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一、娛樂太多了嗎?

如果整理一個當下媒體亂用詞彙大全,“娛樂至死”肯定位列其中,甚至可以說凡是提“娛樂”,就必“至死”。娛樂本身有問題嗎?娛樂過多嗎?《娛樂至死》這本書到底將矛頭指向了什麼地方?

先觀察一下身邊,現在不論發生什麼樣的事件或新聞,也不論是嚴肅還是八卦,都會很快被段子手們攻佔,並以戲謔和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軍事專家張召忠少將被網友戲稱“戰略忽悠局局座”

這才是波茲曼所擔憂的:娛樂內容本身無可厚非,但本不應該是娛樂內容的東西,被娛樂化了,才是真正的危險。

還有各種歷史、社會、演說、辯論節目,在傳統意義上都是嚴肅內容,如今卻被泛娛樂化的方式表達了出來。更不用說美國總統選舉這種政治超級秀了。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娛樂和非娛樂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波茲曼擔心,人們在汪洋的資訊中變得被動和自私,文化會變成充滿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人們享受這種娛樂,將逐漸失去思考能力,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二、《1984》和《美麗新世界》

瞭解《娛樂至死》,就不得不提一下另外兩本書,都是反烏托邦的寓言作品。

一本是喬治•奧威爾的《1984》。奧威爾假想了一個沒有自由的世界,人類淪於極權主義和思想控制的陰影下,所有人都是統治者的思想奴隸。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話:“老大哥在看著你”。

另一本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同樣在假想的未來世界中,所有人都被培養得厭惡書籍、反感藝術,但熱愛消費、熱愛娛樂、熱愛濫交,濫交甚至是一種美德,長期與同一個人保持性愛關係反而是一種醜聞。在《美麗新世界中》每個人都表現得很快樂很幸福,可這背後卻是人性的消失殆盡。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美麗新世界》(阿道司•赫胥黎)與《1984》(喬治•奧威爾)

波茲曼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種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不知道波茲曼有沒有想過,如果一個社會同時被奧威爾和赫胥黎說中,會是怎麼樣一種魔幻現實主義。

《娛樂至死》想要告訴讀者的是,《1984》不會成為現實,毀掉我們的正是《美麗新世界》的寓言。

人們感到痛苦的將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三、技術不中立,媒介即隱喻

今年年初,快播案中的一句“技術中立、技術無罪”,獲得了不少網友的支援,有的程式設計師甚至淚流滿面,但技術一定是中立的嗎?

更具體點說,媒介技術在內容選擇上,是中立的嗎?波茲曼對此持否定態度。例如,影片媒介相比於文字在嚴肅內容和娛樂內容的選擇上,一定會更傾向於娛樂內容。波茲曼認為

“媒介即隱喻”。

首先,作為形式的媒介在功能和影響力上,要比它所傳遞的資訊重要得多。

在這裡,形式重於內容,而非我們平時理解的內容重於形式。

例如,電報的發明要比透過電報傳遞的資訊對人類影響更大;電視的發明要比電視節目所展示的內容對人類影響更大;網際網路的發明和普及,要遠比我們每天在網際網路上看到的東西對我們社會的影響更深遠。

其次,特定的媒介會偏好特定的內容。

相比於語言,書籍更適合承載理性的推論;相比於廣播,電視更適合播放歡鬧的綜藝節目;相比於書信或郵件往來,微信是表情包和顏文字更肥沃的土壤。

所以,對待不同內容,不同的媒介是有其各自偏好的,並非一視同仁。

最後,媒介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思考習慣。

人們會更傾向於感知到媒介呈現給我們的世界。

如果你每天看的都是荒誕的社會新聞和充滿戾氣的吐槽、謾罵,那你一定會認為這個社會沒得救了;如果你每天閱讀的都是哲理名言或者心靈雞湯,那自然會相信錦鯉和水逆。

世界好像在不知不覺中由媒介來定義。長此以往,這些媒介提供的特定內容,就會慢慢地塑造出新的文化特徵。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我們創造的每一種工具都蘊含超越其自身的意義。”

四、預言永不枯萎

《娛樂至死》首次出版於三十多年前,但其理論放到網際網路時代,依然適用。我們嘗試把一些段落中的“電視”一詞替換成“網際網路”,讀起來毫無違和感。

比如這樣一段:“網際網路到底是塑造文化還是僅僅反映文化”這個問題曾引起許多學者和社會批評家的廣泛興趣。隨著網際網路逐漸成為我們的文化,這個問題已經被遺忘了。我們不再談論網際網路本身,我們只談論網際網路上的東西,即它的內容。網際網路的生態學,如今在我們看來都是天經地義了。

書中還有這樣一章,標題叫做“好……現在”。反映的是在電視時代,所有的資訊都被分隔開,缺乏秩序和意義。

再殘忍的犯罪新聞、再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或社會事件,只要新聞主播一句“好……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向blah, blah”,一切就從人們的腦海中消失了。

這句“好……現在”,意思是我們對前一個新聞關注的時間已經夠長了,不必一直念念不忘,你應該把注意力轉向其他的新聞或廣告了。

觀眾可能意識不到,有的新聞不管看上去多嚴重,它後面緊跟著播放的一系列廣告或其他內容,會瞬間消解掉它的重要性,甚至讓它顯得稀鬆平常。

在今天的媒體工具中,“好……現在”的轉切方式可能越來越少,但這種割裂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出現了。

朋友圈上的小紅點、微博“有n條新微博,點選檢視”、新聞客戶端中“向下拉以重新整理推薦”等。也許你上一秒正在讀一篇關於醫療監管的社會評論,下一秒你看到的就是磨了皮的網紅臉自拍照,再下一秒就是代購廣告。

媒介毫不在意你之前看到的內容,只是拼命地向你推薦新的、毫無關聯的東西。這正是如今我們所詬病的“碎片化閱讀”,波茲曼30多年前就看到了。預言永不枯萎。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碎片化閱讀下,“重新整理介面”成為了生活中的習慣。(圖片來源於網路)

五、為什麼娛樂沒有毀滅我們?

如果說電視娛樂時代是派對,那麼網際網路娛樂就是萬眾狂歡了,之前所有的媒介,在網際網路面前都成為了資訊。

不知道波茲曼先生在世的話會怎樣看待這種狂歡。可以想象,作為一個保守主義者,他對網際網路娛樂產業的批評,一定不會比對80年代電視產業的批評來的溫和。

可娛樂遠沒有停止,它一浪高過一浪地撲面而來。

當生活越來越被娛樂包圍,波茲曼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嗎?《美麗新世界》的寓言出現了嗎?

也許波茲曼過於悲觀了,他說“娛樂讓人們不再思考”,但其實這些人在使用電視之前也不思考啊。而正相反,當人們感受到娛樂越來越多的時候,不正是思考的開始嗎?

對於娛樂和嚴肅內容之爭,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跟波茲曼的時代比起來,如今我們的文化愈加繁榮和多樣。雖然純娛樂的內容依舊火爆,但歷史文化節目,科普節目,演說辯論,或者像我們這樣的讀書節目,也有越來越多人喜歡。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中死而後生

我更願相信,

這是人們在是在娛樂之外開始追求更多的嚴肅成分,而不是單純把嚴肅內容娛樂化。我也更願意相信,嘗試思考、懂得思考、有更高追求的人越來越多。

預言未必會成真,它只是在不斷地提醒和警示,可能《娛樂至死》這類預言的價值正在於此。

無論如何,抱有樂觀的態度總不是壞事。

Simple Read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