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起風1994 2017-09-15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面看到有些百姓喊縣令青天大老爺,因為他們希望這些縣官能公正嚴明的判案,為他們做主。要說到青天大老爺,我們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包拯包青天了,他的故事也被拍成了好幾個版本的電視劇,有少年時期的包拯,有中年時期的包拯,也有老年時期的包拯。按理說這麼厲害的包拯應該是風光大葬的,但是事實上包青天在嘉祐七年死後卻是用二十一口棺材抬回老家埋葬,到底是為什麼呢?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

我覺得包青天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屍骨遭到其他人的破壞,畢竟他當官時期得罪的人是不計其數,從皇家貴族到地主富紳。我們看電視劇就知道包青天有三把鍘刀上斬皇親國戚,下斬貪官汙吏,這三把鍘刀分別是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包青天當官期間為無數含冤的人討清了公道,當然也是讓很多仗著自己的權勢為非作歹的惡人下了地獄。包青天做的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狸貓換太子,他不僅是為當時含冤的妃嬪申清了冤情,還讓真正的太子當上了皇帝,這估計也是他後來得罪那麼多人卻安然無事的原因之一吧。

包青天活著的時候沒人敢去捋他的虎鬚,俗話說:人死如燈滅,他去世以後就沒有活著的時候那麼大的威懾了。他為了自己的屍骨不被人毀壞,所以就安排了二十口棺材,這樣故佈疑陣就可以讓自己的屍骨得以保全。不過據說後來他的屍骨被金人破壞,還好有人記念他的好,把他的屍骨又從新埋了回去。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美日說武場 2017-09-22

在歷史上有很多的貪官的時候,同時也湧現出了非常清廉的好官,為人們口口傳送。在這裡比較有名的大公無私的好官有海瑞,包拯。那麼我們就來說說非常著名的鐵面無私的包拯包青天。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

我們都知道包拯在任的時候,是非常有名的開封府尹,曾經做官做到龍圖閣大學士。可謂是位高權重。在任上的時候,因為辦案鐵面無私,剛正不阿,得罪了許多的人。有身在江湖的人,也有在朝廷上身居要職的官員,都有得罪。

因為是辦案,所以法不容情。所以包拯在任上的時候,最為著名的案件應該就是狸貓換太子這一案件。在查這個案的時候,查到底其實就是現今的當朝皇帝不是真的皇上,而真正的皇上身在民間。

那麼所以這時候包拯可就不僅僅得罪的是一些官員了,都辦案到皇帝的身上了。正是由於包拯的鐵面無私,本著剛正不阿的精神,所以才有了包青天的稱號。在以上包拯的種種事蹟上面,包拯的做法被萬民所傳頌。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

那麼在包拯死的時候,他為自己準備了二十口棺材,也許你會說,為何要準備二十口棺材呢?因為之前我們都說了,包拯在辦案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了,防止死後有人盜墓。在包拯出殯的時候,街頭哭聲一片,人們捨不得包拯離開。

因為他是一個大公無私的好官。人們捨不得他離開。在包拯死後,人們為包拯修建了祠堂。而合肥有名的包公園和包公祠就是最好的見證。包拯在為自己準備二十口棺材的時候,也許二十口棺材裡並沒有包拯的存在,在出殯的時候,二十口棺材分別從四門同時出發,所以讓一些盜墓者無從下手。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

還有一種說法是,包拯之前在斷案的時候,為什麼會如此的準確。因為在包拯斷案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會通靈之後向地府的人詢問此人冤情。

在與地府的人接觸的過程中,有地府的人告知包拯,讓他死後用二十口棺材,分別從四個門出發,埋到不同的地點,這樣包拯在地府的時候,就不會受到之前在陽間辦案,所殺死的人在地府向包拯討命,也不會受到惡鬼的侵擾。

由於包拯在陽間的鐵面無私,在陰間的時候,也做了一個判官。所以包拯在自己死後,打造二十口棺材,同時出四個門出發。不僅僅只有盜墓的原因,還有鎮壓惡鬼和維持正義的作用。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熙熙2283055aba 2017-07-12

史書記載,包公在出殯的那一天,一共有21口棺材同時從合肥的七個城門中被抬出,在這二十多口棺材裡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包公為什麼要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假的棺材呢,其實這就和曹操的疑冢一樣,是為了防止仇家盜墓,因為包拯當官期間,得罪了很多權貴,即便是當朝宰相,包拯也公然彈劾過。弄這麼多的棺材,其目的就是為了掩人耳目,防止被人偷墳掘墓,挫骨揚灰。

包拯下葬後,其家人還散佈了一些謠言,比如一些虛假墓地,棺材詛咒這樣的話。南宋時期,包拯墓地遭到了金軍的破壞,包拯和其夫人的墓都遭到了嚴重挖掘。後來又有人重修了包拯墓,包拯又重新和自己的夫人葬在了一起。

1956年,包拯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在文革期間,包公墓未能倖免難,1973年,考古人員開始挖掘包拯墓,在其墓中一共發掘出6具骸骨,其中就有包拯、董氏和其他後人。

1985年,包拯墓得到重建,其實,在河南的鞏縣也又一處包公墓,以前很多人都認為河南的包拯墓是真的,後來在合肥挖掘出包拯墓以後,才知道河南鞏縣的包拯墓並不是真的。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清晨之光的弟弟 2017-09-16

我看過好幾部關於包拯的電視劇,在裡面,包拯給人的形象一直都是大公無私,為民造福的形象,從來都是不畏強權,是我們心中一直所敬畏的以為偉大的人物。雖然包拯做的好事兒很多,但是自己也樹立了很多的強敵,我覺得他死後準備了這麼多的棺材,目的是為了避免那些仇敵來挖墳絕屍。

我看的關於包拯的第一部電視劇名叫少年包青天,當時我媽在那兒看,我也就稍微的瞄了一眼。可就是這不經意的一瞄,電視上面的一個人吸引了我的眼球。當時電視上面其實是有一群人,可是站在中間的那人真的是太顯眼了。

不是因為那人站在站在中間才顯眼,而是他的膚色和別的人比起來真的太黑了,黑的簡直就像是碳一樣。而且那人長得也是很有特色的,他的額頭正中間還有一個月牙的胎記。當時自己就對那人產生了無窮的興趣,並且愛上了那部劇。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

在之後的歲月中,我還看了很多關於包拯的其他的電視劇,在裡面很多的百姓都因為包拯而生活的越來越好,包拯從來都是免費的為百姓們打官司的。還記得他說的那句話,百姓們的錢也是辛苦錢,我是不能夠拿百姓們的錢的,如果我拿了他們的錢,那我和那些貪官汙吏有和區別。

包拯真的是我們歷史上的一位好官一位清官,可是,在那個強權的時代,在那個皇帝獨裁的時代。包拯的這種做法觸犯了貴族們的權益,所以很多的貴族都是和包拯水火不容的,他們都恨不得包拯早一點兒死。

所以,聰明機智的包拯避免自己死後自己的屍體被別人傷害,才在自己死後為自己準備了二十多個棺材,這些棺材都是包拯施的障眼法。

大公無私的包拯,為何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敲響世人命運ろd4c8 2017-07-12

包拯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除了他的個人魅力之外,主要還是遇到了一個好皇帝,如果換個皇帝,就沒那麼多傳奇了。

我是嘉佑風雲,一個歷史愛好者,喜歡歷史的朋友關注下頭條號“嘉佑風雲”大家一起交流

根據《宋史》記載,包拯生於999年,1027年考中進士,因為父母年齡大了,包拯請求在老家附近為官,朝廷很快就批准了,後來可能還是覺得不方便,於是包公就辭職了,回家陪伴父母,過了五六年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又守孝三年,期滿之後在別人的勸諫下,才重新出來做官,這一年是1037年,距離中進士已經十年之久了。人到中年的包拯被授予天長縣令。

從這裡可以看出,包拯完全是父母雙全,也沒有被父母捨棄,也不存在長嫂撫養的情況。但是不存在不代表沒有,只不過是發生在包公兒子身上,後面會說。

開封府尹

從1037年包公做官開始,由於政績卓著,三年後從縣長,升級為端州市的市長,1043年調回中央任監察御史,相當於現在的法院檢察院。1047年又任轉運使。這個時期的包拯基本都是在中央各部門來回做。

直到1056年12月,包拯才被任命為開封府尹,1058年又調任御史中丞了。包拯在短短的兩年開封府尹期間,就獲得了大量的好名聲,我們現在所有聽到的故事都來源於那個時期。由於包公為人剛強堅毅,鐵面無私,不附權貴,所以皇親國戚,還有官二代們都低調了很多,老百姓是個個拍手稱快,當時人們就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就是打官司不要怕,我們還有閻王爺和包公為我們做主。這一點和電視中演的很像。

還有一點就是,根據宋史記載,包公很少笑,人們說見到包公笑,和見到黃河水清一樣難。黃河怎麼可能水是清的呢。這一點和電視中也很像,包公的確是不苟言笑。

直言進諫 對抗皇命

人們都知道魏徵敢於進諫,其實在進諫上,包拯一點都不比魏徵差。當年包拯擔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宋仁宗很寵愛的張貴妃,想為自己的叔父求個官,皇帝覺得問題不大就同意了,結果包拯不同意。

包公和宋仁宗為官位爭執,說到情緒激動的時候,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濺到宋仁宗的臉上,宋仁宗能做的就是搽幹臉,繼續聽。看看這才是名君。過了幾天皇帝打算給張貴妃的叔父換個官,這次包公還是不願意,這次還搞了小團隊,帶著七位言官和宋仁宗理論,最後硬是讓皇帝改變了主意。

包公身後事和長嫂如母的故事

包公1062年去世,終年64歲,包公去世前留下遺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簡單的白話下就是,如果後代有做貪官的,不能回家,死後不能入祖墳。多嚴厲的遺言。其實這句話就是給他兒子說的。

包公總共有兩個兒子,長子剛結婚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在了包公的前面,包公的孫子也是在五歲的時候就夭折了,年老的包公很是傷心,打算讓自己的兒媳催氏改嫁,北宋時期,寡婦改嫁是很正常的,但是崔氏拒絕了,他要留下來照顧包公夫婦。

包公還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是小妾孫氏生的,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小妾剛懷孕的時候就被包公趕走了,但是崔氏知道小妾懷孕了,所以揹著包公夫婦經常給孫氏錢財,後來孫氏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包綬。是崔氏悄悄把包綬帶回家撫養。等到包公六十大壽的時候,才把孩子送到包公面前。

包公去世的時候,包綬只有五歲,從此之後包公的兒子包綬就由嫂子崔氏撫養,崔氏不僅把包綬撫養成人,還幫他成家立業,找回包綬的生母。所以在長嫂如母的故事,其實是發生在包公兒子包綬身上。不知道為何,後人把這個故事加在了包公身上。

包公的兒子也和包公一樣清廉,包綬在去長沙赴任的時候去世,身上只有46枚銅錢,因為家窮,家人無法把包綬的遺骨運回老家,直到包綬在去世十多年後,家境稍微好點,包綬的遺骨才回到了自己的合肥老家。

包公墓

據說包公去世之後,宋仁宗派專人護送包公的靈柩,回到合肥老家。文革期間,包公墓難逃一劫,說是要搞建設,建石灰窯。為了避免被破壞,包家人和文物人員只能給包公遷墳。當時把包公的遺骨一部分送到北京中科院,一部分帶回老家打算安葬,但是革委會的人不同意,認為這是封建迷信。

後來沒辦法,只能找一個包家的後人包先正,偷偷的把包公的遺骨給埋了。文革結束之後,合肥想重修包公墓,但是這個時期的包先正已經去世了,再也沒人知道包公的遺骨在哪裡。現在的包公墓裡只有當時送到北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