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最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點——在在家學習、辦公期間,各種「效率」 app 火了起來。然而在使用的過程中,到底用什麼 app 做日常工作倒是蠻令人困惑的:各種筆記 app 各有所長,儲存的格式也各不一致,管理起來也麻煩;GTD、腦圖等新式工作流看起來也很好用。我經常看到有人筆記本上 iPad 上下了十多個「效率」 app …… 如果你已經無紙化了但又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多 app 的話我建議認真數一下。我自己也曾經因此而迷惑過,但我很快意識到這有點本末倒置。因此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來討論一下選擇的標準,並來找出最適合我們自己的「效率」 app 組合。

1。 我自己的選擇

在這一部分裡,我打算以我自己為例,來說明如何來選擇筆記 app 。如果懶得看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後面的評測部分。

1。1 我有什麼需求?

首先考慮我的基本需求原則:

主力筆記需要公式與程式碼高亮支援;

重度筆記需要能儲存到「文稿」資料夾進行 iCloud+NAS 同步,備忘錄等輕度筆記需要支援直接的雲同步;

主力效率應用(包括筆記、GTD、腦圖等)的記錄速度絕對不能比紙筆記錄慢

(說實話很多人從來沒考慮這條我是萬萬沒想到的);

支援暗黑模式,HDR下晚上還不支援暗黑模式怕不是要瞎了……

然後考慮清楚我自己的剛需有哪些:

我需要一個能使用 markdown 標記語言的、能代替系統「備忘錄」的 app :

Bear

我需要一個寫 Readme 、日常隨筆、學術草稿、快速匯出各種樣式的 markdown 編輯器:

Typora (Mac) + Markdown.app (iPad+iPhone)

(別問 MWeb …… bug 真的多);

我需要一個寫重要文章、寫需要整理成冊的筆記的 LaTeX 編輯器:

TeXPad

(能實時編譯、程式碼補全極快、tex工程內檔案跳轉又棒到不行);

我需要一個能分類、分專案、分步驟記錄工作計劃的 GTD App (筆者的工作比較複雜):

Things3

我需要一個能在寫文章、做專案前打大綱的腦圖筆記本:

Xmind

(唯一一個簡潔好康的腦圖)。

最後考慮我的非剛需要求還有哪些:

有必要時可以考慮一個能快速各類素材混排、可分享、可拿來做簡單演示的記錄本:

Notion

(但不支援本地而伺服器又在國外……一言難盡);

既然有 iPad Pro 和 Pencil,我可以考慮在必要時使用 iPad 代替紙張進行速記:

Goodnotes

,無論怎麼說,Pencil 的寫字速度都遠遠趕不上鋼筆……因此它暫時還沒法成為我的主力;

讀論文的時候可以考慮使用腦圖類的筆記作為輔助來整理思路:

Marginnnote

有的時候給新人寫手冊、寫一些故事、寫一些無關緊要的部落格:

Ulysses

1。2 是否能再次精簡?

這樣我就知道了我需要的 app:

剛需 Bear、Typora/MD、TeXPad、Things3、Xmind;

輔助 Notion、Goodnotes、Marginnnote、Ulysses。

至於pdf編輯器和Office系列,平時我幾乎不怎麼用,因此在這裡不提。

然而這些看起來還是有點多,是否能再精簡些呢?首先應該劃去的就是Ulysses,畢竟Typora也可以寫手冊,我自己也已經寫了適合我自己的CSS;其次 notion 一樣可以劃去,操作不便又不支援本地又有隱私bug。

至於Things3 能否被 Bear 代替呢?Bear 裡畢竟也包含了 Todo……我想了想還是算了,畢竟 Bear 裡記的東西又多又雜,還是有個專門 GTD 比較好。而 Typora 和 Bear 也是沒法互相替代的,雖然都被稱為「Markdown 筆記」但定位也完全不同。我不可能用熊掌去寫我的學術筆記(畢竟不支援公式)和 Readme,也不可能用 Typora 做我的備忘錄。要想同時實現 Bear 和 Typora 的功能,MWeb 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然而……bug太多,我們留到後面細講。

這樣,我就把工作流縮減到了7個 app;而其中 Goodnotes 和 Marginnote 又是可有可無的。畢竟我大可以選擇紙筆……而紙筆的速度可比這兩者快很多。尤其是,作為一個鋼筆控,我也不會完全脫離紙筆的。

那麼關於我的例子,就講到這裡。我們下一部分,來對比一下各種「效率」App 的特點。

2。 「效率」App 評測合輯

這一部分,我會按照不同的用途,來給出各類 App 的評測。

評測只代表個人觀點,不同意可以合理討論,想嘴臭請爬。

2。1 「筆記」類 App

2。1。1 「手寫式」筆記

首先對蘋果陣營,如果是 iPad+Pencil 的組合的話,標準的兩個選擇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

Goodnotes

Notability

。各種評測網上有的很多了,這裡不再列出。我只講一下自己的體會,畢竟也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完全用 iPad 書寫。

應該說這兩者的使用場景不大一樣。Notability 更適合看講義、看論文、批註與快速筆記;而 Goodnotes 更適合純手寫筆記。GN 的優勢在於可自定義紙張,康奈爾筆記本很舒服;NB 的優勢則在於可在寫的時候錄音,並在會後/課後播放錄音時跳轉到對應筆記。另外,Goodnotes 的 macOS 版與 iOS 版總共只需要付一次費,還是蠻香的。

而對應 Win 陣營,雖然大家都知道垃圾

Onenote

的手寫感有多差……但並不是沒有好的書寫工具。這裡推薦一個叫

Inkodo

的小眾應用。搭配一個手繪板(記筆記的話高漫板子就挺好)來用的話完全不輸於 iPad 手感……甚至更好。畢竟手繪板的筆無論是握感還是書寫舒適感都比 Pencil 好太多。Inkodo 的手寫效果非常棒,唯一的壞處是 PDF 翻頁比較慢。但是好處是便宜。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本圖片來自 Inkodo 官網

然而,我選擇紙筆。畢竟就筆記效率來講,即使是加了類紙膜的 pencil,也遠遠比不上一根同價位的 Lamy 2000 是不是。而講到儲存,你的筆記,一年之後,難道還會回去看嗎?至少我不會。

2。1。2 「備忘錄式」筆記

這一類筆記 App,是系統自帶「備忘錄」的替代品。其主要特徵有:

原生支援雲同步(iCloud 同步或自有云伺服器同步),無本地「實體檔案」;

單條筆記體量較小,筆記分類、搜尋方便;

一般來說拿來記的東西比較雜;

不太注重排版,不太適合正式檔案的匯出。

這個型別,比較推薦的應用有兩個。

Bear:MD備忘錄的不二之選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熊掌記全家桶

首先推薦 Bear ,即「熊掌記」。漂亮、簡潔、wysiwyg(所見即所得)的 Markdown 備忘錄可謂是絕無僅有。最大的缺點是隻支援蘋果陣營,但對我來講就沒差。另外,暫時還不支援公式,但我已經和開發者溝透過,Bear 團隊表示正在開發中。

另外,Bear 的筆記分類不是按照傳統的 Theme 或筆記本分類,而是按照 Tag 來分類。這樣最大的好處就在於一條筆記可以同時在好幾個類別裡。

Noto:「備忘錄」新秀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Noto 全家桶

其次是 Noto 。幾乎是全能型選手,漂亮,簡潔,支援 TeX 公式,但不支援標記語言,而且在無數使用者都提議希望支援 Markdown 的前提下,開發者仍一意孤行並兢(sang)兢(xin)業(bing)業(kuang)地在每一條留言下表示絕對不會支援標記語言(那我為什麼不用系統自帶備忘錄?)。

那麼,無論是要插入一個公式還是一個表格、引用、分割線、待辦,使用者都不得不用滑鼠去點一下「插入」-「要插入的格式」。這對小屏(比如手機)還蠻友好,但在電腦上就有點一言難盡。然而對備忘錄而言實際上也不是什麼大問題。況且 Noto 提供買斷制,還是蠻香的。目前還處於初始階段,體驗相比於 Bear 還是差一些的。

同樣也只支援蘋果陣營。「備忘錄」式的 Win 陣營應用較少,真的需要可以試試錘子便籤。

2。1。3 「文章式」筆記

最傳統、最簡單的電子筆記形式,也是適用性最廣、最實用的筆記形式。這種筆記往往存在本地「實體檔案」,即 。doc 或 。md 或 。tex+。pdf。你甚至只需要用 MS Word 就可以完成這種筆記。這裡著重評測 Markdown 編輯器與 LaTeX IDE。

VS Code:全能之王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用 Code 編寫 LaTeX 和 Markdown

VS Code 是當之無疑的全能之王。全平臺可用,移動端可以用線上版。且不說用開發上的用途,單看筆記上,原生支援 Markdown 而且是桌面端最棒的 MD 雙欄編輯器;配合外掛可編譯 LaTeX 文件。配合外掛 「Marp」 還可以利用 Markdown 極快地製作幻燈片。

但對 macOS 使用者不太友善的是 VS Code 在 Catalina 和 Big Sur 上中文輸入有 bug ,具體表現為輸入法候選框會隨著一行中輸入字數越多而越遠離游標。這一 bug 在提交後被官方承認已經快一年,但仍未修復。這也是為什麼我目前只把它作為程式碼編輯器用。

另外,對於大型 LaTeX 專案(譬如 Book 和自帶模板的 Beamer),VS Code 的支援只能說是一般,不同章節間檔案跳轉也不是很好使(僅限於 LaTeX,程式碼檔案間跳轉是天下第一)。

Typora:Markdown 中的「獨行者」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用 Typora 寫本文的樣子

桌面端全平臺支援,最簡潔最好用的 Markdown 編輯器。極少見的 wysiwyg(所見即所得)檢視,大量已有 CSS 主題支援(但我這個是自己寫的23333),支援自動圖床、支援 Mathjax 渲染,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支援移動端了吧。

正如我列的,我把 Typora 列入剛需,因為我覺得這是最符合 Markdown 精髓的編輯器。簡單、快速、但又足夠好看。有它,我聽網課聽講座聽報告聽會議的時候,一邊聽一邊記,完全跟得上(要注意我聽這些東西的時候要記大量的公式)。而且單欄編輯器在桌面上有多省地方是用雙欄的人永遠想不到的。

Texpad:最棒的本地 LaTeX 工具,沒有之一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我還沒瘋到在手機上寫 LaTeX

作為一個學物理的人和一個實驗室搬磚工,無論在寫論文的時候還是在寫比較正式的文稿、整理我最重要的筆記的時候我都會選擇 LaTeX。Markdown 畢竟不適合長文件(幾十頁的綜述到幾百頁的科研筆記),也不適合正式場合給別人看的東西。另外做報告幻燈片的時候自然會用到 Beamer。因此一個好的 LaTeX 編輯器確實很重要。

再也沒有比 Texpad 更省心的 LaTeX 本地編譯器了。自動實時編譯、程式碼補全、檔案跳轉,而且居然還支援移動端。之所以我沒加 iPhone 的圖片是因為我還沒自己找虐到在 iPhone 上寫 LaTeX。但也只支援蘋果陣營,而且程式碼高亮一般。Win 陣營推薦使用 TeXStudio,或者如果你只需要寫小檔案的話,像上面說的,用 VS Code 就好。

說起 LaTeX 編譯器,我最近還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我自己部署了臺 Overleaf 伺服器。這也是為什麼我說 Texpad 是「本地最棒的 LaTeX 工具」——因為線上的話 Overleaf 更棒。尤其是自己部署伺服器後訪問速度飛快,還能多人協作,同樣支援實時編譯,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平臺支援。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自己部署的 Overleaf

Markdown (對它就叫 Markdown)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這個名字也能過審嗎23333

僅支援 iOS/iPadOS ,App Store 裡直接搜尋 Markdown 即可。沒什麼好說的,簡潔好康的移動端 Markdown App,但最近漲價了。我當時買斷的時候只需要 ¥6,但現在漲到了 ¥68。不過,看了下面那個 MWeb 就知道還是蠻值的。

MWeb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被吹上天的 MWeb

又到了喜聞樂見的吐槽環節。實在不太清楚 MWeb 為什麼那麼受歡迎……我來數一下它的硬傷:

macOS 端的 MWeb 右邊的預覽欄會隨著左邊的原始碼欄滾動,這本來是好事。扯淡的地方在於左邊和右邊對不上(如上面圖中所示,左右內容不同步),居然還不能關閉這個隨之滾動的功能。更扯的是開發者跟我說這個比較難改,所以暫時無法解決。您逗我吶?任何一個開源編輯器都能做到吧?

iPadOS 端的 MWeb 不能分欄預覽。啊這啊這啊這啊這。要您何用。這麼大個螢幕連雙欄預覽都做不到。

貴是原罪。就這樣,macOS 端賣 ¥128,iOS 端賣 ¥60。

當然 MWeb 也是有好處的,比如可以一鍵釋出到部落格啊知乎啊,比如支援 iCloud 同步啊。

問題是,作為編輯器本身是不合格的。

因此我甚至想退錢。想入者請慎重。

Ulysses:最棒的寫作 App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用 Ulysses 寫本文的樣子

確實就像 Ulysses 宣傳的,最棒的寫作 App。簡潔,優雅,沒有什麼花裡胡哨的功能,但又足夠強大。可以釋出到部落格,也可以匯出為 docx 、epub 或者 pdf 。而且可選的樣式很多,寫正式文件也完全可用。我經常拿來給新人寫手冊,也會拿來寫像這篇一樣的不含公式的部落格文章。支援文稿接合(多個短文稿接合成一篇長文章),支援 iCloud 同步,自動本地+雲端備份。很可惜只支援蘋果陣營,更可惜不支援公式輸入。

另外寫作強度不高的朋友不建議買。訂閱制,而且還蠻貴的。但我訂閱了 Setapp,恰好包含了 Ulysses,而且 Ulysses 很良心的一點是移動端也可以用 Setapp 許可證。

為知筆記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Wiz Lite 嚐鮮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為知筆記推出了 Wizlite 客戶端的 Beta,那肯定不能把它落下——因為它居然支援 wysiwyg 的實時預覽,也就是說,相當於一個線上的 typora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馬上去部署了一個為知的伺服器,並連上了 Lite 客戶端。

真香233333。雖然 Lite 客戶端不支援思維導圖和手繪,但已經足夠了。簡潔好用的 Markdown 編輯器,可本地編輯,簡直不要太爽。如果能支援自定義 CSS 的話就更棒了。當然也是有問題的,比如收藏、新建這些操作反應稍微有點慢;但相信正式版會改進的。這畢竟是個 beta。

文章式筆記我想講的應該就這麼多了,當然還有其它優秀的編輯器但功能重複,這裡不提。

2。1。4 腦圖類筆記

「思維導圖」,或者腦圖,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過。這兩年莫名其妙就火了起來。不可否認的是,思維導圖確實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有用的工具。然而我從未把思維導圖當成「主力」筆記來用。

Xmind / iThoughts / Mindnode / …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Xmind 上的本文大綱

這些腦圖工具被我放在了一起。原因很簡單:介面相似、功能雷同、操作邏輯也基本一致。只不過長得不大一樣,價格不大一樣。因此喜歡什麼由你自己挑,我不做區分。我個人比較喜歡 Xmind,因為夠簡潔,功能又夠強大。

而在「如何使用腦圖」這個問題上,不同人的用法也不太一致。比如我,

「思維導圖」對我來講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來打大綱

:無論是專案起步的策劃,還是作報告前理思路、寫文章前先寫大綱,「思維導圖」都是上上之選。

其次就是在給人演示的時候

,思維導圖其實是一種很棒的手段。一張圖裡能裝好多東西,又一目瞭然。但我很少會用思維導圖來記筆記或者輔助記憶,畢竟在

需要記憶的知識量大、分支多

的時候我絕對不建議使用思維導圖。對我來說,它最適合大綱,也只適合大綱。

另外,對樣式沒什麼需求的話完全可以使用石墨文件的思維導圖功能。免費,還雲同步。

幕布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也是被捧上天的幕布

那麼為什麼要把幕布單出來說呢?原因也很簡單:介面不相似、功能殘缺、互動設計捉雞。雖然我白嫖到了幕布的會員但是我完全不想用。這也是為什麼我沒去放幕布的移動端截圖——實在不想去下載了。

那麼又到了喜聞樂見的吐槽環節:

只能在大綱裡編輯,不能在腦圖上直接編輯;

桌面端手勢無法進行縮放,必須點選「放大」和「縮小」按鈕(真的很迷惑啊);

同樣的一張腦圖對比一下其它產品就知道這東西排版有多糟;

同樣貴是原罪。就這還敢拿出來賣。那我為什麼不用石墨文件?

剩下的槽點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所以這東西能火我也是蠻意外的。看來營銷真的很重要?

Marginnote:野心極大的「學習應用」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同樣被捧上天的 MN ……但 MN 確實好啊233333

準確地來講, Marginnote 不應該放在這個「腦圖」類裡面。實際上它應該和 Liquidtext 還有各種 PDF 閱讀器一起放在「閱讀與批註」這個分類裡面。然而 PDF 閱讀器我是不打算寫的,而 Liquidtext 在 macOS Big Sur 上開啟即閃退,因此只剩下 Marginnote ,我就把它放到了「腦圖」類裡面。應該說 Marginnote 是令我又愛又恨的。功能非常獨特,但也槽點滿滿。

MN 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在文章「旁邊」生成一張腦圖(當然是手動生成),這張腦圖中的每個部分稱為「卡片」,一邊閱讀可以一邊用「卡片」對文章中的內容進行摘錄,並透過腦圖將這些卡片組合成整個文章的脈絡。就像前文講到的,我不習慣使用腦圖來記量大管飽的東西,因此我只拿 MN 來讀論文,而不是拿來看書。另外一個很有趣的功能叫「研究」,具體表現為在原文中選中一段文字,可以自動在翻譯/谷歌學術/等等中搜索該段文字,可以彌補 macOS 上不存在的「劃詞翻譯」。

MN 的功能遠遠不止於此。「手寫批註」、「劃重點」、OCR、「複習」、「靈感盒」等等等等,功能很多很多。我估計 MN 的團隊是想在 MN 內形成完整的 「學習流程」。因此我說 MN 的「野心極大」。

看起來很方便?然而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MN 並沒有給我節省時間。且不說大量用不到的功能,糟糕的互動邏輯、不支援公式輸入的卡片批註

[1]

、以及一篇文章讀完之後原文根本沒法再看(已經被塗得花花綠綠了——卡片顏色和熒光筆顏色必須一致)都在耽誤時間。另外,我也逐漸開始思考,摘錄腦圖功能我真的需要嗎?如果只是為了理清論文的邏輯的話,我有更多有效率的辦法。

另外一個最大的痛點其實在同步上。很多很多朋友都表示遇到過 MN 會丟檔案、關閉之後再開啟會變亂等等這些問題。而 MN 的團隊在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的情況下,卻始終沒有修復,而一直在不斷新增各種各樣的新功能。這是我無法理解的。

而 MN 對新人很不友好的一點還在於前置學習成本上。這是需要一段時間學習才能會用的應用,而且不斷增加的新功能也在不斷增加學習成本。然而並沒有一個合適的官方圖文教程,附帶的一個介紹檔案來自於使用者,最簡單的學習方式居然是跑到交流群裡去問客服。我想作為一個應用本身這是不太合格的。

作為一個開發者,其編寫的「應用」,而且不是複雜的「專業性應用」,其本身的用法不應該是知識,更不應該「讓使用者摸索著學習怎麼用」。

這是我在清華學習程式設計的時候,老師教給我的第一條準則,也是當時期末大作業評分的判據。不論作為使用者是否可以理解 MN 的複雜性,作為一個開發者而言,它是非常不合格的。

2。1。5 「知識庫」類筆記

這一類筆記,往往是 All-in-one 風格的。說實話我不大喜歡,畢竟往往過於臃腫。但其中也是有做的非常棒的。

Notion:「知識庫」的集大成者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Notion 的桌面端……移動端的互動有點坑

這裡只貼出桌面端,因為移動端 App 我幾乎不用。Notion 可謂是「知識庫」的集大成者,頁面間的連結跳轉,行內/行間公式、圖片、檔案、網頁、影片、pdf 、日曆、Todo 項的插入,強大的表格功能(是可以做計算的)、支援團隊協作、全平臺支援,基本上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另外,每段文字是以 block 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可以拖來拖去,整理極為方便。

然而 Notion 有 Notion 的弱點。首先只支援雲服務,意味著斷網你就和你的一切筆記斷聯。其次伺服器在國外,因此同步速度稍慢。上個月還出了 Notion 被牆的事情,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另外,匯出之後的檔案不太適合正式場合。最後,Notion 曾經爆出過員工可以訪問使用者私人筆記內容並造成洩露的問題;雖然我從開發者團隊那邊得到的答覆是已經修改了隱私協議並會注意這點,但是否信任還是由各位自己決定。

國內仿照 Notion 的服務還有語雀(阿里大廠出品,比 Notion 還是差了點意思的)、寒舟筆記(完全照抄,已倒閉)。另外,Notion 提供教育優惠,學生申請 Pro 賬戶免費。

印象筆記:啊這

大家都熟悉,我也就不貼圖了。測評網上多的是,個人感覺別的都好說,就是醜,而且是真的臃腫。因此已經棄坑,評價也只能來一句「啊這」。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啊這 你乾脆叫 Evernotion 吧

我本來是想這麼說的。但也在這幾天,「印象筆記」釋出了新功能的 beta ——「超級筆記」。(簡單來講就是抄了個notion)功能和 Notion 非常相似,但一些地方還是不如 Notion 舒適。問題是印象筆記支援本地編輯啊…… emmmm 真香。

但是我可能暫時一段時間內還是不會用。畢竟,知識庫對我來說不是剛需。

Roamresearch:就這?

近期火到不行,然而我試了一個月,並不喜歡。且不論一個月 $15 就為了一個筆記 App 是否值得,月付使用者只能使用 Web 端、頁面醜的一批需要自己寫 CSS、不支援本地儲存,我幹嘛不用 Notion?

很多人講 Roamresearch 最大的好處是將「線性知識結構」變成了「網狀知識結構」。這點我承認,但……「網狀結構」為什麼優於「線性結構」呢?如果為了記憶效果的話,似乎線性更好一點。而說起「網狀結構」,Roamresearch 實際上也不是第一家。想想看,RS的這些主要賣點:「網狀結構」、用

[[

]]

就能生成連結、「雙向跳轉」、支援標記語言……想到了什麼嗎?

沒錯,就是維基百科。RS 的本質其實也就是一個你自己的私人 wiki。然而 Mediawiki 是開源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部署一個 wiki。這也是為什麼我對 RS 的評價就是一個 「就這」了(笑)。

關於「筆記」的內容,就講到這裡。下面來談談一些其它的「效率」軟體。

2。2 GTD

GTD,即 Getting Things Done,其實就是「任務管理 App」。這一部分,我們分為「輕量級」和「專案級」來講。

「專案級」 GTD

所謂「專案級」指的就是可以層層分類、分級的 GTD。比如我的任務可以分成「學習」、「科研」、「社團」等類別,而「社團」這個類別裡又可以按照專案來分類,比如「校慶賀禮專案」和「伺服器運維專案」,而每個專案裡又分好幾步(甚至每一步還會有分步)。這種 GTD 基本上是要付費的,功能上大同小異。這種 GTD 只建議工作比較複雜的人用,要不真的沒必要。

關於「效率 App」的討論

Things3 的全家桶(我才想起來之前都沒放watch的圖)

滴答清單、Todoist、Things3 都很不錯,都可以自己試試然後做決定。提醒一下,滴答的子任務無法提醒,日期識別也非常不智慧,但高階版附帶番茄鍾;Todoist 最智慧最好用但是比較貴, 而且同步比較慢;Things3 則是買斷制,但 iOS 和 iPadOS 居然要單獨收費。

而 Omnifocus 則是異類。個人不太建議,把 GTD 弄得太複雜了。

「輕量級」GTD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一個「輕量級」的 GTD 完全夠用。如果是蘋果全家桶建議使用基礎的「提醒事項」,非全家桶使用者建議使用微軟 Todo。簡單、快捷、同步快,完全足夠。

應該……差不多就這些了吧?當然還有一寫其它能提高效率的小軟體比如 SideNotes , Paste,等等等等。但是就不逐一列舉了。希望本篇文章能對讀者有一定的幫助,也希望之前為此感到迷惘的朋友們能儘快找到自己的組合。

如果還有想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我也正好考慮考慮下一篇寫什麼。

參考

^

注:這是那個時候的感想。Marginnote 官方目前已經出品了一個支援公式輸入的 Markdown 外掛(原生依然不支援),雖然做得就像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