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經體驗過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來到某個地方,正跟某人說著話,突然感覺以前經歷過一樣的場景,但就是回想不出來什麼時候經歷過。心理學上稱之為既視感,或幻覺記憶。源於法語Déjà vu,字面的意思是“已經看過”。

研究表明,經常旅遊和看電影的人會經歷更多的既視感。人處於心理脆弱狀態或壓力之下,更容易產生既視感。

為什麼我們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再認記憶

既視感跟我們的再認記憶能力密切相關。要了解既視感,首先要理解大腦的再認回憶的過程。

再認記憶使我們能再認以前經歷過的人和事。再認記憶在時間上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熟悉感和回憶。熟悉感是指眼前的事物我以前經歷過的感覺,是一個自動的,快速的,不需要意識參與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包括任何具體細節的回憶,僅僅是一種感覺。下一個階段,我們便會在意識的主導下去回憶過去經歷的種種細節,比如時間地點人物等,這是一個後發生的過程。舉個離子,大街上走路時你突然看到一張面孔,感覺以前見過她,這就是再認的第一階段:自動化的熟悉感。然後你又想,在哪裡見過呢?經過幾秒鐘努力回憶,你想起來原來昨天上午在五棵松等公交時跟她並排站著,這就是第二個階段:回憶。

既視感有很多科學的解釋,這些解釋很多是基於大腦的再認記憶理論的。我們一起來看看。

為什麼我們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內隱記憶的解釋

我們經歷過的人和事都會儲存在大腦裡,有些可以隨時回想起來,但有些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再回憶起來,便無法再進入意識層面。雖然如此,這些記憶仍然儲存在大腦的某個角落裡,變成了內隱記憶。當這些內隱記憶和現在的場景有某些類似的地方時,熟悉感仍然會被自動激發,但再認記憶的下一階段細節回憶卻無法進行。也就是說我們只是產生了一種熟悉的感覺,卻無法提取過去記憶的任何細節。這時,既視感就發生了。

為什麼我們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大腦的雙重加工理論的解釋

1964年,美國波士頓的科學家羅伯特·埃夫隆認為,既視感很可能是因為大腦雙重加工資訊的機制產生的。大腦對外界資訊的整理發生在左半球的顳葉,左右半球接收的外界資訊都需要傳遞給左半球顳葉,通常右半球的資訊要比左半球遲上幾毫秒。在某些情況下,左右半球傳遞的同一個資訊時間上沒有同步好,就會讓左半球顳葉認為是前後兩個分離的體驗。當第二次資訊傳來時我們就會有熟悉的感覺,但其實我們僅僅經歷了一次。

為什麼我們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基於夢的解釋

每個人都會做很多夢。如果現實中的場景和夢裡的某些場景有相似的地方,我們也會產生似曾相識的熟悉感。但由於夢裡的內容大都比較模糊、支離破碎,不會讓我們回憶起具體的細節,或者我們需要很久才能回憶起原來在夢裡經歷過,這就導致了最初熟悉感產生時的既視感。

為什麼我們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病理學的解釋

當大腦顳葉出現異常,發生癲癇性放電時,病人就會強烈的感覺當下的情景以前經歷過。

一些藥物的使用會讓人們更容易體驗到既視感。2001年,Taiminen 和 Jääskeläinen 報道,一名健康的男性為了緩解流感症狀,同時服用了金剛烷胺和苯丙醇胺這兩種藥物,然後他就體驗到了強烈的反覆的似曾相識的既視感覺。這名男子對此很感興趣,堅持服用完了一個療程的藥,然後把他的體驗告訴了Taiminen 和 Jääskeläinen。Taiminen 和 Jääskeläinen推測,這兩種藥引起了內側顳葉的高濃度多巴胺,從而產生了既視感。

為什麼我們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顳葉

總結

有人認為似曾相識的感覺來自於前世的記憶,或者平行世界的另一個自己,但這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似曾相識的感覺是我們大腦的產物,有很多科學理論都可以解釋。並且在某些病理狀態或藥物的作用情況下,似曾相識的感覺是可以誘匯出來的。

經常旅遊、看電影的人會經歷或看到更多場景,這些場景不會都保存於外顯的記憶,大多數變成了內隱記憶。也就是說這些人的內隱記憶更豐富,更容易跟現實的場景撞衫,也就更容易產生既視感。

心理處於脆弱或者壓力之下的人,心底深處的東西更容易浮出到意識層面或者接近意識層面,更容易表現出來跟現實發生作用,形成熟悉感,既視感。

大腦的奧秘深不可測,但總有一天,科學家會揭開它的終極面紗。到那時,一切秘密都會大白於陽光下。

(生物流系頭條號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