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何時成為端午節那一天必吃的食品?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03-03 回答

從晉代開始的哦 親 嘻嘻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粽子何時成為端午節那一天必吃的食品? 零碎記憶 1級 2013-03-03 回答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端午食粽作為全國性風俗最早始見於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宋時,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我們許多傳統節日都搞不清來歷,端午節只是其中之一。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作端午。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為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關於端午的起源,就史籍來看,截至六朝,共有五種說法:一說是紀念屈原;一說是紀念介之推,流行於山西一帶;一說是紀念伍子胥,吳楚兩地習俗;一說是紀念曹娥,浙江會稽一帶習俗;一說是祭“地臘”,道教弟子的風俗。 另有學者認為端午節是古代的兒童節,因為這個節日圍繞兒童的活動較多,比如給兒童掛香包、吃喜蛋、點雄黃等等。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侷限性。後端午節的內容為紀念屈原一說流傳最廣。吃粽子、懸白艾、菖蒲、戴香草驅五毒、射柳是端午節傳統風俗習慣及活動。婦女和孩子們喜歡用絲綢之類縫製成小小的粽子、雞心、葫蘆、櫻桃、桑葚以及小猴、小虎形狀的手工藝品,或用絲線纏成小小的粽子,端午節時和香包一塊兒,選出一兩件掛在胸前。認為這樣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陽正午時,把它扔掉,稱謂“扔災”。 現在多數地方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絡得最緊密。屈原的故事是這樣的:戰國時期,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皇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汨羅江的滾滾激流中。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並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地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這種風俗漸漸擴充套件開了。杭州市蔣村的劃龍船比賽遠近聞名,今年規模聽說更大。

粽子何時成為端午節那一天必吃的食品?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03-03 回答

民間傳說為了紀念屈原。。。其實吧——粽子是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