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行跪禮是從何時開始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12-21 回答

從秦朝

齊景公掏雀窩,看到窩裡的鳥兒太小,就又把它送回到窩裡。

晏子聽到這件事,不到上朝的時間就去見景公。

景公感到很奇怪。晏子問景公:“您做了些什麼?”景公就把發生的事說了。晏子後退,面向北兩次行拜禮祝賀道:“我的國君具有聖王的品德了!”

在這個故事中晏子給國君行禮,那是因為景公有了仁義之舉,要向國君表示祝賀。

在另外一個故事中,晏子用行拜禮(注意:絕非“下跪叩頭”)來匡正君王的過失,我們不妨再看一看。

齊景公一連喝了幾天酒,感到非常快樂,便摘下帽子,脫掉衣服,親自擊缶奏樂。他問身旁的人說:“仁德的人也喜歡這樣嗎?”梁丘據回答說:“仁人的眼睛耳朵,也像一般人一樣,為什麼會不喜歡這樣呢?”景公說:“快駕車,把晏子接來同樂。”

晏子穿著朝服來到,接過景公所賜的酒後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兩拜。景公說:“我非常喜歡這種娛樂,想和您共同分享,請免去禮節!”

“您的話錯了,”晏子回答說,“群臣都希望去掉禮節來事奉君王,我恐怕您不願意。現在齊國五尺高的兒童,力氣卻都超過我,也勝過您,如此卻不敢做亂的原因,就是敬畏禮節。上邊如果沒有禮節,就沒有辦法役使下邊;下邊如果沒有禮節,就不能夠事奉上邊。那麋鹿因為不懂禮節,所以父子同配一頭母鹿。我聽說,君王如果不懂禮,就沒有辦法治理國家,大夫如果不講禮,官府的差吏就不會有禮貌;父子之間不講禮,那家庭肯定不吉利;兄弟之間不講禮,就不能長久和睦。《詩經》中說:‘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所以禮節不能免掉。”

景公說:“我愚笨不好,身邊的人迷惑我,因此到了這種地步,請讓我殺了他們。”晏子答道:“您如果不講禮,那麼喜歡禮的人就會離開您,不講禮的人就會來到您身邊;如果您喜歡禮,那麼講禮的人就會到來,不講禮的就會離去,殺了身邊的人是沒有什麼用的!”景公說:“好,請讓我更換衣帽,再聽教誨。”

晏子走開,站在門外,景公讓人灑掃池地,撤換席子,衣帽整齊地召見晏子。晏子重新進門,辭讓三次後,登上臺階,三次獻酒行禮,然後喝酒。行兩次禮,告別盛宴而出——(《晏子春秋·外篇上第七》)

春秋時代君臣之間相見比較隨便,那麼戰國時代又如何呢?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傳》中提到商鞅去見秦孝公時以“強國之語”,說得秦孝公入了迷,“不覺膝之前於席也”,座位對了座位。這表明那時的國君並不像後代的皇帝那樣擺臭架子。

那時,一些想要有所作為的統治者不但不要群臣給他們叩頭,相反,他們倒常常給臣子叩頭,這絕非筆者危言聳聽,有《史記》為證。

《史記·刺客傳》載:“田光曰:‘吾聞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欲自殺以激荊卿。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荊軻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頃而後言曰:‘丹所以誡田先生毋言,欲以成大事之謀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豈丹之心哉?’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棄其孤也。’”

太子乃國之儲君,“跪”是下跪,“頓首”就是叩頭。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掃平六國,自以為建不世之奇功,也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名號由王改為皇帝,自稱為“朕”,制命為“詔”,車同軌,書同文而已,並沒有定下“下跪叩頭”的臣見君之大禮。

《史記·秦始皇紀》“(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群臣並沒有對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三拜九叩。

中國古代行跪禮是從何時開始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12-21 回答

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