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WB:清夜無塵moon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此文僅記錄我眼中的小北、陳念、《少年的你》。

題記:

青春是絢麗的詩

有如畫如歌的讚美

也有黯然神傷的諷刺

青春是拔節的痛

有敢於擔當的熱血

也有不問代價的莽撞

一朵笑照亮了誰的不堪回首

一滴淚溫暖了誰的殷殷希望

夜再長,天總會亮

破曉前的無際霧色,就是你問的“成長”。

電影《少年的你》,首映日連看三場。

其實最開始接觸到這部影片的相關介紹時,直覺反應是強大的吸引力中帶著一些些抗拒,從題材描述到官方放出的部分片花,都有種特別鋒利的現實感,直擊心底最柔軟的地方,痛感強烈。很擔心影片的細節表現太過直接而難以承受,畢竟日常連相關的文字版新聞都不忍閱讀,所以直到坐在影院裡的那一刻,心都是忐忑的。

PART1---整體觀感

故事的講述從女主陳念切入,一段此刻當下,連結曾經回憶,從而引出諸多場景、角色,循序漸進著展開故事脈絡。

影片節奏很好,全程2個多小時完全沒有拖沓注水的部分,除貫穿全劇的男女主角之外,隨著劇情發展,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配角亮點帶來新的情感衝擊,讓觀者絲毫沒有倦怠晃神的機會。

預告片中那些鋒利的部分依然存在,但整體表現方式比想象中高明許多,該有的發人深省的重擊一點不少,在畫面呈現上卻相對弱化了常見的視覺刺激手段,而更重視演員的神態語言和肢體語言,讓觀眾感同身受的同時不會產生畏懼和排斥。非常欣賞這種表現方式,共鳴的前提是走心,當視覺刺激太過強烈時,心是半封閉狀態的,很容易顧此失彼。最有效的“代入感”不是“讓我直白看到你有多痛”而是“我切實感受到了若那是我有多痛”,不刻意卻有力量,《少年的你》做到了。所以觀影前的情緒擔心完全沒有發生,是一個女性觀影者能承受的常規標準。

故事的實線基調是冷色的。

校園欺凌、原生家庭、責任義務、成長代價,每個維度單獨拿出來都是沉重的、陰鬱的、引發思考的。

它激烈又虐心,一層層剝開的傷口裡,血淋淋的是題材的現實和立意的深刻。

這是一部看過之後會讓人回味許久的作品,可以對號入座在裡面找到不同階段的自己以及身邊人。它是“活著”的故事,有厚重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感染力。

故事的虛線演繹是暖色的。少年人的彼此守護、成年人尚未完全消失的柔軟、暴雨中恬靜綻放的小雛菊、與傷痛和解後淚中帶笑的放下與釋然。因為這些暖色的虛線陪伴,原本的苦難似乎也不那麼難熬,沉重裡有溫暖。在愛中受的傷,需要用愛去治癒,對角色如此,對觀影人亦如此。很喜歡故事的結尾虛虛實實留白了空間,它昇華在每個觀影人的理解和想象裡,餘音繞樑得很高階。

莫忘那時年少——電影《少年的你》

PART2---男女主角

故事的背景時間線是高考期間,女主陳念是即將走上考場的高三學生。誰的人生經歷裡沒有一場終生難忘的高考,課桌上高高堆起的課本試卷,校園裡熙熙攘攘的校服身影,數學公式、英語聽力、青春痘、畢業照,它深刻到若干年過去了,夢裡依然會為考場上解不出題目而驚醒。所有這些,在劇中情景重現,幾乎從一開始,就很容易在陳唸的角色中代入自己。

前面講的故事的實線基調基本都落在陳念身上。親情裡的無奈與遺憾、友情裡的信任與背叛、少年世界的天真、成人世界的模糊,這些故事動線都圍繞她展開,她是情節的推進者。人性的陰影面給和她相關的許多情境填滿度日如年的窒息感,她的故事是未知的,由她引發的觀影情緒是滔天巨浪式的,轟轟烈烈而來。

男主小北與之相反,一出場的身份設定就是明確的,街頭小混混,身世經歷輕描淡寫帶過,他讓觀影人毫無懸念,可就在你自信的以為可以猜到所有他解決問題的方式時,劇本呈現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反轉。劇情中小北是陳唸的跟隨者,他的角色命運是被動式的也是奉獻式的,他沒有落於實處的主動經營,承擔了絕大部分虛線的豐富與著色。

單看這兩個角色設定,也許並不新鮮,這個劇的巧妙之處,在於角色間的矛盾與互動。

陳念本應該是希望的化身,品學兼優,只待高考金榜題名。就如劇中反覆提到的“就要熬出頭了”,離命運的轉換可見的只剩短短一個月時間。但就這樣一個本應該對未來充滿想象的角色在劇中承擔的是全部的絕望,沉重的讓人喘不過氣。

而小北,一個已知沒有未來的人,卻是那個拯救者,用屬於他自己的辦法撐起微小卻唯一的希望。而這個原本應該是“絕望”的角色,貢獻了劇中絕大部分的柔軟和溫度。每次他出現都有明亮感,他是陳唸的無際塵埃裡開出的那朵花,鮮活得生機勃勃。

陳唸的所有露出表現是怯懦的自卑的,但她骨子裡是有自信的,她堅信考上最好的大學就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小北的所有露出表現是不羈的玩世不恭的,但他內心深處是自卑的,堅持讓陳念走在前他跟在後,帽子遮臉總習慣站在暗處。

會為陳念既定的命運惋惜,如果換一種人生際遇,她本應該擁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所以她承受的所有暴力都彷彿砸在我自己身上,一種想問天問地的強烈不甘。而對於小北實際生活中的苦難,其實痛感沒有那麼重,因為是有心理準備的,就好像他自己口中的那句“習慣了”,但他所有在泥沼裡依然擁有的愛與善良,卻於平靜中讓人痛徹心扉,劇中他每一次微笑,都讓人眼眶溫熱,有些時候,快樂比疼痛更傷。

最初看影片資料時,宣傳語中有一句“仰望,就有希望”,其實不太懂“希望”何在,就如當時同樣不懂一部這樣題材的影片,英文名卻叫《Better days》。

看完第一遍依然困惑,因為它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皆大歡喜的結局。第二遍結束開始理解,關於“希望”與“美好”的感知,最敏感細膩的觸覺其實發生在“需要”與“被需要”的過程裡,和圓滿毫無關係。

從始至終,男女主角都是互為希望的。

小北是陳念現實中的希望。護她安全、慰她惶恐、暖她悲涼,是她在已經失控的環境裡繼續活下去的救命稻草。“你能保護我嗎”,是她絕望中僅存的希望。

陳念是小北想象中的希望。他已然放棄的人生裡,因為陳唸的出現,擁有了一份使命和意義。他認定自己不會有未來,但如果他保護了一個有未來的人,那她“保護世界”的願景裡也有了屬於自己的一份,所以“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最後,

他們的希望合二為一,互為救贖。“走出去”,“哪怕走出去一個也可以”,所以接受審訊時那般互相信任、堅定不移。那份強烈的信念感是超越所有已知情感的,是可以交換命運的不分彼此,也是共同對抗世界的相依為命。

也只有絕望中的希望,才是感觸最深刻的Better days。

莫忘那時年少——電影《少年的你》

PART3---關於演員

前面寫過,女主的角色非常有代入感,周冬雨的表演功不可沒。影片中有大量陳唸的特寫鏡頭,不同情境中,眼神中的脆弱、驚恐、倔強、無助,每一個細微差別都精準又清晰。更難得的是那種融入角色的真實感,她穿校服坐在教室中,她背書包走在校園中,她就是那個單薄單純的高三女生,希望和毀滅交替在她的笑容和淚水裡,影后實至名歸。

最難忘是她和鄭警官的一場戲。那是整部劇中,陳念情緒爆發的頂點,這個角色所有的憤怒、失望、不甘在那個瞬間釋放的淋漓盡致。那一段的周冬雨強大到似乎圍繞著陳唸的種種激烈情緒破屏而出,“輸”帶給她的毀滅,呈現出立體的殘忍。

千璽的小北,最大的驚喜。因為是他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所以觀看時沒有任何心理預期和準備,所有的感知都是臨場突發式的。周冬雨給出多少大場景中讓人顫慄的冷,千璽就給出了多少小細節裡讓人安慰的暖,看到最深處,自己彷彿就是陳念,盼望著小北的每一次出現,盼望著他給與的保護和拯救。小北是這部劇最大的情緒緩衝,安全感源於他、信任感源於他、那些痛而不傷的柔軟和溫暖也源於他。而千璽,讓小北人格魅力裡的一切那麼具象又美好。調戲時的輕佻、憤怒時的咆哮、退讓時的隱忍、深情時的溫柔。從聲音語氣到眼神表情再到乾淨利落的肢體動作,他散發的氣場彷彿是一個巨大的按摩室,是痛過後的慰藉、是破碎前的託底,特別動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述自己母親那一段,非常虐心的身世只給出輕描淡寫的言語交代,情緒上的濃墨重彩都要透過神情來演繹。那一段幾乎都是大特寫,千璽的臉佈滿整張螢幕,眼睛裡流露出的哀傷和孤獨,有種讓人近乎窒息的痛。那一刻的“脆弱”對小北這個角色有著畫龍點睛的意義,他生動地活了,活在每一個觀影人的心裡。

還有探監那段兩個人的對手戲,沒有一個字,只有神態表情的互動。小北看到陳念第一眼,一個不易察覺的蹙眉,眼睛裡一閃而過的痛苦猶如利劍扎心,轉瞬又換成微笑表情,那個眼神的層次感非常豐富。而後,

對視,帶著笑的哭,含著淚的笑,顫抖的嘴唇,抽動的嘴角,傳遞出太多比語言更珍貴的情緒細節,非常走心。

莫忘那時年少——電影《少年的你》

PART4---一些其他

少年少女的陪伴故事,自然少不了情感相關。喜歡電影裡的表達方式,落筆很輕,細碎的溫馨情景中交疊著不那麼溫馨的殘酷畫面,讓情感不會跳脫於故事之外。粉紅色的燈罩、對視的微笑、飛馳著的摩托車上的擁抱,彷彿苦澀裡的一塊塊蜜糖,恰到好處的甜,恰如其分的鮮亮。最愛天橋那一場,再辛苦的人生也有夢想的權利,那一刻的幸福,支撐起繼續向前走的力量。

電影的配樂很細膩,大批學生湧入高考考場那個瞬間的音效處理,看三次,每次都是渾身雞皮疙瘩,彷彿血液都凝固了的壓抑感。

影片中有許多關於大人和少年的對比式語言,涉及劇透就不一一列舉。

校園欺凌所折射的教育問題,本質上是成人世界與少年世界的溝通斷層。

就如同負責案件的警官不理解小北和陳唸的選擇,小北和陳念也不信任成人世界裡解決問題的方法。分開審訊時大人眼中的荒唐和漏洞百出,卻是少年世界裡自我保護以及互相保護的信念與堅持。

影片結束時,關於校園欺凌的文字與旁白給與了整個故事最大的寬慰,願所有的陳念和小北,都能自由快樂地生活在陽光裡,遇光明之人,行光明之事,擁抱愛、擁有希望,好好成長。

莫忘那時年少——電影《少年的你》

最後,淺淺幾句話,寫給我的偶像易烊千璽。

兩個夏季的等待,終於和小北相見,首映日連看三場後的數千字觀後感,思前想後沒有著筆於太多的你。

其實內心沉澱著許多和你有關的情緒:

有感謝。感謝你讓千璽歸零,將小北喚醒,這樸素又踏實的人生交換,讓角色格外真誠。

有感動。感動你全無偶像包袱,真實地在小北的痛和傷裡走一遭,帶領我們浸入式地感知他殘缺人生裡那一抹螢火的光亮。

有感慨。感慨你每一次擲地有聲的驚喜背後,是怎樣不為人知的付出和努力,辛苦著你的辛苦,驕傲著你的驕傲。

甚至也有難得放肆的玩笑,如果真有這麼帥這麼好的小北,即便是個小混混,也義無反顧地嫁了。

可是,依然沒有這般落筆。

對於你的第一部電影作品、第一部擔當男主角的電影作品,

聚焦於劇,認真分享對於故事的理解,是我能給與的對你工作成果的最大尊重;

讓“作品大於個人,角色大於本人”,是我能給與的對“演員易烊千璽”的最好肯定。

當我真的這樣去體驗和感受了,深深覺得,當你的“作品粉”特別特別幸福。

祝《少年的你》票房口碑雙豐收,祝演員易烊千璽再出佳作再攀高峰。

不算尾聲的尾聲:

原本對這類題材承受能力很差的我,觀影過程出乎意料地,心中溢滿了溫暖與溫柔,私以為大家都是類似感受,而就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聽到一個朋友午夜觀影結束後在微信裡泣不成聲。她說“好痛好痛,成長為什麼要這麼痛”,無言以對,手機這邊的我沉默了許久。

“青春”和“成長”是太過雀躍鮮活的詞語,在已然習慣冷靜和理智的成人語言體系裡,它們的氣質那般格格不入,但我們又都切切實實地經歷過那些雀躍與鮮活。影片裡,陳念說“從來沒有一節課教會我們如何變成大人”,不記得那個年紀的我是否也曾經這般發問過。

也許它真的就是一個閉著眼睛跳水的過程,從戰戰兢兢到波瀾不驚,那些磨礪過的所有疼痛,就是你的、我的、我們的成長。​​​

莫忘那時年少——電影《少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