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知道的那些名人事例符合孟子的捨生取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5-12-08 回答

譚嗣同。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捨身取義,準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後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孟子周遊列國,卻並非求官,而在於行“道”,所以有《孟子將朝王章》,對於齊王的非禮之召給予回擊,表現出傲岸的個性。孟子雖然不視金錢如糞土,卻也不追財逐利,而是清醒地認識到“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與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雖然在封建專制的重壓下卻都能保住氣節,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高歌:“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真是蕩氣迴腸,可歌可嘆!

殺身成仁的話出自《論語》,意思是說,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自己能夠活下去而損害仁義道德的,但有為了成就仁義道德而犧牲自己的生命的;捨生取義的原話出自《孟子》,意思是說,生命,是我想儲存的;正義,也是我想儲存的。在二者不可同時保全的情況下,那麼,我就捨棄生命保全正義。因為生命雖然寶貴,是我所願意儲存的東西,但是我不能不顧及原則,僅僅為了儲存自己的生命;死亡,是我所討厭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讓我討厭的東西,這時候,我就不逃避危險,而寧可選擇死亡。

你所知道的那些名人事例符合孟子的捨生取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5-12-08 回答

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侵,失敗被捕後,面對元朝威逼利誘,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而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清末:譚嗣同。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捨身取義,準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後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