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亮出底牌講的是什麼故事?dcjvt2019-04-10

過早將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往往會在以後的交戰中失敗。羽翼未豐滿時,更不可四處張揚。《易經》乾卦中的“潛龍在淵”,就是指君子待時而動,要善於儲存自己,不可輕舉妄動。

五代時,馮道奉命出使契丹,意外受到禮遇,契丹王還有意留用他。馮道內心不願留在契丹,但又不敢拒絕。於是,他一面上奏契丹王,說:“遼與後晉有父子關係,事子若事父,這樣看來,我現在實際上等於出仕兩朝。”這話意在博得契丹王的好感;另一方面,馮道命令部下購置薪炭,以備寒冬之用,表示他不敢逆旨而就此回國。使契丹王覺得他是難得的“忠義”之士,且有隱衷難言,因而心生憐憫,便允許馮道回國覆命。

這時,馮道卻故作姿態,滯留不走,經契丹王多次催促,才慢慢地收拾行李。出發後,他沿路停留,以示依依之情,一行人費時一個多月才越過國界。對此,隨行人員都迷惑不解地問他:“我們歸心似箭,都恨不得插翅飛回,為什麼你卻老是盤桓不走呢?”他說:“這是我的以退為進之計。我何嘗不希望早點回國呢?可是不論我們如何趕路,契丹人只要快馬加鞭,一日之內就可追上我們。因此,我佯裝對遼地有不捨之情,避免對方猜透我的心。”回國後,他又以不念異國之封而毅然歸來的行動得到後晉皇帝的賞識和信任。

馮道處在政權更迭的五代時期,他的八面玲瓏,不露本色,是保護自己的需要。

歷史上,有很多人因為洩露了自己的底牌,而功虧一簣。南朝時宋文帝就是一個典型。當時的太子劉劭急於篡權,經常和幾個巫師在一起晝夜求神,又把文帝的玉像埋在含章殿前,詛咒文帝快死,好快點繼位。剛開始,宋文帝並不知道這一切,完全矇在鼓裡。

劉劭有個奴僕名叫陳天興,與使女王鸚鵡淫通。後來事發,劉劭殺掉陳天興。陳天興被殺後,與他一起埋文帝玉像施行詛咒的太監門慶國嚇壞了,誤以為自己肯定要被滅口,就向文帝告發了這些事情。文帝得知以後,又驚又氣,就搜查王鸚鵡家,獲得劉劭、劉浚和嚴道育等人往來書信等罪證。

而太子的莫逆之交小王爺劉浚此時起了關鍵作用,其養母是文帝寵愛的潘淑妃。劉劭的生母元皇后因潘淑妃受寵而活活氣死。劉劭本來深恨二人,但劉浚怕太子日後登基要殺自己,就曲意逢迎,兩個人倒成了莫逆之交。劉浚就把一些證據藏在自己家裡。

文帝知道藏匿之事,召劉浚嚴加責問。劉浚不答,謝罪而已。潘淑妃很愛這個養子,哭著對劉浚說:“你們詛咒皇上的事情已經敗露,還以為你會自行悔改,怎麼又藏匿證據呢。我不忍心看見你身敗命死的那一天。”劉浚奮衣而去,臨行惡狠狠地說:“天下事情不久就水落石出,我肯定不會連累你!”

當夜,文帝與尚書僕射徐湛之密謀,準備廢太子,賜死劉浚。眼看兩個陰謀家就要完蛋了。因為皇帝只要一下令,這個局也就收場了。

可是,這個輕而易舉的局,竟然壞在皇帝自己洩露了天機。宋文帝一時酒罪,就乘興把此事告訴了潘淑妃。潘妃愛子心切,密派人通知劉浚。劉浚馬上派人馳報劉劭。劉劭連夜起兵,以朱衣披在甲冑之上,乘畫輪車從萬春門入宮。本來皇宮有規矩——太子衛隊不能入宮門,劉劭聲稱受詔入宮有急事,門衛不敢阻攔太子爺,放軍入內。

太子心腹張超之等數十人進入禁城,拔刀直上文帝寢殿。文帝整宿都和徐湛之合計廢太子的事情,蠟燭還未熄滅,值班的衛兵都熟睡未醒。文帝看見張超之提刀衝入,舉起座凳自衛,張超之快刀砍下,文帝五指皆落,被弒於室內,時年四十七。

劉劭派人殺文帝左右親信數十人,又殺潘淑妃,還派人剖其腹,看看潘妃心長在何處。前去殺潘妃的人為奉迎太子,回來稟報說“潘妃心邪”,劉劭這才滿意。劉浚帶人接應,劉劭告之說“潘妃為亂兵所殺”,並觀其反應。劉浚一楞神,反應夠快,忙說:“這個結果正是在下希望見到的。”兩人遂相安無事。劉劭即皇帝位,改元太初,殺長沙王劉瑾等宗室多人。

總而言之,宋文帝劉義隆在位三十年,聰明仁厚,躬勤政事,朝野敦睦,在元嘉二十七年北代之前,江南的國力達至鼎盛。文帝本性又很儉樸,不好奢侈,可算是一個好皇帝。可惜他末年好大喜功,輕啟戰事,致使生民塗炭;加之關鍵時刻該斷不斷,廢立大事隨便告訴潘淑妃,謀及婦人,事洩謀激,最後身首異處,遭古今帝王少有之慘禍,確實令後人嘆惋。

俗話講:“小不忍,則亂大謀。”人們往往不能壓制自己的性情,做出對大局不利的事情,說了本不應該說的話。當局者一定要善於壓制自己,明白什麼是應該說的,什麼是不可以說的。不應說的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無論對什麼人都不能洩露,一定要做到守口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