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得化不開》讀後感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8-20 回答

徐志摩有一篇小品文字,描寫新加坡和香港的風景,題為《濃得化不開》,謔者遂以名其文。甚至“唯美派”、“新文學中的六朝體”,這些名稱也是反對派加給他的。鍾嶸詩品論謝靈運道:“頗以繁蕪為累”,又說:“若人興多才博,寓目即書,內無乏思,外無遺物,其繁富宜哉。然若名章迥句,處處間起,麗典新聲,絡繹奔赴,譬如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塵沙,未足貶其高潔也。”我于徐氏亦云。徐志摩後出版的《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已免除上述毛病了。

《濃得化不開》讀後感 藍色的港灣 1級 2012-08-20 回答

《韶華易逝 青春無痕》 ——讀徐志摩小說《春痕》有感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以他的一首《再別康橋》風靡詩壇,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新詩界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生命雖然短暫,卻洋溢著熱情,無愧為“新月下的夜鶯”。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在浙江海寧硤石鎮,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教育並於1918年拜梁啟超為師,後又赴美國、英國留學。在劍橋(時稱“康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回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歌,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1928年6月中旬,第三次出國,作環球之遊,歷時半年,在回國途中,創作了詩歌《再別康橋》。1931年1月20日,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年僅34歲。徐志摩與英國的女作家曼殊斐爾、作家哈代、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皆有交往,在泰戈爾來華期間擔當英文翻譯並全程陪同。他翻譯和發表了大量的外國詩歌和小說作品。所以徐志摩不僅具備中國古典文學的素養,又能兼融西洋近代文學的長處,堪稱一代宗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