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讀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時,只覺作者名字太難寫,對最後一句頗有文藝範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印象深刻。當然了,處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階段,對於這種“為誰生?”“為了誰?”的情感是最敏銳的。現在重讀時,方知其中悲涼。

《揚州慢·淮左名都》學生時代不大懂,再讀時無限感傷,不忍多讀

《揚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揚州慢·淮左名都》學生時代不大懂,再讀時無限感傷,不忍多讀

當年無感,部分原因是因為知識儲備不足。詞序中“黍離”之悲是什麼?來自於

《國風·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流浪者經過曾經的王城,看到昔日輝煌的宮殿,已經變成一片茂盛的莊稼地,昔日盛世完全背掩埋了,彷彿重來沒有發生過。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為了國家悲傷,不理解我的人,好奇我的悲傷。“黍離”之悲即是對國家昔盛今衰的悲鳴,對國家前途的擔憂。

《揚州慢·淮左名都》學生時代不大懂,再讀時無限感傷,不忍多讀

歷史像波浪一樣發展,同樣的情景再次出現。昔日繁華的揚州城,今日戰後四顧蕭條,戍角悲吟。姜夔面臨此景,怎麼會不觸景生情。

曾經的“淮左名都”,今日春風依舊,但因為戰爭的緣故,一片滿目蒼痍,已經是空城一座。黃昏時分,角聲響起,愈發悲涼清寒。

如此光景,即使是風流的杜牧重遊,估計也難以置信這巨大的今夕變化。即使是有文筆能寫出“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那樣美妙詩賦,也沒有心境去抒發風花雪月的情愫。“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如今二十四橋仍在,月光依舊,水波盪漾,已不再是歡樂遊戲之地。橋邊紅花,為誰而生,為誰而豔。

《揚州慢·淮左名都》學生時代不大懂,再讀時無限感傷,不忍多讀

知識儲備、情感儲備都豐富後,便會理解這首詞中的悲哀,不忍多讀。編《中國歌牌》百人一首的時候,選擇此文,是因為它很有名,尤其是最後一句。現在更加理解它的經典,沒事還是要溫習下教科書的,“溫故而知新”。最後附上《揚州慢·淮左名都》中引用的詩詞。

杜牧《贈別二首》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讚美蘿莉的曼妙身姿】

《揚州慢·淮左名都》學生時代不大懂,再讀時無限感傷,不忍多讀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調侃友人韓綽】

杜牧《題揚州禪智寺》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緬想揚州的繁華,反襯出寺院的靜寂】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