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上闕"還是"上闋"?樂觀小山 2018-11-04

詞應為上闋。

內容說明:

闕(què),也是形聲字,從門癸聲,《說文》:“闕,門觀也。”徐鍇曰:“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本指古代王宮、祠廟門前兩邊的高建築物。左右各一,中間為通道。又名“觀(guàn)”。

《戰國策•齊策六》:“人有當闕而哭者,求之則不得,去之則聞其聲,王知之乎?”《古詩十九首》之三:“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後引申為帝王所居之處,朝廷。《漢書•朱買臣傳》:“詣闕止書,書久不報。”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今又蒙恩召還闕廷,有所任屬。”闕,讀quē時,還可以作“空隙”“缺口”“虧損”“過失”“弊病”講。由此可見,詞與“闕”沒有任何關係,不能以“闕”計。

是"上闕"還是"上闋"?

擴充套件資料

闋(què),形聲字,從門癸聲,《說文•門部》釋為“事已閉門也”,表示祭祀完畢,把門關上。後引申為“終了,完畢”。

《後漢書•馬融傳》:“禮樂既闋,北轅反旆,至自新城,背伊闕,反洛京。”張協《七命》:“繁餚既闋,亦有寒羞。”樂曲結束,自然是“終了”,所以也叫“闋”。

”蘇源明《秋夜小洞庭離宴詩並亭》:“源明歌云云,曲闋,袁子曰:‘君公行當揮翰右垣,豈止典胄米廩邪?’”再後來樂曲每一次終止為一闋。

《呂氏春秋•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馬融《長笛賦》:“曲終闋盡,餘弦更興。”詞本來是配樂歌唱的,具有樂曲的性質,所以一首詞也稱為一闋。另外,一首詞的一段也叫一闋,如上闋、下闋。

是"上闕"還是"上闋"?ccxxzz285 2018-11-04

是“上闋”。

闋,中國漢字,讀作:què。該字主要字義是停止的意思,如終了:樂闋。服闋(古代三年之喪滿)。

又作為量詞使用,歌曲或詞,一首為一闋;一首詞的一段亦稱一闋,前一段稱“上闋”,後一段稱“下闋”。

是"上闕"還是"上闋"?

擴充套件資料:

詳細字義:

闋〈動〉

(1) (形聲。從門,癸( guǐ)聲。本義:祭事結束而閉門)

(2) 同本義。引申為止息;終了 [cease;end]

闋,事已閉門也。——《說文》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莊子·人間世》

繁餚既闋,亦有寒羞。——張協《七命》

(3) 盡;無剩餘 [exhaust]

俾民心闋。——《詩·小雅·節南山》

物物卬市,日闕亡儲。——《漢書》。顏師古注:“闋,盡也。日闋,言當日即盡,不蓄積也。”

(4) 舊指服喪期滿 [(mourning term) end]

於是三年禮闋,乃相與刊勒金石。——《山陽太守祝睦後碑》

(5) 樂終[stop]

闋,曲終為闋。——《古今韻會舉要》

主人答拜,樂闋。——《儀禮》

列舉:

《八聲甘州》上闋——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上闋三韻之後,渲染已達飽和,水到渠成要抒情了,然而還是沒有明寫人的感情,只用人格化的長江水無語東流,來負載寄託人的感情,為下闋抒情蓄勢。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闋

是"上闕"還是"上闋"?又一個八卦 2018-11-04

正確的是上闋。

闋可作為量詞使用,歌曲或詞,一首為一闋;一首詞的一段亦稱一闋,前一段稱“上闋”,後一段稱“下闋”。

擴充套件資料

闋的其他解釋

1、止息;終了。

闋,事已閉門也。——《說文》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莊子·人間世》

2、舊指服喪期滿。

於是三年禮闋,乃相與刊勒金石。——《山陽太守祝睦後碑》

3、樂曲。

歌數闋。——《史記·留侯世家》

曲終闋盡,餘弦更興。——漢· 馬融《長笛賦》

是"上闕"還是"上闋"?是月哥哥呀 2018-10-31

是上闋。闋,中國漢字,讀作:què。該字主要字義是停止的意思,如終了:樂闋。服闋(古代三年之喪滿)。

又作為量詞使用,歌曲或詞,一首為一闋;一首詞的一段亦稱一闋,前一段稱“上闋”,後一段稱“下闋”。

是"上闕"還是"上闋"?

擴充套件資料

一般的詞分上下闕,又叫上下片。這只是字數較短的詞的分段叫法。

若詞的字數較長,還可以根據詞譜的要求,多分幾段。

按段落多少,可分為:單調(一段的)、雙調(兩段)、三疊(三段)、四疊(四段)……每一段叫一闕或一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闋

是"上闕"還是"上闋"?ss22433 2018-10-30

是“上闕”,漢語拼音為que ,讀第四聲,比如一首詞的一段叫一闋。分為上闋和下闋。闕是詞體的分離,有其專用的名稱,最常用的是“片”或“闋”。此外,詞大多是雙調,分兩段,即上下片,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篇章。

是"上闕"還是"上闋"?

擴充套件資料:

上下闕的表現形式如下:

通常來說都是上闋提出疑問,下闋進行回答。例如黃庭堅《清平樂》: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這首詞以囁嚅獨語的方式,表達一種惜春戀春的真情摯意。自問自答,一往情深,在問答中,波瀾迴環地畫出春的腳步和形神。上闋問春歸何處,下闋回答不知道,全詞表現惜春和戀春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