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讀什麼?_?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06-14 回答

拼音: dǒng , 筆劃: 12

部首: 艹 五筆: atgf

基本解釋:董

dǒng

監督管理:董統。董督。董正(督察糾正)。董理。董事(某些企業、學校的資產所有者推舉出來代表自己監督和主持業務的人)。董其成。

正:“餘將董道而不豫兮”。

深藏:“年六十已上,氣當大董”。

姓。

筆畫數:12;

部首:艹;

董讀什麼?_? ︶ㄣ壞壞ゞ 1級 2016-06-15 回答

讀董橋,讀出來的首先是一種濃濃的文化情懷。在我看來,董橋可謂是香港文化的一個異數。他從福建到印尼,再從印尼到臺灣到英倫到香港,但就是這樣一個喝足了洋墨水、徜徉在洋場的文人,骨子裡卻很中國。無論董橋走得多麼遠,離開鄉土多麼久,他所認同的文化仍然是中國文化。在《跟中國的夢賽跑》序中,他寫道:“‘鄉愁’、‘理念’、‘感情’始終不脫中國人的心態;未必染上什麼民族情,也許只是一個異鄉人江山之夢的神話:尋尋覓覓之間,確有幾分難平之意,如舒曼《童年即景》中的那闕‘夢’,滿是天涯情味,越去越遠越牽掛”。董橋常常自稱是“文化遺民”,他的文章當然也談政治、談社會現實,但更多的是文化閒情,如談古玩字畫、談咖啡與茶、談藏書和藏書票,這些都是舊日文人之所忙而忙人之所閒的事情。在當今這個政治、經濟和科技的年代,董橋對文化理想卻有執著的追求,認為:“政治經濟盤算的是怎麼支撐到這個星期六的中午一點鐘,文化理想營造的則是可以延展到下一個世紀的精神世界”,並且他主張:“經濟、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國人必須努力建造的聖殿,可是,在這座大堂的後面,還應該經營出一處後花園:讓臺靜農先生抽菸、喝酒、寫字、著述、聊天的後花園”(《給後花園點燈》)。董橋在這裡說的是臺灣,可我想不只是臺灣,即便是在大陸各地,比如旅遊島的海南,我們是否也應當思考同樣的問題呢? 讀董橋,讀出來的還是一種絢爛之極的平淡。董橋的散文書卷氣十足,其味醴厚,行文淡遠。他曾經說過:“散文須學,須識,須情”。《父親加女兒等於回憶》就是一篇用情至深、寫得極為動人的作品,機智幽默的內裡充滿深情,讓人笑裡含淚。董橋的散文講究文字的錘鍊和意境的捕捉,有的篇章堪稱字字珠璣。《紫園現在很蕭疏》、《滿抽屜的寂寞》,品讀起來像茶,那是從古色的紫砂壺中流淌出來的,清爽中帶著悠悠的神異。董橋早先的散文以野性聞名,隨著文齡漸長,學識愈益豐厚,他對世情的領悟也越見“晶明透徹”,近年來的文章更少煙火氣,已然沒有大喜、大悲和離奇怪誕,有的只是平樸、淡雅和體驗中的智識。《張大千壬辰(歸牧圖)》寫畫,《我只能這樣寫薇姨》懷人,都情感內斂,落寞平淡,在香港這個繁華、喧鬧的前殖民地,還有著這一類田園式的恬淡寧靜,怎麼說都是一道文化的奇觀。有論者說,我們非但在扮演錙銖必較算計盤剝的成功人士時不能看董橋,即是在自認一臉深沉憂生憂世的理想主義者時也不必看董橋。也許確實是這樣,因為在我眼裡,董橋是學識,也是一道閒淡的心情。 讀董橋,讀出來的更是一種人生的感悟和境界。董橋為文,從不自命為“載道”,而只是“言一時之志,訴一時之情”,但由於他中西方文化豐厚的學養,通脫智慧,有識見和眼力,所以常能發人之所未見。在《中年是下午茶》這篇散文裡,一開始寫出“中年最是尷尬”的種種情狀,繼而他又寫道,“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飯還是饅頭;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蔥爆羊肉還沒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是清蒸石斑還是紅燒豆腐也沒主意;至於八十歲以後的宵夜就更渺茫了。總之這頓下午茶是攪一杯往事、切一塊鄉愁、榨幾滴希望的下午”,形象、生動和準確地把中年人的境地和無奈寫了出來。這就是董橋。可見,一個人若喜歡上他的散文是一點都不奇怪的。董橋還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散文不僅文字生動、優美,而且往往蘊含著樸實的哲理成分,讀後令人回味無窮。在《缺一本英譯(管錐篇)》裡,他從自己書齋裡還缺一本艾朗諾英譯的《管錐篇》說起,揭示出“人生難得是求缺”的道理:“想讀和該讀的書太多,缺了反而是境界!曾國藩高高一個大統帥都選用‘求缺齋‘這個一個傳統儒家謙以自牧的齋名,人生太圓滿也許真的不太妙”。中國文化裡講”戒之在得“、”惜福“,董橋的道理,對於那些凡事汲汲以求的人無疑也是一種善意提示,至於聽不聽得進去,也就看讀者你個人的造化了。(本文來源:南海網-海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