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語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又稱介詞結構後置)、謂語前置等幾種。

1.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四種情況:

(1)否定句中用代詞做賓語時,這個代詞賓語一般放在動詞前。例如:

①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2)疑問句中用疑問代詞(何、安、誰、孰、胡、焉等)做賓語時,這個賓語一般放在動詞的前面;充當介詞的賓語時,這個賓語一般放在介詞的前面。例如:

①沛公安在?(《鴻門宴》)

②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③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用“之”“是”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為了強調賓語,文言文中可把賓語移到動詞前,並在提前了的賓語後面加“之”“是”作為提前的標誌。有的文言句式為了表示強調,特意在賓語前加副詞“唯”,組成“唯……是……”“唯……之……”的形式。如:

①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②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4)用“……之謂也”或“其……之謂也”“其……之謂乎”句式表示總結性的判斷。這是賓語放在動詞“謂”之前的形式,意思是“說的就是……啊”。例如: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秋水》)

②《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鄭伯克段於鄢》)

③《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2.定語後置

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一般要放在中心詞之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文言文中除了此種情況外,也可以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我們稱之為“定語後置”。常見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形式:

(1)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這種形式中的“者”,相當於結構助詞“的”。例如:

①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②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例如:

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3)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形式。例如: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4)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字,構成“中心詞+之+定語”的形式。例如: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3.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介詞結構“於……”“以……”常放在謂語動詞後做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的習慣要放在謂語動詞前做狀語,所以翻譯時,就讓它做了狀語,因此稱它為“狀語後置”或“介詞結構後置”。

(1)介詞結構“於……”置於謂語動詞後。例如:

①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2)介詞結構“以……”置於謂語動詞後。例如:

①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②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4.謂語前置

古今漢語裡,謂語一般都放在主語之後。但是,有時為了強調謂語,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種句式通常出現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