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剛剛結束。

柴靜第一時間邀請了丁仲禮院士參加節目。

本來是個訪談節目,在柴靜主持下幾乎變成辯論賽。

丁院士說:我在歷史上比你(美國)少排放(碳)那麼多。

那麼未來幾十年,我只需要達到你80%就行。

柴靜則自發地站在對立方,進行提問: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你這一乘的話,那個基數太大了。

丁院士很明顯不開心了,反問柴靜:

那我就要問你了,中國人是不是人?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氣氛慢慢地緊張起來,但柴靜並沒有打算緩和一下。

她說:您這是在指責PICC嗎?

我看到你的措辭是很激烈的,有這個必要嗎?

這場訪談非常著名,至今都被人常常談起。

也為5年後的《穹頂之下》埋下了伏筆。

身為記者的柴靜試圖用一部紀錄片說明什麼?

最開始大家都覺得她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了改善環境。

但當柴靜在片中說出:

在2013年,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就燃燒掉了三十六億噸煤炭。

這個數字,比全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的還要多。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啊。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很多人就懷疑她站的位置對不對?

燃燒的煤炭多,不就是側面說我們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多嗎?

有點隔空迴應5年前的那場節目。

在那期節目中,丁院士提到:

發達國家提議11億人口,拿走44%二氧化碳排放量。

剩下的56%,給發展中國家的54億人口。

丁院士覺得很不公平。

《穹頂之下》讓本就知名的主持人柴靜,更是成為許多人的偶像。

但隨之而來的更多是許多的疑惑?

因為紀錄片最後,清一色的都是美國贊助單位和人名。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其中一些還是知名的反華機構。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她的微博也長久地停留在2016年1月1日。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1976年,柴靜出生于山西臨汾。

這片故土不但養育她成長,39年後,還成為《穹頂之下》最重要的素材。

柴靜不同於其他央視主持人的本科學歷。

她第一學歷僅僅為中專。

16歲時,柴靜被長沙鐵道學院錄取。

專業是會計,和播音相差十萬八千里。

如果不出意外,她很難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

但她的運氣真是很好。

畢業後,長沙新組建了一個文藝臺。

柴靜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應聘了。

因為長相端莊、頭腦靈活,再加上說得過去的普通話。

柴靜順利透過考核。

那一年,19歲的柴靜正式成為一名主持人。

也開啟了自己轟轟烈烈的人生。

基本上3年一個臺階。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最開始她並是以知性聞名,而是溫柔的聲音。

那時候,她主持的《夜色溫柔》電臺成為大學生必聽的節目。

收聽率很好,但柴靜也有自己想法。

她不甘心只作為一個深夜主播。

三年後,柴靜前往中國傳媒大學進修電視編輯。

並順利地晉升:主持湖南電視總檯的《新青年》。

這不但開闊自己視野,也讓她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東西。

一次偶然的機會,柴靜走進央視的《東方時空》。

她發現這裡才是屬於自己的地方。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2001年她透過自己努力,成功加入《東方時空—時空連線》。

搭檔為白巖松。

那時候,白巖松成名已久。

而她還是個不知名的新手。

所以,柴靜便開始學習、模仿白巖松的主持風格:神情、語氣、措辭。

不過,無論她如何努力,老師都是一個無法逾越的大山。

2003年,“非典”突如其來。

大家都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用四個字形容就是:不知所措。

但柴靜彷彿天生就是為大場面而生的人。

她深入到一線,七次與非典病人面對面接觸,並參加了《北京“非典”狙擊戰》的拍攝。

柴靜是第一個“零距離”報道“非典”的記者;

同年她被評為“2003年中國記者風雲人物”。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從此一炮而紅。

2006年電視臺為她量身打造《柴靜兩會觀察》。

2009年,擔任新聞頻道《24小時》主播、《面對面》主持人。

2011年,又參加《360度》。

這一年八月,柴靜遇到了改變自己一生的節目《看見》,搭檔為邱啟明和撒貝南。

如果故事到此結束,柴靜無論從生活,還是工作無疑都是成功的。

但那是她還年輕,還想再試試,人生或許還會更加精彩。

柴靜打算寫一本自傳,書名也為《看見》。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由於之前的欄目很火,再加上書名和欄目名字完全一致。

想不暢銷都難。

這本書毫無意外的大賣特賣,足足賣了100萬冊。

不菲的版稅更不必說。

可以說,這本書將柴靜的名氣推向了另一個高度。

不過,盛極必衰。

沒過多久,柴靜接到通知:欄目《看見》停播。

那時,柴靜早已經從19歲的丫頭,成長為知名主持人。

她身邊的戀人也從體育主編蘇群,換為愛人攝影師趙嘉。

柴靜已經有了新的人生規劃。

2013年底,柴靜辭去了央視主播職務。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就在大家疑惑的她何必如此呢?

很快,便傳來她生孩子的訊息:在美國。

最開始,很多人都不相信這是真的。

柴靜在鏡頭前一直是以愛國、正能量示人的。

為什麼非要去美國生孩子呢?

難道就是為了讓孩子成為美國人?

在大家看來,她的行為簡直讓人不能理解。

不過,柴靜解釋為,孩子還沒出生時,就被診斷為良性腫瘤。

需要在出生之後,立即手術。

就在人們以為柴靜徹底隱退的時候。

兩年後,她推出了一部叫《穹頂之下》的紀錄片。

而片頭,就是講自己在懷孕期間,孩子患病。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但這個記錄片的主要內容是:“霧霾”。

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將霧霾,沒有什麼更讓人信服了。

該片播出不久,就達到了超高的播放量。

幾乎是當年的爆款,所有人都在討論這部紀錄片。

也讓人們看到了那個敢講真話的柴靜,回來了。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柴靜採訪一個髒兮兮的小孩子:

“天空是什麼顏色的?”

“灰色的~”

“你見過藍天嗎?”

“沒有~”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之後是無聲勝有聲的留白,鏡頭與情景都安排得恰到好處。

充分展現出一個純真樸素的孩子,對藍天白雲的渴望……

取景地點是她的故鄉:山西臨汾市襄汾縣。

這個所謂的紀錄片不可否認,是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可柴靜在宣傳她的環保觀念時,似乎不是那麼實事求是……

山西當時的霧霾確實很嚴重,尤其是冬天。

但在春夏秋三季,藍天白雲的日子實在算不上罕見。

如果不在晉南,不在臨汾谷地 ,不是實際的體會者。

在當時情形,很多人會被這樣的內容震撼。

時間越久,事情就越接近水落石出。

紀錄片在使用的資料有誇大之嫌,而紀錄片也有意圖貶低國家、暗誇西方國家的意味。

所以,她被質疑到底是在“為誰講話”?

現在大家都知道她不止“不實在”這樣簡單,柴靜從來都是一個有傾向的“採訪者”。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如果說因美國生孩子,柴靜口碑大跌的導火線。

那麼這部紀錄片,則是柴靜的徹底滑鐵盧。

她的女神形象徹底坍塌了。

而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柴靜也好像失去了蹤影,網上根本沒有她的任何訊息。

有人說,柴靜去了美國,把精力用在了家庭上。

有人說,她從事不為人知的幕後工作。

不得不說,柴靜生活在有史以來最好的中國。

除了不再能夠在節目裡看到她,她想幹什麼都沒問題。

回頭再讀《看見》這本散文隨筆,

這本銷量百萬的書,8年過去了。

還能給普通人多大的震撼?

媲美白巖松、楊瀾的主持人“柴靜”,為何被群嘲為舊版“方方”?

非典已經過去17年、土地徵用有新方案、家庭暴力早已立法。

就連霧霾這個大難題也淡出視線,柴靜揭露的真相早已有了解決方案。

她在書中誠實地寫下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

但她卻沒有改正。

早在2010年,柴靜在採訪丁院士時,就帶著很濃的個人傾向。

她似乎忘記自己僅僅是個採訪者,而丁仲禮院士才是這個行業的專家。

所以,在《看見》書中,寫下:“記者的道德,是讓人明白”。

其實,讓人明白的不是記者,而是事實。

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由於各種光環的加身,她似乎有種錯覺:

以為自己就是那個事實。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一部《穹頂之下》。

最開始,讓她名滿天下;

到最後,卻毀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