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導演一般指的是20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進入北電導演系,90年代後執導電影的一撥人。他們大多出生於上世紀60-70s斷裂的年代,成長期間正好經歷改革大開放的變革時期;而後經歷了十年地下電影的“禁片”時期,在21世紀破冰後迴歸國內市場,當前又面臨如何在資本圍堵中突圍的困局。

這一代代表導演有張元、賈樟柯、陸川、甯浩和管虎等人。比起宏大的史詩級場面,這群具有鮮明獨立意識的青年導演明顯更偏愛個體表達,他們用自己獨立的精神撕開了鐵幕,開始了個人的訴說。他們持之以恆地關注中國底層社會,堅持呈現著被社會變革拋到邊緣的人群。

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個人自由的關注貫穿了這一代導演作品的始終。與此同時,伴隨著整個第六代崛起的,還有他們對主旋律電影、電影審查制度,甚至整個市場經濟的對抗。

第六代導演經典代表作

賈樟柯

賈樟柯從小體現出文學天賦,中學時已經在《山西文學》發表小說。1991年,賈樟柯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1993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在校期間,為了實現童年時期的導演夢,他組織“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開始電影實踐。

過去20年的時間裡,賈樟柯用一個相同的主題、一個相同的演員、一種相同的語言,拍了許多部不同的電影,都達到了幾乎相同的高度,但他終究捨不得走出鄉土敘事。《小武》(1998年)、《站臺》(2000年)、《任逍遙》(2002年)、《山峽好人》(2006年)、《天註定》(2013年)、《山河故人》(2016年)、《江湖兒女》(2018年)等等,他關注時代的程序給人物帶來的變化,而影片裡的人物都是處於社會邊緣化的底層百姓,在這個狂熱的商業熒幕時代,突然看到了真實的生活,看到了時代變遷和對生活的思考。

《站臺》是賈樟柯的一段個人成長回憶錄,片中有令人熟悉且懷念的縣城、縣城中的年青人,處處充溢著過去生活的影像。而影片,正是透過在新舊交替時期從縣城走出的一群年輕人的愛情與生活,表達一種對普通人的尊重和生活理解,將普通小人物的經歷當成了重要歷史進行展現。片中人物從富有理想和熱情,漸漸落入平凡生活的成熟,在各種變化中可以體會到人物的情緒和夢想。這是一部充滿理想的普通人生活的關照電影,保持了平等、誠實的敘事態度,對世俗生活的尊重和對普通民眾的關懷。

婁燁

婁燁於1965年3月出生,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90年,婁燁集合了一班朋友,開始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週末情人》的拍攝。這一時期,他的許多同學拍攝了一系列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影片。婁燁也成了這一集團行動中的一員。

婁燁覺得中國電影史上在90年代初註定要出現一批獨立電影製作人,儘管獨立製作要花費導演許多額外的心思,但在這種方式下導演反而更能表達自己想拍的東西。這種條件是新生代導演所面臨的問題,但這些導演仍舊拍出大量影片,這是對第五代摸式的抗拒,又是第六代走向成熟的標誌。

1995年,婁燁完成拍攝《危情少女》,他的影片追求生存還原,自覺擯棄民族和個人神話,掙脫歷史文化的挾裹,將人從重重符號中釋放出來,裸露生命的真實狀態。之後,婁燁陸續導演了《蘇州河》(1999年)、《紫蝴蝶》(2004年)和《頤和園》(2006年)等一系列作品。

在他的鏡頭下,講的是飲食男女,談的是傷情,《蘇州河》《頤和園》都是最撕心裂肺的愛情和學不會妥協的文藝青年。他的影片追求生存還原,自覺擯棄民族和個人神話,掙脫歷史文化的挾裹,將人從重重符號中釋放出來,裸露生命的真實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婁燁在2006年因相關原因被處以禁止排片五年的處罰,在這五年中,他私下拍攝了《春風沉醉的夜晚》(2009年)和《花》(2011年),這兩部作品都在國際上獲得了不錯的反響。直到2012年,解禁後的婁燁導演了影片《浮城謎事》才回歸公眾視線;2014年以盲人題材的《推拿》贏得第51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六個獎項;2018年執導《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並被提名第5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

王小帥

王小帥生於1966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27歲的王小帥自編自導了他的首部長片《冬春的日子》(1993年),該片成為中國獨立電影開篇作之一,並於次年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此後,王小帥憑藉其強烈的個人色彩與人文關懷、堅持不懈的獨立創作精神,成為中國“第六代”導演中享譽國際的標籤式人物,作品主題上也是永遠聚焦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和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

2001年,他憑藉《十七歲的單車》斬獲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銀熊獎。2005年,電影《青紅》又令他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的獲得者,該片也首次把“三線建設”帶入觀眾視野。而後,他相繼導演了電影《左右》《日照重慶》《我11》,並於2010年獲得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

相比於賈樟柯更看重時代敘事,婁燁更偏好個人抒情,王小帥電影的尺度介於他們二者之間。王小帥一直堅持不走隨波逐流的創作路線,在保持一脈相承的創作風格的同時,一方面力求電影語言的創新,另一方面敏銳捕捉時代脈搏。2014年,他導演的《闖入者》作為唯一一部華語影片入圍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王小帥也因此成就了第六代導演中的首位“大滿貫”。

2019年,王小帥指導的《地久天長》將主人公一生的經歷與國家數十年的變遷結合起來,用個人的渺小與歷史的恢弘形成鮮明的對比。影片包攬第69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主角,不但一掃近幾年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顆粒無收的尷尬,還為第六代導演創造了一項新的、第五代導演不曾達到過的獲獎記錄。

甯浩

甯浩生於1977年,自幼酷愛美術,先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2001年,甯浩憑其學生電影《星期四,星期三》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3年,甯浩自己出資,一人擔任編劇、導演、攝影,回到家鄉執導了由李強主演的劇情電影《香火》,該片獲得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DV競賽單元“亞洲數碼競賽”金獎等多項國際獎項。

與注重強烈個人風格的第六代們不同,甯浩從《瘋狂的石頭》開始,就是靠“致敬”起家的。拍攝手法上對蓋裡奇和昆汀·塔倫迪諾的模仿,敘事模式上對好萊塢型別片的借鑑,觀眾和粉絲都心知肚明,甯浩自己也毫不掩飾。

《瘋狂的賽車》《無人區》《瘋狂外星人》,甯浩的電影裡,只有荒誕是不變的主題。多線敘事和黑色幽默都只是表象,新與舊、東與西、上與下在動盪世界裡一次次的衝突碰撞才是甯浩的最愛。

有媒體評價他,在甯浩的眼裡,人的智慧受限於生命本身。同時他否認自己對人性悲觀,更願意承認是理想主義者。慾望,似乎構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他對敘事的拿捏,不緊不慢,娓娓道來,隨著結尾的戛然而止,讓人悠悠地生出一股惆悵:時代進步,人物掙扎,道德異化,信仰淪落,又不盡然。

管虎

管虎生於1968年,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92年,管虎自籌資金拍攝處女作《頭髮亂了》,影片一反第五代符號化過重,過分強調畫面造型的表達方式,對身邊的人和事採取寫實態度;1996年,拍攝小成本電影《浪漫街頭》,開始將目光從迷惘的年輕人身上轉移到逼仄苦悶的成年人的內心。電影採用平鋪直敘的手法,風格清淺而意味深長。他曾被稱為第六代電影導演中的怪才,其作品犀利、生動,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

2002年開始,管虎正式進軍電視劇領域,並憑藉《黑洞》《冬至》《七日》《生存之民工》《緊急連結》《活著,真好》等電視劇迅速站穩腳跟。2012年,拍攝電影《殺生》再次迴歸到電影領域,作品融喜劇、懸疑、黑色幽默為一體,特色鮮明的風格成為管虎的標籤。隨後,他拍攝的電影《廚子戲子痞子》(2013年)和《老炮兒》(2014年)獲得觀眾極高認可。目前,其拍攝的戰爭鉅製《八佰》已經制作完成正待上映。

結語

總體來看,第六代導演們始終都關注中國社會的浮浮沉沉,關注歷史洪流下個人的命運與選擇,他們的電影如同一部中國的階段史,反映著時代裡的現實和生活。他們以不同以往的拍攝風格和拍攝手法,為中國的電影史貢獻了史詩般的價值,他們引領著一批又一批觀眾,深入到更深的現實裡去。

儘管如今人們對第六代導演的爭議頗多,而他們自己也在市場和藝術中再次尋求著,但任誰都無法否認,他們鑄就了一個真實的中國,也鑄就了真實的中國人。①

引用及參考資料

①弧光電影藝術中心。 第六代導演的影像故事:鉅變的時代與不變的藝術性。 2019。07。01。

https://

0x9。me/ZtV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