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春節假期過得如何?

假期中,大家一定經歷了很多事情。有些事情現在還能回憶得起,有些事情卻已經不記得了。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能記住一些事情,卻記不住另一些事情呢?

在《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的第六章和第七章,我們將瞭解人類的記憶系統。第六章我們已經讀過,今天要為大家回顧的是第七章。

照例,先來看第七章的結構。

本章的結構

7。人類的記憶:保持和提取

7。1。記憶真的被遺忘了嗎?

7。2。保持函式

7。3。干擾如何影響記憶?

7。3。1。扇面效應:事實網路

7。3。2。對先前存在的記憶的干擾效應

7。3。3。關於干擾和消退的爭論

7。3。4。對於遺忘的抑制性解釋

啟示專欄:遺忘是適應性的嗎?

7。3。5。關聯防止干擾

7。4。提取和推理

7。4。1。似真提取

7。4。2。精細加工和推理重構的互動作用

7。4。3。目擊者證言和關於虛假記憶的爭論

啟示專欄:廣告商如何利用認知心理學的知識?

7。4。4。虛假記憶和大腦

7。5。聯想結構和提取

7。5。1。編碼情境效應

7。5。2。編碼特異性原理

7。6。海馬結構與遺忘症

7。7。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

7。7。1。正常被試的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7。7。2。程式性記憶

7。8。結論:人腦中的各種記憶

作者提出了6個開篇問題(第九版英文版),讓我們以回答這些問題的形式,回顧這一章的內容。

1。記憶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退的?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那些被遺忘的記憶,是真的消失了,完全忘得一乾二淨了,還是說,其實沒有忘乾淨,只是一時半會難以提取了?

現在,我們有兩種不同的假說,一種叫“忘乾淨假說”,另一種叫“沒有忘乾淨假說”,我們該設計一個什麼樣的實驗,來驗證哪種假說更合理呢?

其實,最經典的實驗就是重學法實驗。就是讓你先學一些資訊,先記一些知識。先確保最開始你都是記得的。然後,記錄下你學習所花費的時間。

等到一段時間後,再讓你考試。此時就發現,你確實已經想不起來了,答不出那些題目了。

然後,再讓你學習那些知識。學到你都能答對那些題目為止。

此時,我們會發現,第二次學習花費的時間更少。

為什麼會更少呢?

最可能的原因是,第一次學習後,雖然過了一段時間,看似都忘記了,但其實沒有忘得一乾二淨。雖然題目都做不出來了,但還是有一些資訊,留在了神經系統裡。這就使得第二次學習會更快一點。

所以,一些記憶看似遺忘了,但其實沒有徹底遺忘。

就算沒有徹底遺忘,至少人們的記憶強度會隨著時間逐漸衰減,越來越難成功提取當初記住的那些資訊。這個規律, 可以從下面這張圖看出:

人類的記憶:保持與提取(總結)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研究。看上面左邊這張圖,橫座標是時間,縱座標是記憶強度。縱座標的值越大,說明記憶強度越高。

不難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剛開始的時候,記憶強度快速下降。然後,這個下降速度變慢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一張類似的圖?

人類的記憶:保持與提取(總結)

這是第六章出現的圖。雖然圖形看起來類似,但意思完全不同。這張圖的縱座標是再認時間。再認時間越短(縱座標的值越小),說明記憶強度越高。這張圖的意思是,剛開始練習時,記憶強度提高得很快。後來,記憶強度提高速度變慢了。

總之,我們現在知道了,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漸漸消退。整體上呈現一個冪函式的規律。

那麼,記憶為何會消退呢?

這就有兩種假說了。

一種就是最常見的遺忘假說,就是單純地說,因為時間久了,所以忘了。

另一種則是干擾假說,這種假說認為,是因為時間久了,後來記住的別的資訊,干擾了早先記住的資訊的提取,使得我們不能順利提取早先記住的資訊了。

2。其他記憶如何幹擾想要的記憶的提取?

要證明存在記憶之間的干擾,這其實不難。書上介紹的實驗,思路也很簡單。看下錶:

人類的記憶:保持與提取(總結)

上表左邊是實驗組,右邊是控制組。實驗組的人學習A-B和A-D這些配對。控制組的人學習A-B和C-D這些配對。最後考察兩組人,哪一組對於A-B配對,記憶得更牢固。

結果發現,是控制組的人記憶得更好。

這就說明,很可能是因為實驗組的人還學了A-D,而A-D對於他們記憶A-B時,產生了干擾。C-D因為和A-B不一樣,所以不會產生干擾。

本書作者還做過一個實驗,提出了一種記憶干擾模型。中譯本里翻譯成了“扇面效應”。細節就不說了。總之,結論是,與一個概念相關聯的事實越多,提取其中任何一個事實的速度就越慢。因為,一個源(刺激)所引發的啟用總量是固定的,分支越多,每個分支受到的啟用量越少。而記憶越難被啟用,就約難被提取。

本書第九版還有一個新的小節和一個專欄,7。3。4。對於遺忘的抑制性解釋,和啟示專欄:遺忘是適應性的嗎?

這個內容也不是很重要。大體上,這是提出一種猜想,認為遺忘不一定是自然消退,也不一定是其他記憶的干擾,還可以是人們主動抑制了一些記憶,使得這些記憶遺忘了。這也引出一個討論,遺忘是適應性的嗎?或者說,遺忘在某些情況下是不是一件好事?

這種假說是合理的。畢竟,人腦儲存資訊的容量是有限的。有限的容量最好用來儲存更重要的資訊。不重要的資訊最好儘快遺忘掉。

那麼,什麼樣的資訊是更重要的資訊呢?通常,會重複獲取很多次的資訊,往往是重要資訊。所以,人腦傾向於記住重複獲取的資訊。而那種重複頻率比較低的資訊,就不容易被記住。(想想遺忘的冪定律)

對於那些不喜歡刷題的學生群體而言,這不是個好訊息。因為,刷題確實是一種有效的記憶策略。大量的重複的確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記住知識點。

3。其他記憶如何幫助想要的記憶的提取?

其他記憶有可能干擾對某些記憶的提取,但也可能幫助我們提取某些記憶。

我最常用的例子是關於英語單詞的。

大家看看下面這幾組單詞,你們覺得,記憶哪一組單詞最容易?

1。psychology

2。psychology,distance,catalyst

3。psychology,psychopath,pathology

起初,大家可能會覺得第1組單詞最容易記住,因為它總共就1個詞。而第2組和第3組都是3個詞。

但如果大家真的花時間去記了,那麼,我們會發現,第3組最容易記住。因為這3個詞是有關聯的。psycho表示心靈,logy表示學說,pathos表示“受苦難”。所以,這三個詞的意思分別是心理學,精神病患者,病理學。

第2組詞之間沒有關聯。所以,它們互相之間會產生干擾,反而不利於我們記住它們。

書上的例子是一個實驗,具體過程就不說了。結論是一樣的:有關聯的資訊不會干擾記憶,反而會加強記憶。

7。4。提取和推理這一節的內容很重要。它涉及了記憶提取的本質。

很多人認為,記憶提取,類似是把以前錄製的錄影帶,從櫃子(記憶庫)裡找出來,再播放一遍。

外行人可以這麼想,但專業的心理學家知道,這種對於記憶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

回憶並不是重播錄影帶。回憶涉及推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回憶出我們曾經記住的東西,而是推理出“我認為我曾經記住的東西”。

下面是一個實驗,兩組人都讀過下面這段話:(懶得打字,直接貼圖)

人類的記憶:保持與提取(總結)

其中一組人在讀上面這段話之前,還多讀了下面這段話:

人類的記憶:保持與提取(總結)

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給這兩組人做個考試,讓他們回憶一下第一段話的內容。

大家覺得,那一組人能回憶出更多的句子呢?

沒錯,就是事前多讀了一段話的人。

但是,多讀了這段話的人,還額外回憶出了一些別的內容,比如:南希是一個未婚學生。南希和一個大學教授交往。教授讓南希懷孕了。醫生告訴南希,她懷孕了。

沒有多讀那段話的人,當然額外回憶除了一些別的內容,不過數量上要少很多。

這說明了什麼呢?

這說明,人們的回憶並不是一種精確的記憶提取,而是似真提取和推理的混合產物。我們更傾向於回憶我們覺得可能為真的事情,而且我們還經常做出推論,回憶出我們推理的結果,而不是當初記住的前提。

比如,你讓人記住“玫瑰花是薔薇科植物,薔薇科植物都是有刺的”,過一段時間後,那人就覺會覺得,自己當初記的是“玫瑰花是有刺的”。

這又涉及了另一個重要的話題,那就是虛假記憶。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們不說回憶出來的情況是虛假的,而只是說它們並非精確為真。但是,如果你童年時未曾遭遇父母的虐待,後來長大後又回憶起了自己遭受虐待的情景,拿著毫無疑問是虛假記憶。

同樣,目擊者的證詞也可能是虛假的。目擊者可能誤把張三當作李四,或者記錯了時間和地點。

所以,大家在瞭解一些心理學知識後,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太相信人類的記憶。這既包括別人的記憶,也包括自己的記憶。

4。一人的內部和外部情境如何影響其回憶?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如果能處於當初記憶某個資訊的狀態下,那就能取得更好的回憶效果。

這聽起來很抽象。不過,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

大家都經歷過考試。一些考試需要讓全年級所有人都打亂座位,去往不同的班級。而有些人可能就恰好不用變化。他的考試位置,就恰好是他原本學習知識的位置。

此時,這個人的考試成績可能會更好。

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在什麼都不變的情況下,僅僅是回到了當初學習某個知識點的位置,回憶的效果就能更好。

還有個針對潛水員的有趣實驗。讓潛水員在水下記憶一些資訊。然後比較他們在岸上針對這些資訊的考試成績更好,還是在水下的考試成績更好。結果發現,他們在水下的考試成績更好。

正如安德森總結的,如果測驗時外部環境和內在狀態和學習時是一致的,那麼測驗結果就會更好。

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首先,這意味著,人腦的記憶不是錄影機式的。至少,錄影帶不會因為在原本錄影的地方播放,就變得更好。

人類對於資訊的記憶,依賴於人類對那些記憶的理解和加工,而當人類加工和理解那些記憶時,外部環境和內在狀態又會影響這個加工過程。

這說明,人類的記憶,更像是一個“快樂傳真”遊戲。(一些公司團建很喜歡玩的遊戲)

5。我們無法回憶起來的過去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這個問題,我不確定答案是想說什麼。可能是想說內隱記憶。我們下一節再細說。

6。腦中的顳葉(尤其是海馬體)在記憶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現在不得不向大家介紹一位神奇的病人,簡稱H。M。

此人出生於1926年,小時候受過腦損傷,好像是騎腳踏車時撞了。父親那邊也有癲癇病歷史。總之,他10歲時開始偶爾癲癇,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病越來越嚴重。他可能上一秒鐘還好好的,下一秒就倒在地上,渾身抽搐,口吐白沫。

總之,這個病對他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而他找來的神經外科醫生決定,要切除一部分腦組織。在當時,這種治療方案的效果是很不錯的。雖然可能會帶來一些副作用。

不過,當他的內側顳葉被切除時,副作用實在是太神奇了。

做手術時,他27歲。做完手術後,他可以記得大概10年前的事情,也就是自己16歲之前的事情,但對於最近這10年發生了什麼,尤其是最近三年發生了什麼,他都不太記得。

如果僅僅如此,大家可能還覺得沒什麼,忘記就算了,將來還可以再補習。

但是,麻煩在於,他喪失了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能力。也就是說,他也無法記住新東西了。

假設你見到他,自我介紹了一下。過了10秒鐘,他可能就不記得你的名字了。

所以,心理學家認為,海馬體這個腦組織,對於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這塊區域以及附近的腦區受損,就可能出現嚴重的順行性遺忘症,也就是無法記住新東西。

H。M。這位病人為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他類似的病人,有可能還同時喪失了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或者正常的智力。也可能不太願意被人研究。但H。M。除了不記得手術前這些年發生了什麼,也無法形成新的記憶之外,其他功能都很正常。所以,直到他82歲去世前,別人也都很想要找他來研究,他也一直很配合。

但我們很難說他自己過得十分幸福。畢竟,他可能始終記得的是自己是個年輕小夥,但看到鏡子裡的自己,都已經是個老頭子了。(關於順行性遺忘症,還是強烈推薦大家去看《記憶碎片》這部電影)

同時,我們還發現,H。M。可以學會新的動作技能。在一個觸控式走迷宮的任務中,H。M。經過反覆嘗試,可以更快地完成任務。當然,他自己不知道自己經過了反覆嘗試。他最終只是覺得,“這事情也沒那麼難嘛”。這是因為,他無法記得自己做過的事情。但是,他的內隱記憶還在發揮正常的作用。

內隱記憶是什麼呢?

這是一個和外顯記憶相對的概念。外顯記憶是說,那些我們能有意識地說出來的記憶。而內隱記憶則不行。比如,假設我們已經學會打字了。那麼,關於每個鍵在鍵盤的什麼位置,這通常是內隱記憶。因為一般人很難迅速說出來。

關於動作技能的程式性記憶也都是內隱記憶。比如,騎腳踏車,游泳,等等。我們記住這些動作時,通常是說不清楚自己究竟記住了什麼。

讓我們來看這幅圖:

人類的記憶:保持與提取(總結)

這個圖左邊的陳述性記憶就是外顯記憶。右邊的非陳述性記憶就是內隱記憶。兩邊還可以進一步細分。

如果大家在學完這一章節後,大部分內容都不想要記住。那麼,至少記住最後這張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