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翻譯片一定要用翻譯腔?成雞撕漢2021-07-01 14:24:30

灰常有趣的好問題。

上翻譯課時,老師耳提面命的就是儘量避免翻譯腔。翻譯腔濃厚的口譯員肯定也不是一個合格的好譯員。這是beyond dispute。

而翻譯腔的產生,除了源語與目的語(主要是中文)語言結構等差異外,翻譯者對兩種語言掌控的水平以及其知識結構和外部環境條件等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外語翻譯而言,無非是歸化與異化兩個大翻譯方向。

中國譯界開山鼻祖制定的標準:”信達雅“。明顯的是偏向歸化的。

為什麼翻譯片一定要用翻譯腔?

後來的周樹人哥哥就是硬譯更多,偏異化了。

為什麼翻譯片一定要用翻譯腔?

比如:在翻譯”The Red Mansion“時,有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楊憲益的譯文是:”man disposes,heaven disposes“

洋人老鷹先生的譯文是:“man disposes , God disposes。”

你品,你細品。

再說回你的問題,譯製片中翻譯腔問題:

中國49年後基本電影翻譯兩大主力是東北長春譯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譯製片廠。

長春主要翻譯前蘇聯電影為主,說實話,由於歷史條件等原因該廠譯作精品不多。

而上譯的電影無論產量和水平都堪稱國內一流的。

喬榛,邱嶽峰,畢克,童自榮等一群耳熟能詳的名字承托起上譯的輝煌。

他們面對不僅僅是要彌補語言文字文化的差距,後面還有很多不為外人所知的汗水與努力。

比如說,影視劇原始臺詞指令碼譯文中會體現出英文中定語和狀語這種修飾語過長,(口譯中也常常面對這樣問題),這在中文語境中聽起來就很彆扭。

可是,你的文字指令碼搞順了,畫面對不上了。你把配音說完了,畫面的人物還依然在那裡張嘴長篇大論的叭叭叭……你腦補一下,電影院裡觀眾們如何面對這場景嗎?

為什麼翻譯片一定要用翻譯腔?

還有啊,你知道,日本語影視作品包括並且不限於島國愛情片中的語氣詞和擬聲詞很多,相對中文就不一定能對應上。

為什麼翻譯片一定要用翻譯腔?

這些問題的處理,光依賴翻譯文字功力有時真不太能解決問題的。

如上種種,有一些是從業者進行了格式化處理。在聽著和觀眾層面就有可能產生固定化模式化印象,也就是某種所謂“翻譯腔”的存在原因。

上譯廠的大領導在談到翻譯影視作品時有這樣的表態:“從過去到現在,我們一直追求的是讓外國人說中國話,說接地氣的話。”

看,人家也是一直在做歸化的努力,避免翻譯腔,是不?

話說回來,要是一點翻譯腔都沒有就好嗎?

恐怕也不行。

比如美國電影“Titanic”中,你把男豬腳譯名改成”小杰“,女豬腳Rose叫”二丫“,二人交流也一律改成特接地氣兒的東北土味兒情話,你只聽聲音不得整成本山傳媒的”鄉村愛情繫列“。就當我沒說。

為什麼翻譯片一定要用翻譯腔?

如同歸化與異化,二者相輔相成。

一個高深的譯者是在刀尖上跳舞保持著平衡,遊刃有餘的在兩者間切換。

為什麼翻譯片一定要用翻譯腔?

為什麼翻譯片一定要用翻譯腔?諾小花2021-07-05 07:02:45

謝邀。並不是譯製片一定要用翻譯腔,而是它選擇了那樣的翻譯方式。

翻譯實際上有兩個…流派吧。一個叫“歸化”,就是讓譯文儘量向目標語言靠攏;另一個叫“異化”就是讓譯文儘量向原語言靠攏。

“歸化”的典型例子是之前被大家罵的一個電影翻譯,賈秀琰,在《黑衣人3》裡譯出了“坑爹”、“傷不起”之類的詞彙。還有比如一些字幕組會把“eBay”翻譯成“淘寶”,還有網路梗裡“New York”翻譯成“新鄉”之類的。

而“異化”的典型例子就是老譯製片了。“哦我的上帝呀”,“您這樣做,我真是,太不好意思了”之類的。

我想老譯製片會選用“異化”的翻譯方式,可能是想要提醒觀眾這是異國的事情。一方面當時譯製就是為了學習西方文化,所以會盡量把這個“西方”強調出來,讓你一聽就知道不是本國的事情。另一方面很多外國電影的尺度比較大,異化之後會覺得離現實比較遠,更好接受一點。

比如你說“翠花,脫光!”可能有點太直白了,怎麼這樣;但是“安娜,脫光!”是不是似乎可以接受一點;“親愛的伊蓮娜謝爾蓋耶芙娜,脫光吧!”是不是注意力已經不在脫光上了哈哈哈哈。(對不起好爛的例子。)

另外當時對他國的瞭解比較少,也可能確實有一些因為缺乏背景知識造成的錯誤。用異化的翻譯方式,一是錯誤不明顯,二是原文都給你,你可以自己推測。

更新:評論裡 @TomYu 說:

翻譯腔其實是為了保持翻譯過來的語速、口型基本與影片一致。中文是單音節且詞義豐富,如果只是意譯不考慮語速,那麼很可能一句話中文幾個音節就發音完了,會造成音畫不同步。所以翻譯腔會多加幾個字拖長時間。

這個非常重要!畢竟譯製片是配音而不是加字幕的,自由度會相對更低一些。

綜上,我覺得翻譯片選用異化的翻譯方式有它的時代背景。當然到了今天再看,會覺得翻譯腔太重了。

(題外:翻譯腔也不全是異化造成的。)

當然在翻譯中,太過歸化和太過異化都不好。把握好度很重要。

但是!如果沒得選,還是稍微偏異化比稍微偏歸化要好一點。過於歸化有時會影響讀者對文化背景的理解,比如“龍”和“dragon”。

為什麼翻譯片一定要用翻譯腔?Maus2021-07-05 09:33:34

翻譯活動和其他行為一樣,都有其歷史侷限性。而翻譯恰恰服務於其他經濟和文化活動,也只能被穿小鞋。我們通常所說的翻譯腔一般指電影,後來又衍生到其他藝術作品和翻譯作品中。此處就用電影來說明吧。

決定行業服務水平高低的只有兩個因素,標準化和體系化。然而翻譯行業和電影行業在中國的商業生態都及其特殊。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電影並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承受得起的消費。受制於民國的狀況,外來電影是不可能系統引進的,源頭上蛋糕不夠大。當時的翻譯活動更是無法有組織進行了,不用談質量體系和作業標準了。由於中國長期閉關鎖國,思想落後,在西方翻譯已經形成行業的時候中國的翻譯家們還在門閥的圈子裡自娛自樂。

清末嚴復一句漏洞百出的“信達雅”用了近百年才被學術界完全放棄,

到現在普通人談翻譯還是信達雅,您細品。當然翻譯的遲滯發展不僅表現在翻譯腔上,也讓中國國際形象的提升受到了一定阻力。人民日報是我國第一大報,是黨和國家的輿論主陣地,然而人民日報海外版1982年才發行,英文版推出則更晚。西方民眾沒有渠道接觸中國的意志,只有從某些別有用心的譯者所翻譯甚至刪改歪曲過後的文字中對號入座。1949到1982年發生了哪些大事件我想不用贅述了吧?西方經營多年的宣傳機器抹黑我國,而我們是一點輿論回擊的能力都沒有。

回到正題。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電影才飛入尋常百姓家,具體歷史不贅述。然而此時中國老百姓的文化水平不高,審美能力有限,更不用提對外國文化的接受程度了。所以此時,翻譯活動的任務是開荒,讓老百姓知道“哦,存在這麼一個洋玩意兒,挺新鮮哪”,他的任務就完成了。至於喜不喜歡,您隨意,吃飯都成問題了誰還有心思看片。更何況以當時翻譯的水平只能做到這一步,畢竟那些民國的翻譯家們仍然是以紙質資料為主,這些講究口語效果的真不多。現在我們討厭翻譯腔恰恰是國民文化程度提高和民族自信的表現。我們要讓外來的東西滿足我們的口味,而不是拿來主義。此時翻譯腔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了。

縱觀翻譯史,翻譯活動總有一個先“異化”後“歸化”的過程。以《論語》的英譯來舉例,以理雅各、韋利譯本為代表的早期外國人英譯本並沒有對論語的原文內容做出過多的解釋,而稍後出現的辜鴻銘譯本則透過增譯和解釋第一次讓外界系統地瞭解了《論語》的思想。這些譯本都是清末問世的。當時中國在西方世界眼裡不過是野蠻和落後的化身,只有少數學者對中國文化有系統性的研究,而普通人就更沒什麼興趣了。此時翻譯只能是識時務者為俊傑,讓看客知道有這麼一樣東西存在。過度的翻譯價效比低,也可能是對原文字的潛在傷害,畢竟人只願意看到自己相信的東西。辜鴻銘的譯文卻恰好迎合了思想解釋的需要,因此他的譯文雖然在今天看來有些拖沓,但無論東西方都是公認的經典。

由此可見,早期譯本的功能並不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群的需要,僅僅是為了出現,然後被批判,被推翻。隨著中國融入世界,國際形象提升,如今可以查證的《論語》英譯本已不下百種,甚至最近去世的許淵衝老先生也曾翻譯過。後期出現的英譯本不論是詞句的修辭,還是思想的擴張解釋都在不斷的提升。

比如君子一詞的翻譯,上文提到的理韋辜三人都選擇拆分處理,根據語境的需要分解為“勇敢的人”、“懂禮貌的人”、“博學的人”等。雖然在語境中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但也讓君子一詞未能在外語中發揮術語和思想集合的功能。而許淵衝老先生則創造了“Intelligentleman”一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然而這能說明理韋辜三人的翻譯水平不如許淵衝嗎?不能。兩種文化的交流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由無序到有序的過程。中英文化差距是客觀存在的,而清末時期中外平等的文化交際並不多,譯者對於這種差異無所適從,也只能折中。此三人恰恰是風口浪尖的開端。而許淵衝是後浪,自然可以將前浪拍在沙灘上。

還是希望各位看客不要對翻譯,特別是過去的翻譯上綱上線。

不符合您的口味不代表就是錯誤。

翻譯活動不是機械的,如今尚未有出現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論或公式。如果非要將其比喻為理工科學,翻譯是一套很複雜的函式運算工具,至今我們也未能摸清全部的引數和座標系的構成。我們能做的只有順應時代的需要。正因如此,《論語》的翻譯至今仍在進行。

最後,希望各位不要再提信達雅了,聽得我們尷尬癌都犯了。

最後的最後,哦我的上帝啊,尊貴無比的觀眾大人求求您了,請您賞賜給我這個可憐人一個贊同或者喜歡吧,我會十分感激您的

為什麼翻譯片一定要用翻譯腔?知乎使用者2021-07-05 16:43:32

哦我的上帝,要是說起那些翻譯片的翻譯腔,那可真是太糟糕了,我發誓!

您說的太對了夫人,我也看過很多這樣的電影,那真是一言難盡,每當聽到他們那種令人噁心的聲音,我真想用我的靴子狠狠踢他們的屁股!

為什麼翻譯片一定要用翻譯腔?無何鄉居士2021-07-10 10:22:32

1、意譯的難度,從來就比直譯大很多。

2、電影臺詞的資訊量較高,有時要一語雙關,有時要前後呼應,有時要提綱挈領。能夠引進國內並且配音的電影更是其中翹楚,臺詞尤其精妙,有時候直譯都難以表達原意,意譯的難度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