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炭疽病的病原機制四葉草422 2016-06-05

豬炭疽病由炭疽桿菌所致,炭疽桿菌(Bacillus authracis)屬於芽孢桿菌科(Bacillaceae)、需氧芽胞桿菌屬 (Aerobic spore-forming bacillus),是長而直的大桿菌,革蘭氏染色陽性,長3~5微米,寬1~1。5微米 ,有莢膜,無鞭毛,不能運動。在病畜體內單個存在或3~5個菌體相連形成短鏈,菌體連線處平截,如刀切狀或微凹,呈竹節狀,遊離端則鈍圓。在動物體內能形成莢膜,但在普通培養基上一般不形成莢膜。在厭氧條件下,菌體隨著屍體腐敗而死亡,莢膜仍可存留,稱為“菌影”。在活的炭疽病畜體或死亡後未經解剖的屍體內,不形成芽孢,一旦暴露於空氣中,接觸了遊離氧,在一定溫度下(12~24℃)就可形成芽孢。芽孢呈卵圓形或圓形,位於菌體中央或稍偏向一端,不大於菌體。

炭疽桿菌為需氧菌。最適生長溫度30~37℃,最適pH為7。2~7。6。營養要求不高,普通培養基中可生長。在普通培養基中形成由十個至數十個菌體相連的長鏈。菌落為扁平灰白色,表面粗糙,低倍鏡檢查時,菌落邊緣呈捲髮狀。在血液瓊脂平板上生長良好,不溶血。強毒炭疽桿菌在普通肉湯培養基中,能生長成菌絲或紫狀菌團,上清透明,管內有大量的白色絮狀沉澱,輕搖時,沉澱物升起後漸漸下沉,絮狀物卷繞成團不易搖碎。明膠穿刺培養2~4天,可沿穿刺線長成白色的倒立松樹狀,沿穿刺線由表面向下液化呈漏斗狀。強毒株液化能力較強。

炭疽桿菌能發酵葡萄糖,產酸不產氣,不發酵阿拉伯糖、木糖和甘露醇。VP試驗陽性,不產生吲哚和H2S,能還原硝酸鹽。在固體(瓊脂平皿)或液體(肉湯)培養基中,按每毫升加人0。05~0。5 IU青黴素 G進行培養時,菌體發生膨脹、粘連,顯微鏡檢查時,炭疽菌體形成串珠狀,這一特點常用於診斷時的細菌鑑定。

炭疽桿菌存在於炭疽汙染的屍體、土壤和水中。病畜死亡後各個臟器、血液、淋巴系統、分泌物及排洩物等處均有炭疽桿菌存在。其中以脾臟的含菌量最多,血液的含菌量次之。

炭疽桿菌的繁殖型菌體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弱,在夏季未解剖的屍體中經24~96小時死亡。在陽光照射下能生存6~15小時,在乾燥的血液裡可生存1個月。加熱70℃經10~15分鐘,或煮沸可立即死亡。在低溫低於20~10℃生存3周,未剖開的屍體,炭疽桿菌在骨髓中可存活1周。一般的消毒藥能在短時間內殺死本菌。但形成炭疽芽孢後則抵抗力特別強大,在乾燥狀態下,可存活30~50年或以上,在直射陽光下可生存100小時。在炭疽汙染的土壤、皮張、毛及炭疽屍體掩埋地中能存活數十年。如在糞堆中溫度達到72~76℃時則可在4日內死亡。煮沸需15秒以上,在121℃高壓滅菌須10~15分鐘才能殺死。消毒藥為5%石炭酸經1~3天,3%~5%來蘇兒經10~24小時,4%碘酊經2小時可殺死芽孢。畜舍、用具、糞便等現場消毒可用20%漂白粉,或3%~5%熱氫氧化鈉溶液、2%~4%甲醛、0。5%過氧乙酸、0。1%昇汞液消毒。炭疽桿菌汙染的皮張,浸於2%鹽酸、10%的食鹽中,在30℃下需48小時,在18~22℃下需72小時才能達到消毒的目的。

豬炭疽病的病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