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閱讀的問題開始講起,瞭解其中的系統性思維丟失的徵兆:為什麼現在的娛樂文章會降低人的系統性思維?

我們應該區分兩種文字:

一種是隨波逐流式的,一種是地圖式的

。為什麼有些文字讀起來輕鬆,有些文字卻相對較累?一個原因是,隨波逐流式的文字只需要我們讀到哪就想到哪,不需要

回顧反思

,不需要

綜合

,而地圖式的文字往往不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心理,它往往具有大段的解釋和例子,繞著繞著讀者就

迷路

了。換句話說,前者只需要見樹木就夠了,後者卻要求我們時時刻刻在心中保留森林的位置。

為什麼這個閱讀的問題如此之重要?因為我發現,當我閱讀稍微具有難度的書籍的時候,就常常會看得很累,而「累」意味著心力的損耗,我在用意志力作鬥爭,那麼儘管我可以堅持閱讀下去,但是我的內心已經充滿了掙扎想要逃離。而我發現,閱讀這種書籍有個共同的小技巧,

那就是時刻提醒自己:這一段、這一章講的是什麼主題,它在論證作者的觀點中起了什麼作用?

因為我實在是太容易在文字中迷路了——我前面的文章講到,「理解的過程是一個尋找意義在系統中相對位置的過程」,所以失去大背景,失去作者要論證的觀點去看文字,是非常累人的一件事情,造成一種迷路的茫然,而且一種急切而又沒有進展的情緒會放大這種負面效應。 但是,當我把眼球轉到知乎上、微博上的文章,而不是論文和專業書籍的時候,我發現這種困難不見了,其原因正如我上一段所說,

因為它不要求我們「定位」

,即尋找論據在論題中的位置,

它對理解的要求是「即時性的

」。

而我認為:系統性的思維要求「非即時性的閱讀和思考」,它需要更長遠的眼光和更多的定位。

系統的閱讀訓練固然誘人,但卻對記憶和意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我們的速度過快以至於理解跟不上時,要麼選擇放棄這部分的內容,要麼選擇重新回到理解出現斷層的地方,而選擇都是要耗費心力的,更別說在理解本身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樣閱讀就開展不下去了。

如果要想培養系統性的思維,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改掉我們「隨波逐流式的閱讀」。

與之相對的就是「

燈塔式的閱讀

」,即要抓住主題、抓住背景、抓住問題等

系統

,從

系統的角度來理解內容和材料,定位這些質料在系統中的位置

——做好這個工作,就完成了最重要的一部分思考任務。

直到現在,我才真正理解許多中小學時候的一些語文練習的意義:閱讀理解的「主題」問題,就是一種「系統意識」,文字內容只有在系統中、在主題裡才有了意義。反觀我們平時的閱讀中,有多少人會去刻意地思考主題問題,這些在偏休閒的社交網路上是難用上的,它太短,以至於沒有什麼系統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