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找一篇半命題作文什麼去哪了 紫色心情 1級 2014-11-30 回答

尋找失落的小學語文2009年04月14日 星期二 13:38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做一個讓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老師。這個夢想最初來自我對寫作文的反感,後來又加進了對中學語文課的厭煩。 我其實很喜歡寫作文,但我很討厭寫一種作文,如“一件小事”、“一件好事”、“最難忘的一個人”。也不知從哪兒繼承的傳統,那時候,寫一件好事總是上學撿錢,送奶奶過馬路,最後還得來一句“孩子你叫什麼名字?我的名字叫雷鋒”;寫難忘的一個人,一定是跟好朋友鬧掰,再趕在人家轉學的時候和好;寫佩服一個人就是對方背影高大起來,而自己越來越渺小;在很多在文章的結尾,往往還要做上一個夢,變成一隻小木船或小蜜蜂。 我後來知道,作文寫成這個樣子,老師還給打高分,是我們的語文課本和語文教學出了問題。那時的語文教材八股得不行,老師講起來也教條得可以。課文流行著“一件小事”體、“楊朔體”、“秦牧體”、“背影體”、“吳伯蕭體”。老師講起課來,不外乎“段落大意”“主要內容”“中心思想”三種武器。一篇寫景課文,說作者歌頌了祖國的壯麗山河遠遠不夠,還得看出“抒發了作者投身於祖國建設的熱情”能給高分。 我上過的語文課給了我這樣的印象:寫作文就是編作文,語文課文都是八股文,千萬別說出你的真實想法,那樣老師才會給你高分。孩子們被這樣的語文課摧殘真是不幸,這就是我為什麼想當語文老師的原因。我想教他們說點人話和常識。除此之外,我的語文課還要有一些內容,告訴孩子一些實用的,比如小孩本應該是什麼樣兒,怎樣堅持自己的觀點,怎樣用演講表達想法等等。但我知道,在考試至上的當下,在課本和教案千篇一律的環境裡,沒有人敢找我當語文老師,因為我只會誤人子弟。 但是,當我有機會讀到民國小學語文的課文,《民國時期小學語文課本評介》和《民國時期小學語文課本選粹》,我才知道我追求的一些東西,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已經有過。但那時候的一些課文,在後來的語文課本里已找不到蹤影,課文裡閃現的一些火花,也早已連灰燼都找不到了。 這兩本書像一個語文百科全書,讓我對民國時期的小學語文有了直觀的認識,上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民國時期、國統區時期、解放區時期,不同時期和政府的語文教科書,都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小學教科書的變化,與時代的變遷、政府的更迭,以幾乎相同的節奏進行著。 在我讀來,與當下的課本相比,民國時期的語文課本洋溢著一種開放的精神,有些問題並不設定惟一正確答案,以引導小學生主動探討問題。比如:1932年出版的《新選國語讀本》第一冊,有篇課文叫《兩個疑問的信》這樣說,“平之:先生時常對我們說,進退要守秩序,應對要有禮貌。但是也有人說,秩序,禮貌,是束縛自由的東西。照你看來,究竟應該怎樣呢?”這樣的問題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深了些,但這種尊重小孩子,並鼓勵他們進行討論的平等思想很讓人服氣。 再比如1937年的《北新文選》第二冊,一篇課文《自由神》的課後問答題:“1、蟋蟀唱什麼山歌?2、金魚流什麼眼淚?3、他們為什麼要求自由?4、不自由有什麼痛苦?5、不自由的人叫什麼?6、自由是可以要求得到的嗎?”問題從淺到深,逐步推問,後四個問題有很強的開放性與探討性。你也許會懷疑,孩子們能懂這些東西嗎?他們也許似懂非懂,但我相信,經過對小蟋蟀和小金魚命運的關心和獨立思考,有些孩子會把自由這兩個字刻在心裡。這不正是語文課本啟蒙的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