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四季半決賽時出現了一個辯題:“全村的人都喝了愚人井裡的水,神志不清,黑白顛倒,只剩下你一個沒喝,你要不要喝?”當時姜思達的觀點是“不喝”。辯論過程中他說,作為年輕人,對英雄主義喪失信心,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現實中,姜思達和他的《透明人》似乎也承擔著“不喝愚人井水”這樣的角色。

上週四(3月29日)節目第五單元《名利場》收官,收官這一期,姜思達剖析了自己。《透明人》作為短節目影片的頭部專案,節目內容涉及TFBOYS的粉絲、Papi醬、網紅產業鏈這樣已經在公眾中形成刻板印象卻又不曾被深入瞭解的物件,也有相親角的父母、戒酒者協會這樣日常但陌生的人群,“都是我感興趣的話題,我猜你也感興趣。”姜思達說。

姜思達與《透明人》:一份溫情的“少數派報告”

節目並沒有刻意制定基調,也沒有揹負揭露社會黑暗面的沉重使命,它只是帶著自己的視角觀察世界、理解世界,角度巧妙卻不尖銳,審視中帶著一點善意,就像姜思達在辯論場上展現出來的自己:看似任性,卻對世界有著理解一切的深情。

截至目前節目一共推送了26期節目,每期節目平均時長6—13分鐘,內容較為豐富的話題,因為其短平快的剪輯目前已經佔據“短節目”影片的頭部。

去年10月,《透明人》獲得了千萬級贊助,這個金額創下了短影片領域的最高紀錄。如同彼時Papi醬2200萬的拍賣會,短影片領域出現的變現埠風頭過後面臨都是公眾的審視。《透明人》獲得贊助之後,公眾期待的是新一單元節目會有什麼變化、廣告承載效果如何——截至《透明人》第五單元收官,微博相關話題閱讀數達到6。8億,討論數47。9萬,單元總播放量達到1。41億,節目總播放量超過5。51億。

《透明人》:從作坊式的內容生產到流程化的會議產品

姜思達說,《透明人》最開始是一種作坊式的內容生產,團隊7個人擠在米未一間辦公室裡埋頭策劃,想各種有意思的點子,每週開一次選題會。初期節目模式不明確時,也出現過團隊坐在一起聊一兩個小時卻沒有提出什麼有意義的選題的情況。

這是年輕團隊必經的階段,蓬勃跳躍的思維無法輕易落地,時間與效率並不匹配。這種情況讓姜思達意識到節目製作需要流程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姜思達提到,“我們讓每個人在幾分鐘之內把自己想要報的至少四個選題全部說完,幾分鐘這件事很重要,所以每個人報選題這個過程基本在半個小時之內就能結束,然後我們迅速的把大量的選題進入到我們的量表當中,分為幾個維度來討論這個事情,然後再打分,到最後就會出來一個排序。”選題的誕生是一個集體思考的過程,最後的敲定會讓每一個人都參與。

“因為時間是不可替代的,我的焦慮感很大程度來說,其實《透明人》不是一個特別輕操作的,它即便看起來是很輕的東西,實際上操作起來並不是。” 但這種焦慮隨著《透明人》逐漸尋求到成熟、穩定的節目流程後在慢慢消失。目前《透明人》團隊每兩週做一次選題,一旦有責編認領後,相應話題就進入幾天的前採期和籌備期,這段時間會解決提綱、場地拍攝等問題,拍攝結束後後期階段。整期節目從開始的話題策劃到最後成型差不多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基本底線是不能譁眾取寵,或是誘導受訪者。在此之上,一切內容皆資訊——不一定是一段很長的回話,或許只是一個眼神、嘴角一撇、關掉麥後的癱坐等等。

“節目製作週期大概是一個月。”現階段節目實際操作時間在20天左右。

姜思達與《透明人》:一份溫情的“少數派報告”

而節目形成穩定的流程,就需要內容層面迅速跟進。短節目影片短、頻、快的展現形式更是要求內容生產者在有效的時間輸出最大價值的內容,《透明人》節目KPI除了姜思達個人IP效應,更大層面來自節目內容。姜思達曾經介紹過《透明人》選擇選題的標準:第一這件事背後可能蘊藏著巨大的資訊量;第二會激起大家的好奇;第三能產生很大的情感共鳴;再次包含熱度;最後是個人審美取向——選題的產生有一個最原始的心理狀態:好奇。

“每個內容生產者最原發的,一定是自己對一個內容的欲求。我的欲求就是我想了解。”所以公眾看見了《透明人》各種另闢蹊徑的選題,五花八門,但又似乎在一個特定論調裡保持了奇妙的統一:有社會公益的話題,比如《透明人》受到各大KOL關注的“相親角”,“寶貝回家”兒童打拐機構,馬戲團的動物表演,也有流量型的話題,錄製王者榮耀的專業玩家專題,邀請鹿晗經紀人楊天真女士,與papi醬進行長談,拜訪日本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順便cos了一回女裝。

這些不同選題的製作對於姜思達而言既是一種產出也是一種吸收。“節目製作過程是一種吸收的過程,我在交流過程中獲取了很多資訊。”《透明人》實際錄製內容遠比節目呈現內容更多,而短影片相對短小的時長要求節目對錄製內容進行取捨,“一般錄製都是一到兩個小時,我會準備20道左右的問題,多的也會到100道。”

邀請papi醬參與《透明人》時,姜思達一共問了100道問題,錄製時長超過兩個小時,節目最終呈現內容13分鐘左右,還加上了影片前後的廣告時間。“有些資訊的取捨是必要的,真的完整呈現一兩個小時的錄製也許沒人願意看,沒有資訊量的內容會被剪掉。”而如何判定內容是否具備資訊量,姜思達說這是一種“本能”,“我把資訊帶給大家,我把話題裡的一些矛盾點帶給大家,剩下的你們自己去看。”

“雪碧”千萬贊助,從《透明人》可否窺見短影片變現之道?

姜思達透露,《透明人》第四單元廣告貼片會以更有意思的方式出現,每一集的品牌推廣都會和當期選題相關,節目內容與商品之間更加貼合。“雪碧看中的是節目內容調性和品牌價值觀的契合度,他們有自己不同時間需要傳達的品牌觀念,我們在內容選題上是要貼合的,但這是自然不彆扭的,不能影響本來的標準。”

目前《透明人》節目中片頭出現的廣告詞“火鍋配雪碧,爽到發脾氣”就是節目團隊想出的slogan,而節目片尾團隊一起吃火鍋的小彩蛋也是有意為之。最新一個單元雪碧選擇《透明人》為新產品減脂雪碧——雪碧纖維+的國內首次亮相平臺,“雪碧纖維+,腰圍一尺八”的口播加上定製貼片引得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紛紛諮詢新品購買渠道。

除了《透明人》本身的廣告承載功能,透明人的官方微信@這裡是透明人 也成為節目內容的補充平臺,使用者紛紛表示配合它的公眾號和微博內容食用觀感更佳。

去年《透明人》獲得千萬元贊助也讓公眾再一次注意到短節目影片的變現問題。今日頭條影片合作總經理張偉偉曾指出了目前短影片領域變現的幾個模式:平臺補貼、廣告、知識付費、粉絲打賞、電商。顯然,除了廣告、粉絲打賞,其他幾種變現模式更需要大平臺的支撐。《透明人》的廣告貼片是短節目影片普遍採取的變現手段。

“我們想拿這個專案跑通短節目影片領域。”這是米未傳媒聯合創始人、CCO牟頔對《透明人》的期望。

姜思達與《透明人》:一份溫情的“少數派報告”

《透明人》雪碧廣告的出現對於節目受眾而言是可接受的,這一是由於姜思達本人的IP效應,從《奇葩說》脫穎而出,姜思達新生代KOL的形象有靈且美,特立獨行卻不尖銳,他是網路輿論的寵兒,比起其他明星在流量風口收到的非議,姜思達接觸到的更多的是讚美與包容,這種情況下粉絲對於《透明人》廣告植入具有較高的包容性,廣告贊助背後有著粉絲經濟的支撐;二是雪碧廣告本身與節目內容的貼合度,雪碧的出現並沒有損害內容本身。

但如《透明人》這樣水到渠成的廣告贊助並不多,papi醬短節目影片進行美即面膜廣告貼片時一度被粉絲群嘲,“他們說我是賣面膜的。”《透明人》節目中papi醬忍不住叫屈。對於《透明人》的商業變現,姜思達認為這對於行業而言並不一定具有普世意義,《透明人》的廣告形式尚未定型,帶著試探的性質在不斷嘗試,第三單元淘寶網店客服那一期,節目結尾播放了兩個廣告內容的拍色花絮,“這種形式是突發奇想。但從反饋來看,比直接植入的效果好很多。”

姜思達與《透明人》:一份溫情的“少數派報告”

去年7月,米未還上線了另一檔短節目影片《說說而已》,節目時長3至5分鐘,主創來自於馬薇薇、胡漸彪、邱晨、周玄毅和黃執中等一批“奇葩選手”。這檔節目和網易新聞的進行合作,上線10期,在網易新聞平臺的總播放量超過1億。這兩檔短節目影片被視為米未進軍短影片領域的兩架馬車。米未並不是入局短影片領域的第一梯隊,但它有自己的節奏。

整個短節目影片領域都面臨變現痛點,巨頭們忙著畫野分疆,相比之下《透明人》與《說說而已》在米未《奇葩說》的IP迭代下垂直分眾市場,找準受眾定位與平臺策略,以內容製作者的姿態走得更加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