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監生相當於現今何職? 波黑家的 2019.03.22 17:41 回答

明清兩代稱在國子監(封建時代國家最高學校)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納的辦法取得這種稱號。

在國子監肄業的生徒。宋代除國子監及其下屬各學生員稱監生外,司天監也有監生。其名始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置東都監生一百人(唐原稱在監肄業者為國子生)。明初由各省選送了行俱優的生員入監為監生,舉人會試落第者亦可入監。清入監肄業的有貢生(即“貢監”,包括歲貢、因貢、副貢、拔貢、優貢、例貢)、監生(恩監、優監、廕監、例監)、官生(七品以上官子弟之聰敏好學者)、經提學官考選提拔的廩增附生、及滿州勳臣子弟、先賢后裔等。乾隆以前,考課很嚴,後漸成虛文,生徒不常在監讀書。同治與光緒初年,稍有起色,旋又廢棄。清後期捐納監生氾濫,此類監生多以之求官,監生之名,遂為人賤視,與往日狀況不同。明清兩代稱在國子監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納的辦法取得這種稱號。明代監生分為四類:舉監、貢監、廕監、例監。舉監是指參加京師會試落選舉人,復由翰林院擇優送入國子監學習者。貢監是以人才貢獻入監之意。洪武初規定,凡天下府州縣各學,每年貢舉一名到國子監學習。後來名額略有變更,但因貢舉學生的標準徒具虛名,致使僅以食廩膳年久者為先,往往是一些年長而無學識的人入監學習,所以監生成績差劣。至孝宗時期,又於各府州縣常貢之外,每三、五年再行選貢一名,透過考試把學行兼優、年輕有為者選貢入國子監學習。廕監是指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勳戚子弟入監讀書的學生。例監是指因監生缺額或因國家有事,財用不足,平民納粟於官府後,特許其子弟入監學習者,故又稱民生。至清代,國子監的學生分稱監生和貢生。監生有四類:恩監、廕監、優監、例監;貢生有六類: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例貢。乾隆以前對監生加以嚴格考試,後來僅存虛名,一般未入府、州、縣學而欲應鄉試,或未得科舉而欲入仕做官者,都必須先行納捐取得監生出身,但不一定就在監讀書。清 田蘭芳《明河南參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樞)墓誌銘》:“子三:賦誠,雲南楚雄府通判,任出。賦諶,監生,劉出,皆能詩。”

清朝的監生相當於現今何職? 時過境遷。 2019.03.22 16:33 回答

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學生,或者貴族學校的學生。監生有很多種,有舉監、貢監、生監、恩監、廕監等名目。也就是保送,富二代送錢,官二代,考試,等等方法進入了國子監(封建時代國家最高學校)