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老闆在外賣平臺來之前就在做店內外賣,但是上了平臺外賣後發現不論怎麼努力訂單就是不見起色,嘗試了多種方法仍毫無改觀,追溯問題所在,是思維錯了。

外賣平臺和傳統餐飲外賣的差別。

1、基本點-使用方式及體驗差別

從消費者角度傳統外賣依賴於電話訂餐/微信訂餐,透過電話、微信訂餐,消費者選餐依賴傳單等宣傳品、點餐習慣、需要商家直接收款或商家配送人員收款,物流標準化程度差,消費者無其他商家可選,跳出率差,點購參考性差。

而外賣平臺依賴APP、小程式、網頁方式訂餐,訂餐流程更加簡潔,,訂餐的消費者直接對平臺付款,標準化物流體驗,消費者有其他商家可選,跳出率較高,點購參考性高。

從商家角度傳統外賣運營難度較低,操作難度較高,但流程把控力強,除了人員開銷無其他費用,相較平臺利潤率較高,結賬對賬資料統計相對困難。

外賣平臺,運營專案更多運營難度較高,操作難度較低,流程把控力若,商家只能對產品、營銷進行調整,通常無法干涉物流,平臺需收取佣金,平臺獲客需一定營銷費用,相較自營外賣利潤率較低,結賬對賬資料統計相對清晰容易。

2、獲客點-使用者

傳統外賣需要自行獲客,透過傳單,小卡片,加微信,門頭張貼訂餐電話等宣發途徑,流量完全來自於商家自行推廣產生的定向流量,獲客完全依賴於商家自身。

而外賣平臺透過透過網際網路、地面渠道、平臺渠道等多元化渠道進行宣發導流,流量來自於平臺推廣匯入流量和地面商家流量匯入,商家獲客依賴於平臺。

簡單說,傳統外賣使用者是店家吸引的,是店家自己的使用者,但是在外賣平臺上,使用者是平臺的!!!

3、轉化點-銷售流水

利潤=流水*利潤率

流水=流量*轉化率*客單價

傳統外賣獲取利潤=店內宣發流量*店內接入轉化率*客單價*利潤率 其中後三項很難透過店內調整進行提升,而第一項往往成本較高-PS商家獲取有外賣需求人群這樣的精準流量能力較低。

而外賣平臺透過合理化瓜分平臺流量為商家進行導流,商家透過平臺營銷等方式及平臺工具,能夠吸引平臺流量、提升轉化率、提升客單價、提升利潤率。而每一項運營成本往往較低,舉例:商家在平臺上獲取的流量很大程度都是由外賣需求人群這樣的精準流量。

簡單說,傳統餐飲使用者訂餐成功與否,店內可以控制,所以說老闆自己說的算,但是在外賣平臺上,使用者帶著需求來到平臺,點誰家,由平臺根據運營策略透過運營手段去引流,大致上,平臺說的算。

4、服務點-配送

傳統外賣的配送依賴於商家自身及商家委派的跑腿公司,往往人員成本較低,人員服務質量較低,通常標準化程度較差,配送服務、時長、質量難以保證。不過商家對於流程中環節的可控性高。

外賣平臺透過標準化運營,提供的標準化服務不管在配送時長、服務質量、配送服務上、通常具有保證,但外賣平臺的配送往往依照大盤最優策略,通常配送時間難以很快,和出餐時間的匹配度通常較低。

簡單說:傳統外賣如果依靠商家自身,出餐和配送如果能夠達成無縫結合,配送速度和配送品質是完全可控的,優質的,但是如果做不好很容易在每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但是外賣平臺配送則商家很難控制,所以商家儘可能做好上游把控去預防下游(配送端)出現問題。

5、傳播機制

傳統外賣不管是營銷傳播、還是意見傳播、通常由於缺少媒介導致傳播難度大,傳播影響力較小。

外賣平臺由於天然具備連結使用者與服務的平臺級屬性,而引流、導流依賴於社交等使用者之前的流量傳播,從而營銷傳播、意見傳播通常具備天然屬性、傳播影響力通常較大。

舉例來說

透過電話訂餐使用者的一般意見往往不會告知商家、也很少會透過其他方式被其他消費者獲知,而平臺訂餐的評價功能,往往輕易就能捕獲使用者的評價,哪怕是“感覺變了,感覺和原來不一樣”這樣主觀性非常強的評價,而通常這些評價往往會影響其他使用者的消費決策。

簡單說:傳統外賣,使用者間的傳播能力差,使用者意見對於商家的影響力較低,但是外賣平臺上則完全不同,使用者意見和使用者意見所造成的宣發行為,將極大的影響商家本身的銷售。

總的來說:傳統餐飲外賣和平臺外賣運營,本質的區別在於從前商家想要做好外賣只需要做好自己的產品、運營、營銷。但是在外賣平臺上運營店鋪,流量來自於外賣平臺,商家要對平臺規則足夠了解,並儘可能迎合規則,因為平臺的引導將決定了商家的流量,除此之外客戶意見變得尤為重要。為什麼?

平臺是盈利的,平臺會給能讓平臺盈利的商家更多流量,盈利不僅是點位,更多的是商家體驗是否好,是否能留的住消費者,是否能形成較高的轉化率,客訴率是否低,所以貨好、事兒少、會賣、聽話的商家就是能在平臺上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