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的傳說是怎樣的?ctskhvues2013-06-19

媽祖,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奉為“海神”,倍受漁民頂禮膜拜。何以令人如此尊崇敬仰,原因何在?讓我們沿著歷史長河回溯,去了解她吧!

媽祖雖屬中國民間信仰之一,卻不是憑空想象的神類,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一位被神化了的人。她姓林,名默,又稱默娘,是湄洲一位漁家女,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 年)3月23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傳說昇天時她告訴親友說“塵寰所不樂居”,駕雲昇天,時年28歲。人們懷念她,建廟供奉,稱她為“娘媽”、“媽祖”。她幼時聰穎,過目成誦,悟力極強常做好事,救人於水厄海灘,甚至能“承席渡海”、“翻飛水上”。她知矢不嫁,專救海上遇難漁民。她懂水性,又善氣象,人們尊稱她為“神女”、“龍女”、“通賢靈女”,把她奉為“海神”。

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她的神話故事。宋宣和五年,朝廷派給事中路允迪率船隊出使高麗,船至東海,天氣突變,狂風大作,八條船沉沒七條。唯獨路允迪所乘船的桅頂上忽現一道紅光,彷彿有一朱衣女神端坐其上,過後風流頓息,轉危為安,船上莆田人李振告訴路允迪是湄洲神女搭救,路允迪還朝復奏,徽宗皇帝遂下詔賜“順濟”廟額,這是皇帝第一次對媽祖的封號。還有“機上求親”、“觀井得符”等故事。至清康熙五十七年,媽祖和孔子一樣被列為清朝各地方的最高祭典——地方官親主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禮。這樣,媽祖由民間傳到官府,並得到朝廷的承認嘉獎。自宋宣和五年(1123年)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這幾百年間,歷宋、元、明、清十九位皇帝先後為媽祖親自褒封26次,封號由“順濟”二字累加到64個字,爵號由“夫人”、“妃”、“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直到無以復加。朝廷的累累封賜,最終樹立了媽祖作為唯一“海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隨著航海業的發展,媽祖信仰廣為傳播,也傳到徐聞這塊紅土地上,散佈根植在海邊。至於徐聞的媽祖,那是嫡系家傳。

徐聞境內自新寮、海安、五里、角尾、西連石馬一帶沿海,就有20多座媽祖廟。如此多的媽祖廟,為何與莆田的媽祖相同,原因是早在唐代,朝廷就有計劃地“徙閩民於合州”(古轄徐聞等),而後宋、元、明、清閩人逃避戰亂、航海經商、到徐聞為官宦滿期後定居,帶著福建莆田的媽祖落戶徐聞。 現在徐聞沿海天后宮廟門大多寫著有關莆田媽祖內容的對聯,說明媽祖是從福建莆田傳過來的。這是一種說法。徐聞媽祖的另一種說法是:角尾潭鰲村有一種傳說,有一次漁民在海里拉地拖網(俗稱“搬姑”)網魚,起網時,沒有網到魚,只網上一個較大的白石。因有所避嫌,漁民們便將它搬回大海,無奈,第二次撒網時,又只撈到它,還是沒有網到魚,漁民便用船運到很遠的不在地拖網範圍內的海里。第三次拉地拖網時,再撈到它,一個魚都網不著,如此這般,漁民甚是好奇,認為這一定是神靈在作怪,必是保佑漁人的神,漁人對著這個白石說:“如果你真地這麼靈,能保佑我們下次撒網時能網到魚,我們建廟供奉你”。第四次撒網時,果真網到很多魚,於是漁民便把她供奉起來,砌成廟,就是現在的“娘王廟”,俗稱“白宮”,那個白石至今還存放在“白宮(娘王廟)”裡,已無年代可考。這就是“搬姑”的故事,“白宮(娘王廟)”的來歷。“白宮(娘王廟)”前面右邊靠近岸邊海里有三個巨大的白石,呈三足鼎狀,傳說這三個白石是媽廟託運飛來的,筆者的祖父成修公曾以此三個白石作為罾埠絞罾(俗稱三腳罾),常常罾到很多魚,文革時這三個白石被毀。這故事虛實相間,聽起來也很玄,但卻說明了當地漁民祈求太平如意,尋求保佑安寧的心理,於是漁民家中大事小事或每逢出海,都到“白宮(娘王廟)”問問媽祖,燃一束香,祈保平安。

媽祖的救難扶危,行善濟人,發揚了中華民族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