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幫助大家發現自戀型人格障礙和其他人格障礙的併發症及異同,進一步提升判斷能力。

B組人格障礙:自戀型、表演型、邊緣型、反社會型因為產生的歷史,理論背景、內容的維度上均有差異,這些差異在DSM-IV的診斷系統並未完全摒除,以致B群人格障礙之間的界限不是特別清楚。在大家接觸的自戀型人格障礙中,會發現他們的一些表演、邊緣、反社會特徵,這是他們有可能出現的較高的共病特徵。

比如說自戀型人格障礙NPD有一種誇大(在幻想或行為上)、需要稱讚而且缺乏共情能力的行為模式,但是又發現他們是戲精,或者還有一種“陰森恐怖的笑容”。

統計NPD與表演型共病率高達53。1%——可憐,賣慘,抽筋,嘔吐

與邊緣型共病率高達46。9%——上一秒平靜,下一秒瞬間暴雷

與反社會型共病15。6%——家暴,肢體衝突後,看著受害者有一絲詭異微笑

下面描述一下他們的異同(本篇描述NPD和BPD)

一、自戀型人格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自體病態發展過程

科胡特認為自戀有兩條發展線,我們健康的自戀會讓成人建立雄心壯志和創造力,能體驗共情和幽默,去感受人間冷暖,並且有恰當的自尊。這個來自於“二軸發展”

自戀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併發及異同-1

如果自體發展過程中,父母的冷漠,拒絕,敵意,無法共情,完美主義等,將會發展出孩子的病態自尊過程中產生以下問題:

自戀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併發及異同-1

自戀型人格障礙發展出無所不能的個體,是包裹著理想化父母的形象的。他們不能分清楚真實自體和理想化父母。他們需要保持較高功能的自我。

邊緣型人格呈現的是虛弱的自我顯現

,他們是承受焦慮的,沒有控制衝動的能力。在邊緣型人格長大的過程中,沒有一個內化好的,整合好的,連續的客體,一般情況下母親和孩子發生了攻擊性導致了發展的阻滯,孩子就會隨時被他們生活中重要他人產生拋棄的慢性焦慮。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約50%有亂倫和其他形式的性虐待或者口頭的虐待,導致他們會對他人有攻擊和不信任。

因此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自我是斷裂的。

二、自戀型人格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相同點

兩個都是來自於原始自戀發展的創傷。他們的防禦機制都有,分裂,投射性認同,理想化,否認,全能感,貶值

。我們看到有一些說法說NPD和BPD相互吸引,會發現他們理想化,貶低,否定等都會同頻發生,也就是說他們在理想期比一般人會加大同頻感受,而分手時也會無比慘烈,是因為他們的貶低否定也會相互攻擊。

區別:

1)自戀型人格障礙追求讚美和奉承,嫉妒他人優秀。

邊緣型人格低調的期待關注,

任何關注都會對他們帶來滿足感,但邊緣型人格更易破碎,更多的自我貶低,極容易暴怒。他們的自體印象不是像自戀型人格那樣融合,而是將父母好的自體和壞的自體分開。因此自己就會在好與壞中來回切換。

科胡特認為邊緣型中心點是空虛,他們的核心自體在早期尚未形成,而自戀型人格障礙在早期發展中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自體。

2)

邊緣型人格障礙75%出現反覆自殺,自傷的行為,而自戀型人格障礙基本不會出現自殺行為。我們在一些小說和歷史人物中,

看見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殺時,來自於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從而透過自殺這種控制死亡的方式,達到無所不能。邊緣型人格障礙自殺是透過痛苦的感覺對抗無意義的虛無感。

3)

邊緣型人格會因為怕被拋棄而在人際關係中有依賴感,而自戀型人格則感受特權和優於一般人,所以他們在過分膨脹的情況下,對於人際關係非常樂觀。

自戀型人格會回吸:他們非常自信於自己的魅力,而傾向忘記自己給他人的麻煩和痛苦。邊緣型人格不會,因為他們怕被拋棄而需要提前防禦。

在面對拒絕和批評時,自戀型人格更多表現出,別人都是錯誤的,我才是對的,所以我就應該指出他們的問題。而邊緣型人格是在極端親密和極端對立攻擊中迅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