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里都有什麼神,該怎樣祭拜?老公是個海員,常年在海上漂,每到颳風下雨的時候就讓家人擔心,所以想風雨同行你 2019-04-18

整個宇宙只有一位上帝,人活著充滿不定數,一定要思考靈魂歸宿。做為一個基督徒首先會給說要悔改使你得靈魂得救,其次祈禱避免遇到試探,增加航海知識避免人為事故,坐好救生防範工作,萬一掉海里向真神祈禱總比假神強。或者思考更換職業,因為生命比錢重要。自由伴隨著意外,選擇很重要。

大海里都有什麼神,該怎樣祭拜?老公是個海員,常年在海上漂,每到颳風下雨的時候就讓家人擔心,所以想匿名使用者 2014-12-16

祭魯濱遜!

大海里都有什麼神,該怎樣祭拜?老公是個海員,常年在海上漂,每到颳風下雨的時候就讓家人擔心,所以想匿名使用者 2014-12-16

你應該去海員吧

大海里都有什麼神,該怎樣祭拜?老公是個海員,常年在海上漂,每到颳風下雨的時候就讓家人擔心,所以想hep_shaanxi 2014-12-16

好像都是拜祭媽祖,也有龍王爺的

大海里都有什麼神,該怎樣祭拜?老公是個海員,常年在海上漂,每到颳風下雨的時候就讓家人擔心,所以想268188322 2014-12-16

一、海神與海神信仰

在漁民的神靈信仰中,作為海神信奉的主要有龍王、天后(海神娘娘)、民間仙姑、以及海生動物鯨魚、海鱉等。

1、龍王

龍王是中國漁民最早崇信的海神。至少在唐代,威海地區就建有龍王廟。威海劉公島上有建於明代末年的龍王廟,廟內有前後殿和東西廂房,廟前有戲樓,用來舉行慶典和祭神儀式,正殿中間有龍王塑像,左右站列龜丞相和巡海夜叉。

在威海地區的一些偏僻島嶼和漁村,龍王廟更是當地漁民必不可少的信仰場所。這些龍王廟與上述龍王廟相比規模要小得多,歷史也不可考,一般都是用石頭搭成,和村裡的土地廟相似,但比土地廟要高、要大,石頭都是經過加工的料石,比土地廟堂皇得多。龍王廟內大多坐有龍王石像或泥塑像。

對龍王的祭祀儀式主要有第一次出海前的祭海,以及龍王生日、春節等特殊日期。

2、天后(海神娘娘)

天后,即南方所稱的“媽祖”,威海地區漁民普遍稱其為“海神娘娘”或“娘娘”。山東最東端的部分漁民把漁船歸航稱為“歸山”,因此把天后也稱作“歸山娘娘”。天后信仰,起源於南方,明清以來,隨著南北海上航運的開展逐步傳到北方,併成為沿海漁民普遍崇信的海神之一。

威海地區凡主要航海碼頭、重要漁港,甚至較大的漁村都建有天后宮。現在仍然儲存比較完好的天后宮就有榮成市石島天后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676年始建)各地天后宮的建築雖然受到條件的限制,繁簡不同,但基本格局都是一致的。廟內建築均為前殿後寢,前面是供奉神像的大殿,大殿之後是佈置成女性起居室樣式的寢室;廟門之外有小廣場,對面是籌神唱戲的戲樓。

威海地區漁民對天后的信仰十分虔誠。在漁民中,流傳著許多有關天后顯靈救遇險漁民於危難之中的傳說,其中以娘娘送燈的傳說最為典型。這些傳說的傳播者,或說是其親身經歷,或者確指其時間、地點、船隻、人員,言之鑿鑿,傳達出他們對於天后神異能力的崇信心理。從有的學者所採錄的關於天后顯靈的口述中,也可窺見漁民天后信仰之一斑。

正因為有這些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更加深了民眾對天后的崇信程度,並且在民間形成了許多圍繞著天后進行的祭祀活動。另外,還形成了一些反映民眾信仰的民俗事象,如送願船、送燈、送衣物等。

3、民間仙姑

威海地區的漁民中,至今還流傳著一些與海洋航行、漁業生產密切相關的仙姑的傳說,這些仙姑的傳說中,有部分情節與天后的事蹟相仿。當地漁民把這些仙姑當作海神來信奉,有的地方還立廟定期舉行祭祀活動。

威海市環翠區望島村的西面,有一座被當地群眾稱為“仙姑頂”的山峰,山頂有一座仙姑廟,裡面供奉著一位民間仙姑。仙姑廟始建於宋代,清代重修,1992年又重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民間仙姑傳說中主角──郭仙姑、劉仙姑或劉公、劉母,雖然是傳說人物,或者雖然有真人作為依據,但其主要事蹟卻是後人附會上的。這些仙姑,在漁民心目中的作用是和龍王、天后一樣的作用:救助危難,保佑平安。

4、鯨魚與海鱉

威海地區漁民還把鯨魚和海鱉當作海神來祭祀,這是把海生動物作為海神崇拜的信仰現象。

威海地區漁民稱鯨魚為“趕魚郎”,有的地區還稱其為“老趙”、“老人家”。稱鯨魚為“老趙”,是因為鯨魚能給漁民帶來收穫,類似於遇到了財神。山東民間信仰的財神中有一位是趙公明,“老趙”的稱呼便是從趙公明而來。稱鯨魚為“老人家”則是一種比較親近的稱呼。把鯨魚叫做“趕魚郎”,這種稱呼非常形象。因為鯨魚在海中追食魚群,漁民隨其後撒網,一定會獲得豐收

威海地區漁民把見到鯨魚稱為“龍兵過”或“過龍兵”。按照榮成漁民的說法,過龍兵時,走在最前面的是押解糧草的先鋒官──對蝦,它所押解的是成群的黃花魚和鯇魚;先鋒官後面充當儀仗的是對子魚,儀仗隊後面是夜叉,龍王坐著由十匹海馬拉著的珊瑚車,鱉丞相在車左邊,車兩邊就是各四條大鯨魚,俗稱炮手,由它鳴炮前進。漁民在海里捕撈作業時,遇到龍兵過,都要停止作業,舉行祭祀儀式。

榮成的漁民在海里作業時最崇敬海鱉。據說,海鱉善於變化,能夠給人以禍福。所以,漁民作業時允許捕撈海龜,但萬萬不能得罪海鱉。漁民說它有時爬到網上,看似只有碗口大,可是下水後眨眼就變得比碾盤還大。凡見到海鱉,不僅要燒香燒紙,還要磕頭禱告。海上作業的人都忌諱說鱉,叫它“老人家”、“老帥”、“老爺子”。有些習慣也由它而來,如漁船下錨時,首先要高叫一聲:“給──錨──了!”喊過之後,稍停片刻再將錨掀進海里,據說就是怕傷著海鱉,叫它避一避。

除上述海神之外,在威海地區,還把一些與海洋有關的歷史英雄人物,如秦始皇(他曾三次東巡,三次都來到山東東部沿海,榮成建有始皇廟)、鄧將軍(甲午中日海戰中殉國的鄧世昌)等,也被漁民當作實際上的海神來供奉。

二、海神與祭祀儀式

對於海神的信仰與崇拜,貫穿於威海地區漁民生產、生活的整個過程當中,因此,威海地區漁民十分重視有關海神的祭祀活動,並且形成了固定的祭祀儀式。

威海地區漁民有關海神的祭祀活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春季祭海,二是各種廟會和節日中的祭祀,三是漁業生產中的祭祀。

1、 春季祭海

漁業生產的季節性很強。每當春季來臨的時候,新的一個生產年度就要開始了,這時所舉行的祭祀儀式是各種祭祀活動中最隆重的一次。對於沿海漁民來講,他們對於春季祭海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春節。

榮成市地處山東半島的最東端,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海岸線長達500多公里,全市直接或間接從事漁業生產的人約佔總人口的2/3,被稱作是全國漁業第一市(縣級市)。

榮成漁民在穀雨節這天舉行祭海儀式。穀雨節一般在每年公曆的4月19、20或21日,此時桃花盛開,春汛水暖,百魚上岸,休息了一冬的漁民開始整網打漁。在榮成,同大多數沿海地區一樣,祭海以龍王、海神娘娘為主神,但是在龍鬚島、成山頭一帶,還有信仰秦始皇、把秦始皇當作祭祀的主神。祭海儀式的地點有的在海神廟內,還有的在大海邊,或者街頭巷尾。

榮成石島的天后宮歷來是祭海的主要場所。過去,每逢穀雨,天后宮的道士就把天后殿內的“銅瓜鉞斧朝天鐙”等錫制儀仗搬出來擦拭一新,再把殿內的布幔、匾額擺佈整齊。祭祀時,漁民們手捧肩挑豬羊香燭等供品來到宮內,道士們點燃當地商家或漁行捐獻的煙花鞭炮,殿上鐘磬齊鳴,道士們誦唸經文,人們頂禮膜拜。來宮裡進香的既有本地漁民,也有許多外地行舟過路的海客。這些人可以分為兩類:許願的和還原的。還原的上過香後,要把過去許下的供品奉上。據說,曾有一位南方漁民一次許下6對旗杆的大願,第二年穀雨,他用一條大船專門從南方把它們拉來,6對約10丈高的旗杆左右排列,12面杏黃大旗迎風招展,斗大的“天后聖母”字樣高聳如雲,那場面令當地人久久不能忘懷。

穀雨這天,也有很多離大廟較遠的漁民在海邊的沙灘上、漁船旁燒紙焚香,面朝大海膜拜海龍王。在龍鬚島、成山頭一帶,祭祀的是秦始皇,由於秦始皇是由千古一帝演變成的海神,所以祭拜活動更為隆重。

過去,穀雨這天是由漁行組織舉行祭船、祭海、祭海神的活動。節前,漁行提供帶毛蛻皮的肥豬一口,用腔血抹紅,餑餑10個,營口高粱燒一缸,香菸鞭炮一宗。祭祀時,以漁行為單位,擺好供品,焚香鳴放鞭炮,面朝大海跪祭神靈。祭祀儀式結束後,在沙灘上鋪上門板,漁行老闆和漁民一起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直至酩酊大醉。

榮成漁民祭海的高潮是在當天的晚上,舉行類似於佛教盂蘭盆會的“放海燈”儀式。過去,放海燈由當地商家和漁行出面組織,向各行各業籌資。放海燈前,於海邊寬敞處設定巨型香案,擺放祭品,焚香燒紙,並請僧道兩眾築臺誦經作法,同時向海裡拋施捨──預先蒸好的小饅頭。深夜,在鑼鼓聲中,人們聚集在海邊放焰火,拋施捨。施捨是米飯、饅頭;焰火是自制的禮花,由鐵屑、木炭和火花葯製成,俗稱“泥墩子”。放焰火的同時,人們將自制的各式燈籠點燃,下面託一木板,放進海里。

榮成漁民祭海這天,還有一個特殊的風俗:漁民的母親們、妻子們希望自己的兒子或丈夫能平安無事,多多保重。在他們祭海臨走的時候,母親或妻子會將一個白麵捏就的、並已蒸熟的小白兔揣進兒子或丈夫的懷裡,然後送他們出門。這隻小白兔的意思是:出海打不著魚沒有關係,不用生氣,咱懷裡不揣著小兔嗎?海里不給吃的,咱山上去找,只盼著你平安歸來。

祭海後的幾天,各村都要組織唱戲,劇種是京劇,或自編自演,或請外面的戲班子,演戲一般是白天、晚上連演,最多的連續演四五天。

2、廟會和節日中的祭祀活動

威海地區地區的廟會,有1/3左右是與海神信仰有關,這些廟會的會期一般都是從神靈的生日或忌日而來。龍王廟的廟會大都在農曆六月十三,據說,這天是龍王爺的生日。榮成漁民,六月十三這天,家家戶戶到龍王廟燒香焚紙,擺供祭祀,祭畢,還要扯塊餑餑皮貼在龍王臉上、身上。海陽縣麻姑島過去有龍王廟,據當地老漁民回憶,每逢六月十三龍王生日這天,就在龍王廟前唱戲籌神,請和尚念“皇經”。

民間節日期間對於海神的祭拜主要集中在春節。每年的大年三十,白天要上船將各處打掃乾淨,艙門上張貼起大紅對聯;大年夜,鳴鑼上船請“海神娘娘”回家過年。元旦初一的五更起來,第一件事就是鳴鑼登船祭拜,然後才回家為親人拜年。海邊漁村凡有龍王廟的村莊,每年春節初一的清晨,首先要到海邊的龍王廟上香,然後才進行其他節日活動。

2、 漁業生產中的祭祀活動

春季祭海儀式實際上就是一年漁業生產的開工儀式,除此以外,在其他的漁業生產活動中,也有一些有關海神祭祀的內容。

過去,稍大一點的船上都專設神龕,供奉海神娘娘,有的海上運輸的帆船還有專管上香的香童。日照一帶漁民,每當漁船遇到風浪,放桅拋錨後,船老大要率領全船人員祭拜海神娘娘。祭時,船老大站在船面上,口含清水朝東南漱一次,再進倉為海神娘娘上香敬酒,口中唸唸有詞,祈求風平浪靜。平安返航時,有的人家在龍王廟唱大戲,以籌謝神靈。據老漁民講,在漁船遇到風浪時,海神娘娘送來的燈,以掛在不同桅杆的不同方位昭示此行的安危兇險,給人們以鼓舞和啟示。

在捕撈或航運過程當中,如果遇到鯨魚群,即“龍兵過”時,所有船隻必須避讓,焚香燒紙,敲鑼打鼓(專營海運的大帆船都帶有響器),並向海裡傾倒大米、饅頭,為龍兵們添糧草。等到鯨魚過後,漁貨船才能夠恢復作業或航行。

每當漁業豐收以後,各地漁民都有慶祝活動。漁民稱漁業豐收為“發財”,發財後敬天名為“殺發財豬”。,漁船豐收,返航臨近家門時,在大桅頂上掛“吊子”(特製的一種旗幟)。如果是特大豐收,則大桅、小桅一齊掛,稱為“掛雙吊”。岸上見掛“吊子”,船主便率人相迎。登岸後,船主用黃裱紙蘸豬血焚燒,意為敬給海神一頭豬。祭神後,豬頭歸船老大(船長),豬蹄歸“二把頭”(大副),豬尾巴連帶豬腚分給大師傅(炊事員),下貨(豬內臟)留作算帳(收入分配)時的酒菜,剩下的豬肉做成飯菜,不僅全體船員及其家屬來吃,村人、路人都歡迎入席,當地民俗認為來客多即預示著下次出海又會“發財”。

威海地區地區的漁民,在近幾十年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過程中,漁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水平都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但是,由於漁業生產作業本身所具有的風險性仍然存在,致使產生漁民海神信仰和祭祀儀式的基本條件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在威海地區漁民的精神生活中,海神信仰和相關的祭祀儀式至今還有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