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Karpman卡普曼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這樣的三角戲劇:Victim受害者-rescuerr拯救者-Persecutor迫害者。小我會在這三種角色中不停地切換,而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這部心理劇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每天的生活中上演,或許你從未覺察到過...

卡普曼黑暗三角——解釋虐待關係中難以逃脫的網

我們和有毒關係人格的親密關係中會經歷:理想化——貶低——拋棄。在理想化時期,經常聽見有毒人格進行以下方向的描述:上一段戀情自己受到過的種種委屈;講述自己不容易的奮鬥史,或公司領導同事對自己的種種誤解;自己父母對待時的種種不公……

如果對方很優秀,外表看很有才華,那麼就會給人一種感覺:優秀+情感脆弱,這往往會激發女性身上的母性和同情心。透過幫助關心對方,而顯出自己的偉大並且得到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同感特別容易讓目標物件掉入陷阱,這時有毒人格佔據的位置是“受害者”,目標物件佔據的是“拯救者”,而有毒人格陳述的故事中的各種壞人,就是“迫害者”。

進入到貶低時期,有毒人格開始對目標物件進行語言甚至肢體上的侵犯(例如家暴),這時出現“煤氣燈效應”,“間歇性強化”會讓目標物件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受害者”,這個過程漫長而又隱蔽,是因為有毒人格需要維持自己的光輝形象,而避免成為被指責的一方。所以他們會偽裝成為“拯救者”,比如對你形象、外在素養、能力提出看似積極的建議,實際是不經意的貶低和蔑視。對於那些你曾經擁有的非常優秀的一面而他們沒有的,進行糖衣炮彈的攻擊。這個過程中,還會控制你的自由,讓真正的拯救者遠離你,而這個“迫害者”會繼續偽裝成“拯救者”進行施虐。

拋棄和回吸階段,由於前面目標物件經過打壓貶低,而身上充滿了低價值感,或多或少有一些逃離的想法。而這時自戀型人格會製造高低落差(詳細請看《如何與自戀型人格障礙分手》那篇文章),斷崖分手或拋棄你,而在不遠的將來對你進行回吸。這個階段實際上轉換自己的身份,從一個“迫害者”轉變為“拯救者”:你看你,都這麼差勁了,我還會來找你;或者如果我不要你,就沒有人要你,你還不趕快回來。如果目標物件接受了回吸的邀約,那麼這段關係會繼續回到之前的迴圈中,如果拒絕,那麼有毒人格將施展推責,或者假意道歉等隱性操縱,將目標物件從“受害者”變為“迫害者”,而他們卻偽裝成了“受害者”。

很多逃離有毒關係後,都會經歷一段反反覆覆的階段:1)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導致最後關係出現問題而最終關係破碎。2)看對方可憐,認為他們確實需要幫助。第一個問題,是把自己置於“迫害者”的位置上,而第二個問題,是把自己置於“拯救者”的位置上。無論如何,真正的施虐者一直偽裝自己,佔據“受害者”的位置上。而對於具有“聖母心或者討好型人格”,甚至追求完美的人來說,讓自己最終以“迫害者”的形象退場,這個是很難接受的,而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會一次又一次的回到施虐者身邊繼續貢獻自己的價值。

打破這個迴圈不再被有毒人格進行隱性操縱,需要找到周圍的校準器人群,提醒自己退出三角關係的不斷演化轉換,徹底從關係中脫開,否認自己是“迫害者”,看清真相逃離施虐者的層層包圍。

如果你需要了解更多的自戀型人格障礙或者有毒人格的資料,希望儘快從傷痛中走出,請連結我的療愈社群,我將提供更多的支援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