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書,看到民國時期在《水滸傳》研究上的三則逸聞,覺得非常有意思,抄錄在這裡。

用《周易》解水滸

清代名臣

完顏麟慶

是金世宗的後裔,善於治水,政績卓著。他一生宦跡遍天下,酷愛山水,晚年把自己遊走大江南北的經歷寫成了二百四十篇文章,請了三位名畫家為每一篇都配上圖,刻成

《鴻雪因緣圖記》

三集六卷。

在第一集的下卷裡,有一篇

《夢薌談易》

,記載了當時北京有個滿人叫

文夢薌

,對邵雍象數之學頗有研究。他請完顏麟慶到自己家裡賞菊,稱可以

用《周易》解釋《水滸傳》。

麟慶聽了很驚奇,就舉宋江、李逵、劉唐三人的名字請他解釋。

夢薌答曰:

宋江,

訟也,天水訟,故號“及時雨”;刀筆吏出身,取訟象;人事起於訟,故以之為首。

李逵,

井也,水風井,故號“黑旋風”,訪柴進入井,迎母入井,取井象。

劉唐

,鼎也,火風鼎,故號“赤發鬼”;縛之供桌,取鼎象也。

麟慶又問:《水滸》只三女,扈三娘號“一丈青”,何義?

答曰:

卦只三陰,故以顧大嫂、孫二孃、扈三娘象之。

三娘,歸妹也,雷澤歸妹,震三兌七,合成一丈。震據東方,其色青;扈成之妹,當於王英,取卦象爾。

“用《周易》解水滸”及其它——關於《水滸》研究的三則民國筆記

《鴻雪因緣圖記》書影,原稿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後來,民國時期的小說史研究家蔣瑞藻在自己的《小說考證》一書裡引用了這個故事,蔣氏表示“其言亦甚新奇”。

不過,這個文夢薌應該沒有讀過簡本《水滸》。在那裡面,李逵不僅在高唐州的井裡救過柴進,徵田虎時還在懸纏井裡救了魯智深,結果又誤入鬥雞村,遭遇了“井中方一日,世上已七天”的奇遇。

果然是“井象”。

“用《周易》解水滸”及其它——關於《水滸》研究的三則民國筆記

蔣瑞藻在《小說考證》裡說,上面這個逸聞是出自《缺名筆記》,其實有誤

宋人諱鴨

民國小說家程瞻廬擅長寫搞笑小說,周瘦鵑稱他是“今之淳于髡、東方朔”。他寫過《唐祝文週四傑傳》,用的是章回體,周星馳版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有不少情節就是出自這本書。

程瞻廬遍讀宋元明清筆記、話本、小說,尤其喜歡《水滸傳》。

上世紀二十年代,胡適發表了著名的《水滸傳考證》,認為《水滸》的成書時間是在明代中葉。

對此,程瞻廬持不同意見。1921年2月起,他在《新聞報》的“快活林”副刊上連載長文《水滸考證》,透過近250個證據,說明《水滸》最遲在元末明初時已經有了。

比如,宋代時,燈籠以“碗”計,“柴進喚一個莊客提碗燈籠”;“皂直裰”是宋代僧人常見的服飾;宋代稱公人為“端公”;宋代有城市寺院中,僧人以敲木魚報曉的習俗;為什麼潯陽樓酒店會叫“正庫”等等。

到了1926年,他又在《新月》雜誌上繼續發表自己的證據,論證“

宋人諱鴨

”。

明代始諱龜,宋代則否,如楊龜山以龜為號,即其例也。宋代不諱龜而獨諱鴨,詈人以鴨則怫然怒。

南宋莊綽的《雞肋編》雲:“兩浙婦人皆事服飾口腹,而恥其營生。故小民之家有不能供其費者,皆縱其私通,謂之貼夫,公然出入,不以為怪。如近寺居人,其所貼者,皆僧行也,多至有四五焉。浙人以鴨為大諱,北人但知鴨羹雖甚熱,亦無氣。後至南方,乃知鴨若只一雄,則雖合而無卵,須二三始有子。其以為諱者,蓋為是耳。”

然則宋人之諱鴨,猶今人之諱意也。《水滸傳》第二十四回,鄆哥以鴨嘲武大,武大雲:“我的老婆又不偷漢子,我如何是鴨?”此與《雞肋編》中所諱鴨之說,若合符節。

其實,《雞肋編》裡的這個例子,魯迅先生在《馬上支日記》裡也提到了,不過他是用這個來證明水滸的編著者恐怕是浙江人,至少是南方人。

“用《周易》解水滸”及其它——關於《水滸》研究的三則民國筆記

程瞻廬有“幽默笑匠”之稱

《紅樓》人物脫胎於《水滸》

1919年出版的《小說話》,被認為是“我國第一部小說理論單行本”,比近代第一部中國小說史張靜廬的《中國小說史大綱》還要早一年。

作者叫

解弢

,可惜生平不可考。

書中將中國古典小說分為三等,並列舉了十三種作者認為的佳作:

甲等三種,

第一紅樓夢,第二水滸傳,第三儒林外史;

乙等八種,

西遊記、封神演義、金瓶梅、品花寶鑑、隋唐演義、七俠五義、兒女英雄傳、鏡花緣;

丙等二種,

花月痕、蕩寇志。

特別有意思的是,書中有兩段文字,將《紅樓夢》與《水滸傳》、《金瓶梅》中的人物和情節做對比,在“紅學研究”上屢被引用。

其中關於《水滸傳》的部分如下:

有謂《紅樓》描寫人物,脫胎《水滸》者,確也。寶釵似宋江,襲人、熙鳳似吳用,黛玉、晴雯似晁蓋,探春似林沖,湘雲似魯達,薛蟠似李逵。晁蓋中箭,宋江獨哭;晴雯被逐,襲人獨哭。李逵罵宋江,薛蟠罵寶釵,李媽媽罵襲人,乃依樣葫蘆之筆。至頑童鬧書房,則以三打大名府為藍本。金桂戲薛蟒,則師二潘之故智。

先不說觀點的對與錯,至少這裡呈現了一種小說史上的承繼關係。

“用《周易》解水滸”及其它——關於《水滸》研究的三則民國筆記

《小說話》封面

202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