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想法,融入好萊塢故事模式是否是華語電影編劇的唯一出路?地精工效學者2019-09-25 02:56:50

首先從來沒有一個模式叫做好萊塢模式。好萊塢是在美國人民的普遍需求下,以意識流、蘇聯蒙太奇、歐洲作者電影為基礎,以自身型別電影市場需要,逐漸建立起來的。當代好萊塢模式的大框架是在約瑟夫·坎貝爾的《千面英雄》《英雄之旅》等對神話原型中英雄敘事為基礎,以電影工業發展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正規化。

約瑟夫·坎貝爾的原型研究雖然沒有講。可全世界主要的神話、戲劇及童話故事,追根述源都能在中國歷史上找到其最初的範本。無論是湯乙、西南月神還是大禹等。所以由千面英雄三處的“三個世界”理論,通常是我們祖先在解決群眾問題,走到群眾中去所被記錄下來的片段整理出來的一種正規化。這種正規化,當代幾乎能在所有好萊塢電影模式上看到。

相反我們早些年的華語電影編劇,則更多來自巴爾扎克、莎士比亞、愛默生或更早歐洲一些戲劇理論,並對他們作了本土化的改良,甚至也創造了不少自己獨有的工具和形式感。那些理論疊加起來就是電視劇創作的方法。也比較適合戲劇單幕表達。這些方法,包括如麥基《故事》裡挖掘人物層次以推進劇情的方法。都是一個個小的創作工具,這些是沒有國籍的。

我們看到好萊塢也在不停在商業模式和故事模式上做改變。比如他們會在日本尋找東方思想,在香港尋找一個國際融匯城市的敘事。他們有一些人拜訪過黑澤明,一些年輕大導演也崇拜王家衛。最近,我們看到超級英雄的電影宇宙是美國電影最受歡迎的新正規化,這種電影宇宙是什麼呢?是中國本土話本文化得到了版權集中化以後的結果。這完全不是美國的主張,倒像是我們應該有的主張。而其故事敘事則有了類似王晶導演、成龍大哥等人一貫在香港電影快速開發中創造的娛樂正規化。

所以我們看到好萊塢在不斷融入整個世界的文化基因,從而使得自己越來越豐富。

一個人是怎麼構成的呢?是在於世界的互動中互相學習,競相爭天中逐漸完成了自己在當代的人格。是否存在一種中國不變模式呢?中國的文化也經過時代變遷,最後確立了一種當代最實事求是的民主集中制文化。

通過當代世界觀眾也是中國觀眾喜歡的模式能不能創造集體主義的思想呢?當然是可以的,一個英雄,都是從人民中來,走到困難中去,最後得到了大家的擁護。集體主義不就是這樣一種英雄敘事,其根本不是好萊塢有沒有用過,而是他是不是符合觀眾喜好。

盲目套用西方敘事是一定會失敗的。這會脫離觀眾期待。我們看到去年有《我不是藥神》,今年有《過春天》《送我上青雲》。植根於中國第六代導演對現實主義問題研究巨大成果,也採用了一些小人物走向大時代,從個人到社會改良,這樣英雄主義的敘事,未必都像《我不是藥神》一樣成為英雄對抗命運,但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共鳴。這些都是新導演,都打造了自己獨有的敘事語言。票房好壞不論,在評論上,無論是專家評論,媒體評論還是大眾評論,凡是認真看的都得到了一致的好評。我們引進的西方電影上沒有看到這麼多真實的認同。真正打動人的一定是我們感受過的生活。是我們的鄉土,是我們共同走過的歲月。這是電影在當下好的發展。

但是不是隻有這樣一種敘事其餘只能用元素?當然不是啦。藝術是最喜新厭舊的。當市面上這種主流產品多了。自然多樣性的需求就會催生。可能群像式敘事加上科幻《流浪地球》也是挺好的。你不能說《戰狼2》是西方敘事吧?《戰狼》系列編劇劉猛,最早是寫軍武類網文的,他的《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是跟王朔老師學猛煽的。這些都完全是中國的故事,用一個英雄主義的敘事描寫出來也展現了中國人與集體的力量。

如果不是說美國的超級英雄電影都是講美國元素、美國人當代故事,我倒是覺得當代美國電影更像中國原來的文化。

反過來,編劇喜歡用什麼工具,如何創作,是他們的自由,他們天生就寫得好,不然吃不了這碗飯。觀眾就是喜歡聽他們吹故事,他們愛怎麼吹怎麼吹,觀眾OK,你自己不創作就不用管他們了。要管你就自己做這件事。你自己寫嘛。你自己當編劇,那就是一個漫長的學習和感悟的過程。

對電影的批評及研究,主要價值在於對電影市場上有文化創作模式的構建上,應該抓住我當代最多需要什麼商品,也給市場留一點變化。你一開始沒有市場一條產品線試一下,有市場,只要有新鮮產品身邊有人覺得OK,就應該給機會試一試。最後什麼頻率投放,多久進一個,能不能留下來。看市場資料反饋,合理分析嘛。不要給編劇出路,要給編劇自由,商業不是讓人沒有路走,非要別人聽你的,相反應該多聽聽別人,給與合作者更大的自由。過去的電影型別,只要有一些觀眾想看。你不能說這個不夠先進就不讓他們看了。一些小型別,雖然場次少,但專業性高,很多年才有一部。票房整體不高,有些上座率也很好。讓一段時間,每個人去電影院都有想看的電影是對電影研究電影評價最大的價值。如果他們想看的是國產電影,那就更好了。難道中國元素不好嗎?我看《哪吒》的藝術風格和故事大家都很喜歡。我還來得及看。看了一段片花,我也很喜歡。

我們以前一直把這些賣給天生會講故事的人,讓他們削足適履,還要越俎代庖,恨不得自己下場踢球。也是編劇如汪海林老師已經開始懷念煤老闆了。難道更有知識,更有眼界的人,不是應該給他們提供更好的創作環境,而不是對他們做的本來就挺好的工作指手畫腳嗎?難道當代的知識精英還不如煤老闆們對文化創作者更尊重嗎?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要老是日我們人民,覺得我們是傻的。我們也在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

什麼是真正愛過,什麼是真正的民族主義和集體主義,首先你要愛周圍的人民,電影這行就得先從編劇愛起,透過編劇們的工作去愛這個時代各種群體。不管是說好話,還是說壞話,只要是說實話。好的大家開心,壞的有所警惕,最後都會走進和諧共棲共融的和諧社會。框架工具元素是隨意的,偶爾來點傳統文化繼承也不錯,但只要有共同歷史有共同文化,就是一個民族。各司其職,勿忘初心共同奮進就是集體主義。

我覺得不去幹涉創作者,而是幫助創作者找到自己合適的觀眾,幫觀眾找到自己合適的作品,那才是研究電影故事型別最大價值所在。甚至研究下去還能為編劇提供更多更自動化的工具及更多機會的平臺。我們去融入中國當代編劇。不是讓他們去融入這個,融入那個,我們在很多其他行業已經犯過很多這樣的錯誤了,結果大部分都沒持續搞好。應該是我們基於自己的社會去嘗試不同的建設,最後就會超越好萊塢的成果。你看他們好萊塢就從不介意學習歐洲,也不介意學一下日本,不但有殺死比爾,自己也有賈木許這樣的導演,也不介意學習香港。他們要進入哪裡,他們就會去學習哪裡,這是聰明的地方,也是他們越做越大的原因,不是他們有一套無敵法寶、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特點,或者比我們種氣好。

做好一件事,向來不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搞“華夷之別”,工具怎麼會有國籍呢,只有買賣有國籍,最好還是“拿回來,建設好,走出去。”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你想做成電影,至少尊重編劇,尊重電影產業上每一個認真工作的人,不要讓假貨替代真貨,給他們弄點新玩具玩玩,試著幫他們搞起更大規模的合作,這比要求他們這樣那樣,最後會回報你的東西,就不一樣。

有一個想法,融入好萊塢故事模式是否是華語電影編劇的唯一出路?郭銀龍2019-09-25 07:06:24

謝邀

是的,目前我認為這是唯一的方法。標準的三段式,“救貓咪”式的節拍表,這些都是華語電影在編劇方面的未來

目前國內依然有不少聲音是不相信三段式的,同時對比相鄰的日本和韓國,他們的做故事的思路和好萊塢差別很大,比如我聽韓國showbox的人說過,韓國電影的創作思路,是發現社會問題,並且批判社會問題。這也讓國內很多電影工作者,對韓國電影的評價很高,甚至到了“像韓國電影就是高逼格”的地步。同時這也讓不少人相信,中國需要不同於好萊塢的劇作模式

然而事實上,在無數案例面前,你會發現中國觀眾和美國觀眾出奇相似。2012年《泰囧》上映,不少業內人士說這是一部低俗的作品,不明白這電影是怎麼賣座的。他們沒有看到的是,《泰囧》是第一部用標準三段式寫劇本的中國內地型別片

到現在,中國電影前三甲已經都是標準的好萊塢三段式了。

就我個人的觀感來講,好萊塢故事模式是一種很容易讓人——起碼是中國人——舒服的劇作模式,它符合人在看電影時的客觀生理節奏,這也是千百部電影摸索出來的。至少目前,從商業片的角度上來講,很難有什麼新的模式能夠打破這種類似物理定律的故事模式。

你可能會說中國人是不是丟了自己的創作之魂?

我覺得恰恰相反,中國人透過對好萊塢故事模式的滲透,把自己想講的講了出來

《戰狼2》《哪吒》《流浪地球》這些電影,他們偉大的地方就在於找到了中國自己的價值核心,他們只是運用了好萊塢的故事模式,把故事講得更生動而已

愛國魂,不認命,故鄉情……這些才是中國電影在創作上需要尋找的。長久以來,中國電影人如叫板一般對抗著好萊塢的故事模式,想找到一種中國獨有的敘事模式。然而可惜的是,在故事模式上,目前中國觀眾是最認可好萊塢故事模式的。而如果想要找到突破點,只能從內容本身下功夫

好萊塢故事模式只是個工具,它是方法的唯一出路,卻沒法給內容以出路,講什麼故事,還得中國人自己找

有一個想法,融入好萊塢故事模式是否是華語電影編劇的唯一出路?盧凱2019-09-25 10:59:56

不會寫詩的人,才會覺得韻律是障礙!

我身邊很多編劇,大導演,一提到結構,尤其是好萊塢結構,就不屑的說:“不能太教條,太死板了”。

我只想說,是你們根本就不好好學所謂的好萊塢結構。

還有人拿出崇洋媚外的道德標準評判,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要學外國的規則。

拜託,電影,電視劇是中國發明的嘛?

這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經驗,是中國自己研究的嗎?

攝影構圖你學人家,剪輯學人家,燈光學人家。編劇你咋不學人家呢?

因為除了編劇其它的比著葫蘆畫個瓢問題不大,拿來即用。

但編劇太難了,編劇最難比著葫蘆畫飄了。拿來主義碰到真正難的東西就不學了。你不想學,就開始給自己找藉口,什麼“我有我的敘事方式”,“什麼好萊塢電影都一樣,沒新意”。

我只能說一句帶味道話:“放屁!”

好萊塢的優質作品,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創新問題。雖然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人們獲知的內容太豐富了。但好萊塢的製片體系依然堅持擠也要擠出創意,無創意的劇本就不會投資。

拿諾蘭的《盜夢空間》來說。你看他花裡胡哨的,但他是標準的好萊塢結構,並符合《救貓咪》的節拍理論。諾蘭是最擅長玩兒非標準結構的主兒。但他拍商業片乖乖的使用標準結構,包括《蝙蝠俠》。他的非標準結構電影可能評價會不錯,但是基本沒有好票房。為什麼?因為電影是一個商品!是產品!你的產品是為了讓消費者心甘情願買單,並且買完了還要鼓勵朋友去買!!!!

我們國內運用和掌握編劇結構的人,還是有不少的。比如徐崢,陳可辛,開心麻花,向華強等。他們出品的作品幾乎很穩定。這都是因為掌握了所謂好萊塢的敘事結構。

盧凱:看懂電影之主題——《唐伯虎點秋香》:“無敵是多麼寂寞!”

好萊塢式的套路及結構你用,但又用不透,不紮實。那結果就會教條,死板。再加上沒新意,你就不會產出一個好作品。但你不用,好作品的機率會更低。

請先掌握,併成功運用後,再嘗試打破。

詩,漂亮就漂亮在韻律的死板規則!

有一個想法,融入好萊塢故事模式是否是華語電影編劇的唯一出路?知乎使用者2019-09-25 11:16:58

不是,而且必須不是

好萊塢模式是什麼?漫威系列風格,還是諸如《美麗心靈》《肖申克的救贖》《教父》《阿甘正傳》《聞香識女人》《007》之類的講述模式?裡邊有精品,也有爛大街的刻板套路,李安是試圖融入這個模式比較成功的導演/編劇,但電影是不是好電影,好萊塢的風格不是唯一出路,至少不是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積澱的文明國度的唯一出路。

電影藝術說到底還是藝術,要有辨識度,要有我們自己文化的特質,我相信這是每一個有志於壯大國產影視的從業者的共識,我們的文化包容,含蓄,隱忍,柔軟,堅韌,遠非他國可比,但這也對有志者自身的文化修養、藝術造詣和思想水準有遠過於其他相關從業者的要求,否則我們只能看到跟風之作

有一個想法,融入好萊塢故事模式是否是華語電影編劇的唯一出路?Clarence2019-09-26 16:18:15

那個不叫好萊塢模式,那只是講故事的普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