國教授相信第六感存在

國外有人把人類的第六感稱為“超感覺力”(英文簡寫成ESP)。30年前,美國曾以心理學家(90%為大學教授)為調查物件,調查他們對“超感覺力”的看法。當時認為肯定有和可能有的人數加起來僅佔調查人數的17%。然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對全美主要大學2400名教授的調查結果表明,肯定“超感覺力”的人上升到了16。3%,認為大概存在的有49。3%,大概不存在的佔19。4%,而根本就不承認的僅佔10。9%也就是說,美國大學教授中一半以上的人是相信第六感實際存在的。

辨疑

犁鼻器——第六感器官?嗅覺器官?

犁鼻器,又被稱作費洛蒙鼻嗅器(vomeronasal organ)。最先被發現有鼻嗅器的高等動物是蛇類。因為蛇的舌頭尖端是分叉的,它常常伸出嘴外品嚐空氣的特別香氣分子,一旦嗅聞到一些氣味,它就會把縮回的舌尖放置在口內的鼻嗅器上,以便鼻嗅器感覺。

人類的鼻嗅器最先是由美國的解剖學者在解剖屍體時發現的,後經兩位兩位電子顯微鏡組織學家莫蘭(David Moran)及傑夫克(Bruce Jafek)證明無誤。美國學者利用研究昆蟲觸角電析法的測量法,將電極放置在人類鼻嗅器上,再將訊號放大,結果發現,和其它昆蟲、老鼠一樣,可以測量出不同化合物所引起的直流電壓變化。結果顯示,男性的鼻嗅器對女性面板分泌的醇類物質特別敏感,而女性的鼻嗅器對男性面板分泌的酮類物質特別敏感。

那麼從鼻嗅器測量出來的反應,跟嗅覺有什麼不同嗎?為什麼要叫它為第六感呢?因為鼻嗅器和鼻內的嗅覺上皮層位置不一樣,而且後者有神經和大腦相聯接,而前者尚未找到與大腦聯接的神經。

第六感是否存在?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4-01-11 回答

應該存在吧

第六感是否存在?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4-01-11 回答

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