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agasa

韓國釜山電影節的自我定位是要服務整個亞洲地區的電影製作,這些年來取得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今年是釜山電影節創辦第二十年,電影節搞了一個大手筆的評選活動,他們邀請了73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影評人、學者、電影導演、電影節策展人、選片人,來評選歷史上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個亞洲導演。

參與投票的人包括美國影評人喬納森·羅森鮑姆,英國影評人湯尼·雷恩,日本學者蓮實重彥,中國獨立電影推廣人及學者張獻民,泰國導演阿彼察邦,韓國導演奉俊昊,伊朗導演馬克馬巴夫等。看這些名字,這個投票陣容還是非常有權威性的。

先看剛剛公佈的票選結果,我的點評在後面。

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

1。 《東京物語》(日本,小津安二郎,1953)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2。 《羅生門》(日本,黑澤明,1950)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3。 《花樣年華》(香港,王家衛,2000)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4。 《阿普三部曲》(印度,薩蒂亞吉·雷伊,1955-1959)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5。 《悲情城市》(臺灣,侯孝賢,1989)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6。 《七武士》(日本,黑澤明,1954)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7。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臺灣,楊德昌,1991)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8。 《小城之春》(中國,費穆,1948)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8。(並列)《 三峽好人》(中國,賈樟柯,2006)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10。《 特寫》(伊朗,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1990)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10。(並列)《下女》(韓國,金綺泳,1960)。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最偉大的十位亞洲導演:

1。 小津安二郎

2。 侯孝賢

3。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4。 黑澤明

5。 薩蒂亞吉·雷伊

6。 王家衛

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8。 賈樟柯

溝口健二

楊德昌

因為並列原因,入圍十大影片的實際上有11部,其中日本3部,華語5部,印度伊朗韓國各一部。這大體符合亞洲各國影史厚度及國際知名度的實力對比,日本和中國佔了大頭,韓國、伊朗作為亞洲新興電影國家各入一席,印度實力神秘莫測,但因為和國際影壇相對疏離,為外界熟知的也就雷伊等寥寥幾位導演。

把所有亞洲國家放到一起來評比,其實有不合理的地方。

亞洲是個地域概念,它範圍太廣,容納幾十億人口,其間文化差距未必比亞洲和歐洲之間小,這種評比很容易就成了幾個大國各出一個代表的比賽。最後的結果正是如此,日本當選的毫無懸念是該國最有名的幾部電影:《東京物語》《七武士》《羅生門》,印度是雷伊的《阿普三部曲》,韓國是六十年代的《下女》(中國觀眾更熟悉《殺人回憶》,但《下女》卻是韓國國內公認的第一名作,類似《小城之春》在中國的地位),伊朗自然是阿巴斯。因此,這個榜單並不缺乏權威性,但卻缺乏靈活和勇氣。我能猜到大多數人投票人的心態,他們需要在各個國家之間平衡,以示自己的國際性眼光,於是不得不每個國家選一兩個代表,十個一下就滿了,這樣就缺乏名額放進一些更有新意的選項。

不過也看出,日本電影在國際上的代言人依然是小津、黑澤等老一輩,而華語電影的代表則是臺灣新電影、費穆、王家衛、賈樟柯。我知道中國影迷對此一定會有不同意見,我提供兩個角度供大家參考。

首先,國際上對1949年前的華語電影瞭解十分有限,這是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的事實,而費穆的《小城之春》構成了一個特例。其實國際影壇對華語電影開始有比較深入的瞭解,是在1980年代之後,兩岸三地許多電影進了歐洲的電影節,所以誕生於這個時代的影片構成入榜華語片的大部分。

其次,第五代導演的國際聲望處於持續的衰退中,這可能讓很多人想不到。張藝謀、陳凱歌的確在那個時代拿過很多歐洲電影節的獎,包括《霸王別姬》拿了金棕櫚,但現在看來,更像是一時一地的成功,他們對世界電影產生的持續影響,遠遠不及侯孝賢和王家衛。

我知道中國影迷愛極了《霸王別姬》,一方面可能有張國榮的因素,另一方面是這部影片對中國歷史有較出色地表現,但這兩個因素在人們進行跨國電影比較時不會被優先考慮。大家可以換一個角度想想,不是說老外就一定不懂中國文化,而是每個國家的電影都凝聚了本國文化,沒有誰比誰遜色,這根本就無從比較,那麼大家就更看重影片本身的美學成就和形式突破,這是能夠比較強弱的,而這恰恰是《霸王別姬》不夠突出的地方。反過來,侯孝賢和王家衛在這方面得到了國際上的普遍認可。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另一個爭議點,賈樟柯是最好的中國導演?而且他的代表作是《三峽好人》,不是《小武》?

賈樟柯在國內頗具爭議性——很正常,任何當代導演都是如此。可是在國際上,不管你服不服,他事實上已經被當成中國電影的代表了。《小武》更得國內人望,但畢竟《三峽好人》拿了金獅獎,傳播度更廣一些,作品也更成熟,所以我理解更多投票人會選擇《三峽好人》。

下面說說幾個導演。

小津安二郎在影史上到底是什麼地位?他可以競爭影史最偉大導演的頭銜,這一點應該是越來越清晰。

侯孝賢在這個排行榜上僅次於小津,比黑澤明還前,他在國際上真的地位那麼高?是的,非常非常高,將侯孝賢奉為心中英雄的歐美當代大導演,數都數不過來。他對電影美學和電影語言的貢獻,全世界都承認。

阿巴斯和侯孝賢的地位幾乎差不多,這兩人是最能代表八十年代後亞洲藝術電影的人物。

誰是薩蒂亞吉·雷伊?可能不是每個影迷都熟悉他,這麼說吧,他就是半個世紀前的阿巴斯和侯孝賢。

至於王家衛和楊德昌,他們的國際地位也都非常高,王家衛在國際上的代表作通常是《花樣年華》,其次是《重慶森林》。而楊德昌《牯嶺街》和《一一》基本不相伯仲,誰來代表他入圍都是可能的。

好了,我知道有很多人在大聲質疑,李安在哪裡?李安在哪裡?李安在哪裡?

這麼說吧,這是一個傾向於藝術電影的排行榜,在這類榜單上,李安的競爭力常常不太及得上以上那幾位華人導演,因為他更多地被視為一個好萊塢化的情節劇導演,技巧極其嫻熟,卻不是一個有開創性美學系統的創作者。但若是以另外的尺度來評價,比如產業貢獻、在好萊塢的影響、普通觀眾中的知名度和號召力,那都是李安的強項,其他人捆起來可能也不如他。

最後附上中國投票人張獻民的選票:

亞洲十大電影:

東京物語(日本,小津安二郎,1953)

雨月物語(日本,溝口健二,1953)

櫻桃的滋味(伊朗,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1997)

密陽(韓國,李滄東,2007)

小城之春(中國,費穆,1948)

極樂森林(泰國,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2002)

鬼子來了(中國,姜文,2000)

人造天堂(日本,青山真治,2000)

願望樹(喬治亞,欽吉茲·阿布拉澤,1976)

殺人回憶(韓國,奉俊昊,2003)

亞洲十大導演:

侯孝賢

薩蒂亞吉·雷伊

楊德昌

李安

河瀨直美

洪尚秀

王兵

孫瑜

潘禮德

北野武

本文發表於《虹膜》的微信公眾號,《虹膜》致力於提供富有洞見的電影原創內容。

英文名:IrisMagazine

也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亞洲電影和十位亞洲導演(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