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岸護坡的施工方法

堤防護岸工程通常包括水上護坡和水下護腳兩部分。水上與水下之分均指枯水施工期而言。護岸工程的施工原則是先護腳後護坡。

堤岸防護工程一般可分為坡式護岸(平順護岸)、壩式護岸、牆式護岸等幾種。

一、坡式護岸

岸坡及坡腳一定範圍內覆蓋抗衝材料,抵抗河道水流的沖刷。這種護岸形式對河床邊界條件改變和對近岸水流條件的影響均較小,是較常採用的形式。

1.護腳工程施工技術

下層護腳為護岸工程的根基,其穩固與否,決定著護岸工程的成敗,實踐中所強調的“護腳為先”就是對其重要性的經驗總結。護腳工程及其建築材料要求能抵禦水流的沖刷及推移質的磨損;具有較好的整體性並能適應河床的變形;較好的水下防腐朽效能;便於水下施工並易於補充修復。經常採用的形式有拋石護腳、拋枕護腳、拋石籠護腳、沉排護腳等。

2.護坡工程施工技術

護坡工程除受水流沖刷作用外,還要承受波浪的衝擊及地下水外滲的侵蝕。因處於河道水位變動區,時干時溼,其建築材料應堅硬、密實、能長期耐風化。

目前,常見的護坡工程結構形式有砌石護坡、現澆混凝土護坡、預製混凝土板護坡和模袋混凝土護坡、植草皮、植防浪林護坡等。

砌石護坡應按設計要求削坡,並鋪好墊層或反濾層。砌石護坡包括幹砌石護坡、漿砌石護坡和灌砌石護坡。

1)幹砌石護坡

坡面較緩(1。0:2。5~1。0:3。0)、受水流沖刷較輕的坡面,可採用幹砌塊石護坡。幹砌石護坡應由低向高逐步鋪砌,要嵌緊、整平,鋪砌厚度應達到設計要求;上下層砌石應錯縫砌築。

坡面有湧水現象時,應在護坡層下鋪設15cm以上厚度的碎石、粗砂或砂礫作為反濾層。封頂用平整塊石砌護。

幹砌石護坡的坡度,根據土體的結構性質而定,土質堅實的砌石坡度可陡些,反之則應緩些。一般坡度1。0:2。5~1。0:3。0,個別可為1。0:2。0。

2)漿砌石護坡

坡度在1:1~1:2之間,或坡面位於溝岸、河岸,下部可能遭受水流沖刷衝擊力強的防護地段,宜採用漿砌石護坡。漿砌石護坡由面層和起反濾層作用的墊層組成。面層鋪砌厚度為25~35cm,墊層又分單層和雙層兩種,單層厚5~15cm,雙層厚20~25cm。

原坡面如為砂、礫、卵石,可不設墊層。對長度較大的漿砌石護坡,應沿縱向每隔10~15m設定一道寬約2cm的伸縮縫,並用瀝青杉板條或聚苯乙烯擠塑板填塞。

漿砌石護坡,應做好排水孔的施工。

3)灌砌石護坡

灌砌石護坡要確保混凝土的質量,並做好削坡和灌入振搗工作。

二、壩式護岸

壩式護岸是指修建丁壩、順壩,將水流挑離堤岸,以防止水流、波浪或潮汐對堤岸邊地的沖刷,這種形式多用於遊蕩性河流的護岸。

壩式防護分為丁壩、順壩、丁順壩、潛壩四種形式,壩體結構基本相同。

丁壩是一種間斷性的有重點的護岸形式,具有調整水流的作用。在河床寬闊、水淺流緩的河段,常採用這種護岸形式。

丁壩壩頭底腳常有垂直漩渦發生,以致沖刷為深塘,故壩前應予保護或將壩頭構築堅固,丁壩壩根鬚埋入堤岸內。

三、牆式護岸

牆式護岸是指順堤岸修築豎直陡坡式擋牆,這種形式多用於城區河流或海岸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