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有段時間比較在意中國古代的各種儀態與姿勢,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去了解了下坐姿。但我發現,百度以及貼吧,甚至知乎內的資訊其實都挺籠統,甚至讓我懷疑它們是否只是互相抄來抄去,然後就放上網了。之後,我就因這樣的原因把重心轉移別處去了,

但總的來說,我對跪坐感覺有點概念,但卻又很模糊。

我記得我上一年在微博上,就發過這本書——《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這本書真的很好,所以我一直很想要安利這本書。而現在,我就做個摘抄,同時也加入一點自己的思考。

(為了方便閱讀,我會在不改變原句上,做些排版上的變動。)

古今坐俗,可以大概一分為二,即自古至隋為跪坐時期,唐宋以後為椅坐時期。

黃現璠:《我國坐俗古今之變》(一、二、三),《掃蕩報》

之前有人跟我談及,他認為,唐朝是中國開始胡化的時期。

對此,我覺得挺正確的,因為唐朝就是中國慢慢從席地而坐,轉為垂足而坐的階段。這個從唐朝時期的傢俱當中就能夠察覺得到。

不敬坐有蹲踞、箕坐、胡坐三式,

敬坐有跪、跽及正坐之異。

黃現璠:《我國坐俗古今之變》(一、二、三),《掃蕩報》

這裡,黃現璠先生是把「跪」與「跽」是分開來的。而現在中國很多文章,都是把「跪」與「跽」強行混為一談,我個人覺得十分不嚴謹。

跪分兩種,

一為跪拜,「首至手」,系拜或拜手之形;

二為跪拱,二手相疊,系抱鼓拱手之形。

這裡,我找到了一張出土的文物圖;而這張圖,

我認為就是黃現璠先生所說的跪拱。

讀書筆記:「跪坐」、「跽坐」、「正坐」之坐姿探討

漢陽陵博物館收藏跪坐拱手陶俑

跪與跽的不同之處表現在:

跪時行拱手禮或拜手禮跽由於是「小跪而聳體若加長焉」,上身挺直,準備起身一般不行拜或拱禮,這從《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按劍而跽」可資佐證。

這裡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我發現漢陽陵博物館當中,還有跽坐俑收藏,所以再加上圖片那就更加清楚了。

讀書筆記:「跪坐」、「跽坐」、「正坐」之坐姿探討

漢陽陵博物館收藏跽坐陶俑

這裡,我將「跪」與「跽」分清楚了,同時,也必須知道「跪」是先於「跽」的。

跽當為跪之變化形式,即先有跪,後有跽之長跪、小跪。

同時,我們又得知道:

跪可以言坐,坐不可以言跪也,蓋因跪俗早於坐俗。

上古時代人多稱「跪」或「跽」,開始改稱為「坐」,約始於春秋戰國早期。

跽坐這種坐姿,

可能有的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具有重男輕女意味的坐姿,抑或認為僅僅只是女性才會使用的坐姿。

但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跪坐是殷人固有的起居習俗,並由此逐步演變成一種供奉祖先、祭祀神祇(跪葬)以及日常生活中待人接客的禮節。

李濟《跪坐、蹲踞、箕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4集1953年

既然它已經是殷人日常起居所使用的習俗,那麼肯定就不會具有什麼所謂的「重男輕女」,抑或是僅僅只是女性才會使用的坐姿。

同時,書中還提到了「正坐」。

餘稱之中國古人的「正坐」,即從早期跪俗演變而來。中國古人的「正坐」與古今日本人於和式屋中的真坐形態大致相似。

古今日本人於和式屋中的坐法,大致可歸為真、行、草三態,同時可分為敬坐與不敬坐兩類,雖有與中國古人跪、跽、正坐類同之點,但並非完全相同……

這裡提到了「正坐」與日本人的「真」形態大致相似。

這裡我剛剛找到了這張圖,假如是按照這種坐法,那麼我個人倒覺得與中國的正坐不太可能類同。(這方面我個人還是需要再進一步研究下。)

最後我們需要明確一下,目前很多人總是會把「跪」同「跽」強行混在一起,而不把它們兩個分開來講,這其實是十分不嚴謹的。

而且,我現在總結下來,能夠發現「跪」同「跽」其本身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再者,按照我現在所總結的那樣,那麼,

其實很多我們經常稱之為的「正坐」抑或「跪坐」,其實都只能叫作「跽坐」。

最後說下我個人的立場,可能是因為我的性格所致,

我一向堅持將任何東西都要分清楚,不能夠為了「貪圖方便」,而將明明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合在一塊

,所以,我才會總結出來,並分享給你們。

最後,我仍舊還是推薦《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內容還不僅僅如此。

看到這裡了,不如關注下我的公眾號「在說一個故事」吧!

關注我的公眾號後,每天都會第一時間收到我的日記以及隨筆哦。

最後,謝謝大家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